快點來登入喔~!!
《回到漢末篡江山》第一百四十二回 爆竹聲裡見三英
公孫瓚其實早幾日便到了盧奴境內。按兵不動,乃因敵我兵力懸殊。貿然出擊,一旦戰事焦灼,勢必更難取勝。而若欲一戰而勝則唯有突入中軍斬將奪旗。

然他非比羊安當初在南陽,有大兵團牽製配合。數千突騎規模雖是不小,一旦陷入數萬人的軍陣中,那也將是毀滅性的災難。

克敵製勝的機會只有一次,他必須耐心等待。

好在敵軍的破綻並未讓公孫瓚等待太久。盧奴城搖搖欲墜,使得張舉大軍注意全在其中,防禦意識自然薄弱。

於是公孫瓚動了,通往勝利的道路只有一條,身經百戰的他不會犯錯。身後數千騎士緊緊相隨,置後陣發石機不管不顧,目標直指中軍帥旗下的張舉。

待張舉發現敵襲,那公孫瓚已在咫尺。危及關頭,他那裏還能顧得調整大軍,慌忙打馬而走。

公孫瓚見狀,大喝一聲「張舉休走」便要去追,奈何為一員騎將阻攔,脫身不得。卻見他二、三合間便將那騎將斬落馬下。只是再要尋那張舉,亂軍之中卻早已不見蹤影。於是他再度策馬疾馳幾步,斬去左右幾員賊眾,一槊砍斷帥旗,高呼道:「張舉授首,降者不殺!」

於此同時,盧奴城門自交戰起頭次打開,二千漢軍製式裝備步軍列陣而出,自有三騎領在前頭,分是太史慈、潘大、夏侯惇。即便在守城最艱難的時刻,戲志才仍強留這支生力軍不發,為的便是此刻。

中軍奪旗,前後夾攻,張舉與烏桓聯軍如朱儁預料這般一潰千裡。

盧奴城下,羊安出城迎接諸將凱旋,卻見那公孫瓚頭戴紅纓白兜鍪,身著銀白魚鱗甲,手提八尺亮銀槊,背後貂領白鬥篷在寒風中辣辣作響。

好一個豐神飄灑,器宇軒昂的大漢將軍!

感慨歸感慨,羊安卻是不敢怠慢,忙下馬握拳道:「久聞公孫將軍大名,近日得見果然名不虛傳。」

那公孫瓚雖在遼東多有勝績,然在中原確遠非盛名在外,見羊安放低姿態,自覺賺足臉面,亦忙下馬虛扶道:「羊將軍何必多禮,某亦心慕將軍久矣。」

羊安又道:「說來慚愧,若非將軍及時來援,盧奴怕難堅守。」

公孫瓚回道:「此非將軍之謀也?」

羊安自然曉得,即便自己求援,若無一紙詔書,公孫瓚也萬不能領兵前來。對方如是說來,無非便是賞臉,也不好多說。二人於是心照不宣的相視大笑起來。

正此時,又有一陣馬蹄傳來。原來是公孫瓚麾下一屯騎士侍從驅戰馬而來。

羊安瞭然,定是公孫瓚麾下一人雙馬。心中羨慕之餘,臉上卻又不敢露了痕跡,隻道:「城中已備下酒席為將軍接風,請!」

「請!」

……

唐縣以北,中山與涿郡交界,一支漢軍與數百潰軍狹路相逢。正是姍姍來遲的鄒靖。

按理說裝備精良的漢軍與新敗之軍交手,自當如砍瓜切菜,無甚可圈可點之處。然漢軍頭前衝鋒的三人卻是格外引人矚目。

卻見那三人皆著劄甲,其中一人身長七尺五寸,垂手過膝,耳大垂肩,手中一柄四面漢劍頗有幾分架勢。

另一人約八尺二寸,棗面蠶眉,頭冠青襆,手中雙刀各銘「萬人」二字。

再一人約七尺八寸,頭綁黑幘,雖說生的神儀明綉,一桿漆槍卻是耍的虎虎生風。

再說那三將,勇猛異常,所到之處無不披靡,隻片刻的功夫,便將那支潰軍盡數殲滅。

得勝之後,卻聞那黑幘漢軍連呼:「痛快,痛快!」他雖相貌堂堂,言語間卻儘是草莽之氣。

執劍的漢軍亦是意氣風發,連喚左右二人:「雲長,翼德。」

二人亦連聲回應道:「兄長。」

三人於是異聲同笑「哈哈哈哈……」

……

中山相府,三巡酒後,羊安問起公孫瓚之後打算,公孫瓚直言追敵,並邀羊安同往。

羊安拒絕的也很直接,守中山乃是職責所在。要說追擊,他可不比公孫瓚與張燕二人奉旨討賊,自然不敢越境出兵。

何況,中山諸縣此番盡遭兵禍,戰後自當重建之時,豈能離了他這中尉。

至於陣亡將士立碑撰文,亦當及早落實,指不定他何時便要離開盧奴。

除此之外還有最重要的一個原因:幽州有烏桓三十餘萬,除去老幼婦孺,十萬怕是全部可戰之力。今其傾力南下,看似助力張舉稱帝,實則無非是趁火打劫撈些好處罷了。隨著近年天氣愈發寒冷,冬季延長,牧期縮短,草場萎縮,遊牧民族的日子自是不好過的。

何況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此話當真屬實,冷兵器時代,中原北方異族並不可信。其雖弱時常依附中原王朝,然其不同於農耕的漢人,骨子裏終究刻好戰二字。一旦其實力強大,而中原積弱,便將南下侵掠。這可不是什麼個人偏見,而是血淋淋的歷史教訓。

故而羊安以為烏桓人未必便是誠心相助張舉,二者不過彼此合作利用。而堅壁清野的策略及盧奴攻防的艱難,使烏桓人一無所獲不說,反而損兵折將。如此境況,怕烏桓人早生了去意。

此番,公孫瓚雖偷了張舉中軍,烏桓卻可謂不戰而走。今其戰力猶在,若迫之太深,只怕反受其害。

這些話,羊安並沒有說。在他看來,自己能看破的道理,和烏桓人打了半輩子交道的公孫瓚自然曉得。何況對方也正是利用烏桓與張舉的離心離德,這才一戰解了盧奴之圍。對方既然執意要追,那便自有其道理。

公孫瓚確實有其苦衷。在他看來,羊安名門嫡出,此勝之後,便是按部就班,亦能平步青雲。而他妾出豎子,若欲扶搖直上,唯有靠手中長槊,胯下戰馬。

……

張燕第二日方才趕到,與正欲啟程的公孫瓚匆匆打了個照面。得知盧奴之圍已解後,他自是懊惱不已。被羊安安慰幾句,又在城中停留一夜也就打道回府了。丈打完了,他自然沒有停留在此的道理。至於追擊,他是想都不想,靠步卒,便是跑斷了腿,怕也隻得跟著烏桓屁股後面吃灰。

中平四年冬十月,中山中尉羊安會騎都尉公孫瓚大破張舉烏桓聯軍於盧奴。

天子大悅,乃遷羊安為中山相,封都亭侯。

又封騎都尉公孫瓚、平難中郎將張燕二人都亭侯。

破虜校尉鄒靖遷北軍中侯。說起來北軍中侯秩雖不過六百石,卻也是個位輕權重的官兒,督著北軍的五個校尉。

涿郡人劉備,因平黃巾、破張舉,累功封安熹(安喜)縣尉。

其後羊安又表毋極縣尉潘先為中山丞。

十月末,零陵人觀鵠自稱「平天將軍」,寇桂陽,為長沙太守孫堅所斬。

十一月初,回到洛陽的劉宏罷了太尉崔烈,又遷曹嵩為太尉。

而公孫瓚也是武功了得,一路追擊張舉、烏桓,於幽州十戰十勝,先後破上谷難樓、漁陽欽志賁、右北平烏延。一時間威震幽冀,聲動寰宇。

————————————————————————

關於兵器:

據梁人陶弘景所著《古今刀劍錄》。漢末三國時期,君王諸侯武將多用刀劍。

譬如:

靈帝,中興劍

曹操,幽谷劍

孫亮,流光劍

孫皓,皇帝吳王劍

又劉備入蜀後造八劍,其一自用,劉禪、劉永、劉理三子各得一,諸葛得一,關張趙三將各得其一。

武將:

周瑜用蕩寇將軍刀

蔣欽,司馬刀

周泰,幼平刀

董襲,斷蒙刀

潘璋,固陵刀

朱治,安國刀

關羽自采都山(今青龍縣)鐵早萬人雙刀。

筆者註:都山何時置青龍縣無從考證,但都山東側有玄水(今青龍河),相傳為青龍死後幻化而成。大概萬人雙刀便是青龍偃月刀的歷史原型吧。另都山位於幽州遼西郡盧龍塞西側,推測為劉關張在幽州時所鑄,故書中萬人雙刀在本章出現。

張飛入蜀後造新亭侯刀

黃忠,赤血刀

鍾會克蜀後得太一刀

鄧艾,陳太丘漆刀

袁紹,思召刀

郭淮,宜將刀

關於古人身高:

秦兵馬俑約1.9米,去底座,去頭冠為1.75米。又兵馬俑依秦銳士造,而秦銳士可比現代三軍儀仗隊。按照三軍儀仗隊平均1.88米而中國男性平均不足1.7米的比例,推測漢末男子平均身高在1.6米左右。即便北人比南人更高,演義中關羽9尺(漢尺)約2.1米的身高也略顯誇張。故本章中除劉備為史料記載外,余者全在平均線上增減,後書如是。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