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醫者晚明》第64章 後生可畏,青年醫家大顯身手
張吾仁接著又治了一人,完成了三人的測試,只是結果一時之間還不能完全出來,每位病者都被囑咐過,三日後要複診。

這也是要看眾人療效如何,當場治癒情況講師都有記錄,也是為了防止病者三日後不來複診做的準備。

張介賓正打算回去看看大方脈有沒有什麼湧現出出眾之人時,卻見王廷輔走了上去,坐在小方脈診位上,頓時來了興趣。

一位婆子抱著位兩三歲的少爺坐到王廷輔面前。

王廷輔一問剛滿三歲,又得知大便乾結。小孩周身透見水痘,參差不齊。再一號脈,說道:「兩脈弦細而滑,當以清解泄化。」

說完提筆寫下:「凈連翹三錢,紫草錢半,粉萆薢三錢,赤苓皮四錢,忍冬藤五錢,地丁草錢半,保和丸布包五錢,建瀉三錢,赤芍藥二錢,枳殼同炒錢半,白蘚皮三錢,焦麥芽三錢,絲瓜絡三錢。」

接著王廷輔囑咐道:「先開兩日量,後日再來複診。」

婆子拿著藥方去抓藥,第二位是被抬過來的。

病者十二三歲,住南城。喉中腫爛白腐,頑涎甚多,渾身大熱,兼有疹子,煩渴飲冷,昏迷不識人,大便閉結,小溲短赤。

王廷輔皺眉說道:「脈象浮洪,舌紅苔黃膩。合參各症,因是外受風溫入於陽明,上蒸於肺,故咽喉潰爛,兼有疹子,正是溫熱欲出不得所致。」

「大夫,我弟為何服藥後,反而昏迷不醒?」病者兄長問道,他也聽不明白什麼風溫入陽明之類的術語。著急的問道。

「前醫專用滋陰之葯,閉塞外邪,使不得出,故致神昏不識人。」王廷輔解釋道。

病者兄長顯然沒有聽懂,但也明白了一點,是之前的大夫用錯了葯。恨恨道:「下次若叫我再遇到他,必打他個半死。」

王廷輔並不理會他,轉身對講師說道:「風寒溫散,風溫涼散,凡是外感自汗不用表散之理。此乃溫症最重之一端,非用大劑清解不足以驅此溫邪也。」

小方脈科講師是萬邦寧,父親萬密齋乃當今公認的醫術第一,而萬邦寧本人也是三朝禦醫。

萬邦寧點了點頭,開口道:「說說你的用藥思路。」

王廷輔緩緩說道:「內服湯藥,外用吹葯。葛根主身大熱煩渴,用以為君;佐以薄荷、菊花以解其表,再用石膏以清其裡,板藍根、貝母、土牛膝以清理咽喉,鮮葦根以透發疹子;雙花、丹皮、芍藥以之為使。又因過服滋膩之葯,再加瓜蔞以治胸結;又恐喉間腫甚,不能下藥,先用《聖惠方》地龍雞子白法,以開喉閉。外吹錫類散,以治腐爛。」

萬邦寧聽著王廷輔的話,不住點頭,待他說完,露出笑容,拍了拍他肩膀,雖沒說什麼,但意思很明顯。

王廷輔讓學徒抓來鮮地龍,研爛,以雞蛋清攪和,給病者灌下。

張介賓知道這正是《聖惠方》的治喉閉法,用鮮地龍一條,研爛,以雞子白攪和,灌入即通。

果然,病者服地龍後,喉腫漸消,飲水也不再嗆。

王廷輔此時已經開好方,遞給萬邦寧審核。

只見方子寫著:「生葛根五錢,白菊花二錢,板藍根三錢,土牛膝三錢,金銀花二錢,蘇薄荷二錢,生石膏搗三錢,川貝母三錢,鮮葦根五錢,粉丹皮二錢,生白芍二錢,全瓜蔞三錢,粉甘草一錢。」

還貼心的寫下煎藥方法和服藥之法:「用水6茶碗,單煮葛根成5茶碗,再納諸葯煮成3碗,分3次服。」

葯煎熬服後,病者身熱漸退,疹子漸消。再吹錫類散後,白腐即隨涎而出。

王廷輔囑咐道:「我再給你開一副葯,回去服用,明日再來複診。」

病者兄弟忙連聲道謝,取葯而回。

張介賓很是興奮,比自己治好病還要激動:「可以啊,以前常聽說『秀才學醫,籠中捉雞』,我還不相信,今日信矣!」

「先前還覺得我們京畿醫家還不錯,今日方知,人外有人。我這點道行,勉強算是及格吧!」王廷輔卻搖了搖頭說道,方才他也到處轉了轉,發現山西、山東、河南醫學生明顯要比京畿醫學生要強上一籌。

萬邦寧並不知道四地醫學生的差距,他根本就不管眾人來自何地,隻論醫術高低。此時聞言說道:「別的科房我不知道,我的小方脈科,目前還是你的醫術最好,不輸於其他醫士醫生。」

這話一出,眾人嘩然,萬家可是兒科世家,萬密齋更是能和錢乙(宋代醫家,兒科的奠基人)相提並論的兒醫聖手。他們並不知道,一百年後,萬密齋更是會被康熙封為醫聖。

文聖孔子,武聖關羽,醫聖萬密齋。孔子是一脈傳承,沒有變動。武聖卻是由嶽飛改為了關羽,並被後世認可。而醫聖,官方封的正是萬密齋,只是民間尊封張仲景,最後取代了官方,得到後世醫家的一致認可。

雖然萬密齋醫聖之名沒有保住,但他的醫學造詣,對兒科的貢獻,卻是得到一眾認可。成為與「兒科醫聖」錢乙並稱的兩大兒科聖手。

這樣的權威親自給王廷輔背書,如何不讓眾人驚訝,看向王廷輔的目光都不同了。先前只是覺得挺厲害,這會就純粹是仰慕了。

當然也有躍躍欲試,想和他一較高下之人,比如張介賓。比是肯定要比的,只是不會是現在。張介賓按耐下來,他要等到三科結束。

在先前第一位病者等待熬藥之時,王廷輔就已看完另外兩個病者,這會兒服藥都離去了。

接下來,小方脈又有一人得到萬密齋的認可,給予了很高評價。那人是開封府人,名叫劉宇,是開封府十位醫家之一。

也許兒科(小方脈)被稱為啞科之故,兒科高手都低調得過頭,先前竟然沒有被張介賓記住。這會兒他才認真的,好好的打量了一番,記在了心頭。

河南醫學生,又相繼湧現出了幾位有名醫之資的人。開封府鄭誼,汝寧府方應時,報考的大方脈;汝寧府黃樸,報考的傷寒科。都讓人眼前一亮,驚艷一科。

山東醫學生湧現得更多,大方脈的有周宗嶽、劉夢松、李先芳等人,傷寒科的有巨野人姚廷帛。還有更多,都散於其他七科,張介賓倒沒能看到。

傷寒科的最後一人,實力也很強,正是來自山西長治縣的申相。實力不比張吾仁、黃樸、姚廷帛差。

相對而言,婦人科就顯得沒那麼出彩了,報考人數也很少,早在七科結束沒多久就結束了。

隨著婦人科、傷寒科和小方脈科的相繼結束,現場就只是下大方脈還在繼續。

此時還有十幾人沒有上場,張介賓、趙鳳翔、張昶、劉伋、周溥等人都在其中。

眼見沒人上,劉伋走了上去。這時外面突然傳來求救聲:「大夫救命,讓讓,人命關天!」

一人在前面開路,兩人抬著一病人沖了進來。

劉伋趕緊上前去,安撫了一番,詢問得知,病人年四十八,大汗淋漓,數日不止,衾褥皆濕。勢近垂危,特來求救。

尹林庵正要上手,劉伋說道:「尹師,這我正在考試,請讓我來治。」

「這是危急重症,不在考試範圍,還是我來吧!」尹林庵說著就上手號脈。

劉伋也是初生牛犢不怕虎,脈也不號,就對學徒耳語一番,學徒匆匆而去。

這時才不慌不忙的上前來號另一隻手的脈。

二人號完脈,了解完情況。尹林庵正要開方,劉伋再次說道:「尹師,讓我來吧,我有把握。」

尹林庵這次倒沒有拒絕,病人雖然看似危急,可生機尚厚,有他們在一旁把關,倒不會誤了病人,於是點了點頭。

很快,學徒端來一碗葯,在場講師,以及擅長本草的醫學生,一聞便知是何葯。

姚宏詫異道:「咦,就山萸肉一味葯?」

眾人聞言,也是訝然,這般嚴重的病人隻用一味葯就想四兩撥千斤,達到逆天改命之效?

但見眾講師都沒異議,便都按耐下來,仔細看下去。

山萸湯給病人灌服,不一會,病人汗就止了人也醒了來。

尹林庵診治了一番,點了點頭,說道:「後生可畏啊!膽大心細,能對症下藥,很好!」

劉伋也面露喜色,對病者說道:「好了,明早再來複診。」

張介賓開始反思,方才若是自己,又會如何?想來想去,才發現自己應對危急重症還沒有什麼經驗,大家都是同時面對的這個患者,可劉伋想到了,而他卻沒有想到。

第二位病者走了上來,陳某,男,五十四歲。

自述肢體震顫三年不愈。先感左手指顫動,後來右手亦顫,接著下肢亦覺軟弱震顫,飄浮無力,如踏軟棉。頭昏目眩,心悸失眠,有時心煩悶亂,汗出偏沮,不思飲食,肌肉亦見消瘦。

三年用藥投治均無效。病人自感甚苦,始來就診。

劉伋寬慰道:「我們這兒都是太醫,今日不會讓你白來。我先給你號號脈。」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