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張浩朱允熥》第72章 南北榜(1)
殿試開始,奉天殿中針落可聞。

參試的貢士們依次坐好,又朝朱允熥叩拜之後,禮部尚書鄭沂,主考中書舍人劉三吾等人,幾人共同打開密封的箱子,從裏面拿出本次殿試的考題,交由翰林院書記官,禮部執官等開始發放。

大殿之中,除了紙張摩擦之聲,再無別的聲響。

雖說皇帝是名義上的主考官,但考場之中依舊有個臨時的監考機構。按照官位大小依次有讀卷官、受卷官、印卷官、掌卷官、彌封官、監視官、提調官、巡綽官等。

讀卷官由翰林院,諸大學士,左春坊學士等人組成。提調官是禮部尚書,侍郎。監察官乃是左右督察禦史和督察院。

考生之中,楊榮作為福建鄉試的解元坐在前頭第三排,試卷剛發下,彌封官上前,撕掉黃封之後,他才能動筆。

考題剛觸入眼簾,他心中就微微叫苦。

果然如老師那日所言,除了經文講義,光是策論就有四篇。

「問帝王之政與帝王之心!」

「周唐外重內輕,秦魏外輕內重各有得論!」

「諸葛亮無申商之心而用其術,王安石用申商之實而諱其名論!」

「土地兼並之根與之害!」

一時間,難以下筆,心中躊躇良久之後,然後按照殿試要求的格式,先在空白處寫上自己的姓名籍貫,緩緩落筆。

「臣對:竊聞王道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群,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

「洪惟大明洪武太上皇帝,睿智原於天授,剛毅本於性生。草昧之初,即創製設謀,定萬世之至計;底定之後,益立綱陳紀,貽百代之宏章。」

這就是近水樓台先得月的好處,雖他的老師侍郎夏元吉不可能對他私相授題。當然儘管夏元吉是侍郎,可這考題的題目他也不知道。但他的老師,還是能在某些地方給予他最關鍵的指點。

當今天子至孝,問帝王之政這種題,落筆誇讚太上皇他老人家就是了。

起碼,誇讚太上皇是沒錯的,首先就能立於不敗之地。

而坐在倒數第四排的山東貢士韓克忠,得到試卷之後卻久久不曾動筆,眼神都落在那道土地兼並之根與之害上,不知怎地,滿腦子都是老家鄉間,這些年來的見聞。

想了許久,緩緩落筆,「土地兼並歷朝歷代之頑疾也,臣竊以為土地兼並之根,在於貧富,在於不均,在於天災人禍。富者越有,高價買田,貧者徭役賦稅不勝其苦,一年勞作隻得果腹。稍有天災,縱使油田七八畝,牲畜一二之中人之家,亦不免賣田度日。」

「臣之鄉,大富者有天九,貧者僅有一。富者田壟縱橫,貧者無立錐之地。官府每年開墾田地,亦富戶或是高價競買,或是人力換之,貧者不可得也!」

~~~

考場中,到處都是落筆的聲音。

朱允熥端坐在龍椅上,居高臨下注視著考場,忽然餘光瞥見,坐在錦墩上的六斤,不安的抖著腿。

「你老實點!」朱允熥低聲呵斥。

六斤頗為畏懼的低頭,小聲道,「父皇,兒臣,兒臣想小解!」

「你怎麼一到關鍵時候,就弄這些?」朱允熥沒好氣的說道。

「憋了大半個時辰哩!」六斤眨眼,無辜道,「方才兒臣說小解了來,您說不能耽誤吉時...」

「王八恥!」朱允熥搖搖頭,對王八恥說道,「帶他去!」

「遵旨!」王八恥趕緊答應一聲,彎下腰背著六斤,從丹階而下,朝偏殿而去。

殿中,學子們都在專心致志的落筆沒有注意,而主考的官員們則是看到了六斤讓王八恥背走。

「太子爺也到了讀書的歲數,皇上那邊還沒旨下來!」督察禦史嚴震直對禮部尚書鄭沂說道,「鄭大人,您說這差事到底落在哪個學士頭上?」

鄭沂一笑,朝著正在考場中遊走的劉三吾等人方向努努嘴,「這事,清流們也盯著呢,我哪知道去?」

嚴震直笑笑,「清流?最近鐵鼎石在z地,可是讓一些清流,臉上掛不住啦!」

鄭沂又是一笑,給了對方一個你我都心知肚明的眼神。

劉三吾板著臉,威嚴的在考場巡視。

所到之處,落筆的士子們無不緊張起來。他忽然站在一人身後,盯著對方的筆跡看了半晌,然後又面無表情的走遠。

他一走,被他看的那人,長出一口氣。

這人不是旁人,正是楊士奇。

「這個楊士奇是皇上心裏知道的人,自然是要錄的。江西的士子,想來才學不會差到哪裏去。」劉三吾心中暗道,「但錄取的名次也不能太高,不然對他而言倒也不是好事!」

所有的考生在交卷之前都要把自己姓名籍貫糊住,這是為了防止閱卷官遇到認識的人徇私。只有考成成績敲定之後,才能揭開糊住姓名的地方。

也就是說閱卷官們不知道他們看的是誰的卷子,但辦法總是有的。不知道他的姓名,就記住他的筆跡。

字如其人,永不會錯的。對這些一輩子都在和文字打交道來的人來說,記筆跡反而比記名字,甚至記人更為方便。

劉三吾似乎是走累了,在大殿偏僻處落座,正挨著翰林侍讀,本地考試的閱卷官之一張信。

「劉公,此次殿試,南人士子四百有餘,佔了六成還多!」張信低聲笑道,「江南文風鼎盛,名不虛傳!」

劉三吾捧著茶盞笑道,「什麼南北,不都是大明的讀書種子嗎?」

張信一笑,閉嘴不言。

國朝開國始一統天下已有三十年,無論經濟民生皆是南優於北。但其中根本,造成這些的都是因為蒙元末年天下大亂,戰爭所致。

江南有豪族,北方則盛產豪強。南方安定時候,北方在蒙元控制在之下,不但和大明打,還要自相攻伐。蒙元後期,元順帝控制不住手下的那些軍頭,尤其是察罕帖木兒死後,麾下諸將互不相服。

王保保,李思齊,刁高,關保各自為戰。

再加上大明開國之後,數次北伐。雖是軍費處於南,但徭役民夫糧草軍械等物還是出自北方,北人負擔太大。

這些年,朝廷也意識到這個問題,不斷的通過移民,免征賦稅、提倡文教等措施恢復北方的元氣。

但毀容易,興卻何其艱難。

總要三五十年,才能見效。

其實,現在雖北方士子數量和才學都不如南方,可數十年前,甚至百多年前。北方大儒層出不窮,壓得南方士人抬不起頭來。而且,當蒙元一統天下之時,朝堂之上的漢官多是北人,名分大義也盡在北方。

那時,尤其是遼金治下的百姓,無論是漢人,還是女真契丹後裔,皆屬漢人。

而南方人,就是南人。若是參與科舉,名份不但要排在蒙古色目人之後,更要排在漢人之後。

劉三吾看著考場,緩緩喝口茶,然後再次在考場中遊走起來。

(https://.bqkan8./17119_17119535/11275559.html)

.bqkan8..bqkan8.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