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亂臣》第二百三十五章:媾和
在伊斯坦布爾,這個曾經繁榮一時的帝國心臟此時已經蕭條下來,原因不只是海洋大發現,最重要的是戰爭引起的蕭條。

這個曾經盛極一時的帝國此時已經老去,當年橫跨歐亞非的領土現在已經開始不斷的收縮,而現如今,當他們進行了最後一次賭博之後,越來越多的人已經開始發現,他們的勝率已經越來越低了。

蘇丹哈米德二世已經心急如焚,俄國已經完蛋了,德國亦陷入了最危險的境地,眼下尚沒有遭受波及的恐怕只有奧地利和奧斯曼,可是這一天還會遠嗎?這個歷經數百年的大帝國難道要毀在自己的手中。

不,絕不可能。

哈米德二世蘇丹阿卜杜勒.邁吉德一世的幼子。在兄長穆拉德五世蘇丹被宣佈患有精神病而遭廢黜後,在新奧斯曼黨人支持下,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被擁上王位。可以說,他的地位並不穩固。

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的時候,由於國內經濟發展緩慢,奧斯曼帝國對內統治遙遙預墜,民族矛盾叢生。俄國人借口土耳其政府鎮壓保加利亞1876年4月起義過程中發生了對其斯拉夫兄弟暴政,在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即位後的第二年向奧斯曼帝國宣戰。

經過三次普列文會戰,俄國-羅馬尼亞聯軍突破了多瑙河防線,前鋒遠達伊斯坦布爾近郊。執政的米德哈特帕夏為挑動英俄大戰,故意在1878年簽署聖斯特凡諾條約。英國果然不能容忍俄國單獨吞併土耳其,英國首相本傑明.迪斯雷利把艦隊開到了伊斯坦布爾金角灣,英俄大戰一觸即發,經德國首相俾斯麥調解,制定了共同宰割土耳其的計劃,保加利亞獨立,受俄國保護,英國取的塞浦路斯,奧地利把波黑劃為勢力範圍,土耳其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成為著名的西亞病夫。

對俄作戰失敗後,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乘機解散議會,停止實行憲法,以作戰失敗的名義將宰相米德哈特放逐國外。從此,他深居君士坦丁堡的伊爾迪茲宮,依kao秘密警察維持統治。在法國1881年奪取突尼西亞,英國1882年霸佔埃及後,他尋求新即位的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支持,作為報酬,他允許德國修建巴格達鐵路,在內政方面,他曾經實行教育改革,建立18所職業學校,1900年建立伊斯坦布爾大學,在全國各地普遍設立中小學和軍事學校。他還改組了司法部和發展鐵路和電訊系統。在推行現代化的同時也接受了西方流行的民族主義,對企圖分離的的少數民族進行殘酷鎮壓。1895年至1896年,在西亞的奧斯曼軍隊以裏通外國的名義對亞美尼亞人進行了第一次的屠殺。儘管面臨著國際上的強烈抗議,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沒有採取任何措施來製止這些暴行。對伊斯蘭世界,推行泛伊斯蘭主義,企圖使自己成為廣大穆斯林的精神領袖,藉以提高與西方對抗的資本。

而後,他綁上了德國的戰車上,他認為依kao德國是有利的,至少可以重整奧斯曼帝國的威望,可惜的是,他的如意算盤明顯的打錯了,當下的時局已經嚴峻到無可奈何的地步,無計可施的哈米德二世隻好硬著頭皮開始尋求前宰相米德哈特的幫助。

米德哈特是奧斯曼近代史上最知名的宰相,他出身於法官家庭,早年在中央和地方擔任過多種職務。1858年訪問西歐各國,從此成為立憲制度的堅定擁護者。在擔任尼什省總督、多瑙河省總督、巴格達省總督期間,積極推行社會經濟改革,促進了所在地區的經濟、教育、文化事業的發展。但也曾鎮壓多瑙河省和巴格達省等地的民族獨立運動。

他的父親哈吉.阿裡埃芬迪是奧斯曼帝國的法官。米德哈特自幼受到伊斯蘭文化的傳統教育。1838年進入當時新型的文官學校學習,不久輟學。

米德哈特1840年進入宰相府工作,1845年任科尼亞省總督秘書,後調任卡斯塔莫努省總督秘書,表現出卓越的行政才能。宰相穆斯塔法.雷希德帕夏把他調回首都伊斯坦布爾,讓他主持機要廳的工作,負責綜合研究地方行政機構的活動。四十年代末五十年代初,米德哈特在政府會議秘書處工作期間,先後去保加利亞、色雷斯等地區,或調查地方當局工作中的問題,或協助「整頓」社會秩序。這使他能比較系統深入地了解帝國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

1859年米德哈特出國旅行,先後訪問了巴黎、倫敦、布魯塞爾、維也納等地。米德哈特自己說,他旅行的目的是要研究歐洲各國的生活準則和繁榮的原因。這次出國訪問對他社會政治、經濟觀點的形成和發展,無疑具有很大的影響。

1861年米德哈特升任尼什省總督,獲帕夏稱號。1864—1868年任新成立的多瑙河省總督。1868年春他曾短期主持過國務會議的工作,接著又調任巴格達省總督(1869—1872)。

米德哈特富於實幹精神,處事公正嚴肅。他在各省任內倡議興修道路,發展工農業經濟,提高民族文化水平,取得了良好的成績。以多瑙河省為例,米德哈特任職期間共修建了3,000多公裡的公路和1,420座橋樑,還鋪築鐵路,改建河港,大大改善了省內的交通運輸狀況,擴大了國內市場。在米德哈特倡議和支持下,多瑙河省創辦了馬車運輸公司、多瑙河輪船公司、運輸工具修理廠、呢絨廠等企業。省府盧舒克郊區辦起了示範農場,從國外引進先進的農業工具,改進農業生產方法。農業信貸社給農民發放低息貸款。

六十年代中期,新奧斯曼人xian起了反對蘇丹,爭取君主立憲的政治運動。米德哈特此時熱衷於自己的改革活動,沒有參加新奧斯曼人的實際活動。事物的發展邏輯,卻全然改變了他的態度。七十年代初期以後,他逐漸走上了新奧斯曼人立憲鬥爭的道路。

1872年春,米德哈特從巴格達回到伊斯坦布爾,等候新的任命。在一次謁見蘇丹阿布杜勒阿齊茲時,他陳述了人民的貧困處境,並把它歸因於宰相馬赫邁德.納迪姆的「荒唐」政策。7月31日米德哈特首次出任宰相。他一上台抓了兩件事,一是改革省的管理體制,嚴格規定官員的職責和義務;二是整頓財政。當時帝國的財政狀況非常壞,已「超出了許可的範圍」,預算赤字高達300萬裡拉。米德哈特試圖改善財政狀況,決定限制宮廷開支,並使其受政府的監督。他還下令調查前任的財政活動。米德哈特的財政政策觸犯了蘇丹和宮廷顯貴們的利益,任職不到3個月就被趕下了台。之後,米德哈特還短期任過薩洛尼卡總督,幾次出任政府司法大臣,大部分時間清閑在家,直到1875年底再次進入政府。

這一段時期是米德哈特思想上最痛苦的時期。他為帝國的前途憂心忡忡,感到有力無處使。他在多瑙河省、巴格達省的活動儘管頗有成效,卻無助於改變帝國總的政治經濟形勢。在蘇丹的統治下,米德哈特不僅為改革的前途擔心,甚至也為自己的生命擔憂。他在同友人談論自己辭職的原因時,指著博斯普魯斯海峽的金角灣說:「瞧瞧那裏吧!我覺得已經看到了巡航艦,它要把我帶到放逐的地方去」。他把自己的辭職比作開小差。從這時起,他逐漸轉而倡導立憲運動,成為新奧斯曼人的政治領袖。他開始公開宣揚自己的觀點,為推翻納迪姆政府而鬥爭。

米德哈特的社會政治觀點促進了他政治態度的演進。他在給蘇丹阿卜杜.阿齊茲的一封信裡寫道:「在每日每時發生的事件的影響下,與國家管理原則和領域有關的事務和問題自然會發生變化,當代發生的令人吃驚的革命和發現尤其改變了我們生存的要求」。在米德哈特看來,法律和制度的多樣性是與一定的歷史條件相聯的,社會的環境條件變了,法律和制度也應跟著變化。

米德哈特作為奧斯曼帝國統治階級的一員,在民族問題上表現出雙重性。他對少數民族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嚴酷無情的。1875年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保加利亞爆發反土起義時,米德哈特就主張先鎮壓然後再開始談判。但他不同於一般的統治者,認為遏製民族解放運動的最好手段不是暴力,而是改革。他宣揚「民族平等和團結」的思想,主張給基督教民族以平等的權利,「大家都應維護並相互尊重每一個人的自由、安全和權利」,積極倡導發展基督教民族地區的經濟文化。

在對外政策上米德哈特以親英反俄著稱。這是因為他把沙俄看成奧斯曼帝國的主要威脅。這反映出米德哈特對英國的近東政策有認識不足的一面,又有利用列強矛盾以英製俄的一面。親英反俄並不能概括他對列強的整個態度。克裡米亞戰爭以後,西歐各國加速滲入奧斯曼帝國。

外國對帝國內政的干涉隨之日益lou骨。在列強侵略干涉面前,米德哈特表現出強烈的愛國主義熱情。六十年代中期任多瑙河省總督時,他就支持反對使用外國商品的運動,帶頭穿著用保加利亞呢絨做的衣服。他極力反對外國資本強加的奴役性條件,反對列強享有特權條約,反對邀請外國人參與起草新法律。米德哈特立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外國對帝國內政的干涉。

他提倡學習外國的長處,並不盲目崇拜西方文化。他懂得歐洲儘管有高度文明,到處卻是貪婪、欺詐、搶劫和暴力。他高度評價東方各國對發展世界文化作出的歷史貢獻。

1875年底,奧斯曼帝國內外形勢迅速惡化。小亞細亞的北部和中部地區發生大飢荒,財政瀕臨崩潰,黑塞哥維那、波斯尼亞、保加利亞相繼起義,列強幹涉的陰影籠罩全國。在這種形勢下,國內政治鬥爭熾熱化。新奧斯曼人和蘇丹阿卜杜.阿齊茲的其他反對派暫時結成政治聯盟。1876年5月30日,阿卜杜.阿齊茲被推翻,另立穆拉德五世為蘇丹。米德哈特積極參加了這一運動。6月6日,他出任國務會議主席,開始擬定憲法草案。草案曾正式提交政府會議討論,但未獲通過。

從制定第一個憲法草案到12月23日正式頒佈憲法,米德哈特經歷了艱苦的鬥爭。8月31日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接替精神錯亂的穆拉德為蘇丹。事前,米德哈特使他接受了下列條件:登位後立即頒佈憲法,有關國家事務隻同「負責的顧問」磋商,任命齊雅和凱末爾為蘇丹秘書。但新蘇丹無意履行諾言。登位詔書只是重複改革必要性的一般議論。直到9月25日,蘇丹才被迫成立以米德哈特為首的委員會,負責擬定憲法。政府內部圍繞憲法問題展開了激烈的鬥爭。頑固派強烈反對頒佈憲法,認為蘇丹高於法律,蘇丹的權力不應受任何限制,甚至提出由於賢明君主的登位,頒佈憲法的必要性已消失了。

他在11月底給蘇丹的信裡指出,如不立即頒佈憲法,帝國就只剩下一件事可做,即「……決心永遠在它們(指列強)庇護下生活」。

米德哈特急於要不失時機地頒佈憲法,為了換取頑固派的同意,在憲法內容上作了一些不該作的讓步。草案中對蘇丹權力僅有的一些限制取消了,更為嚴重的是頑固派補充了第113條。據此,帝國的某一地區發生混亂時,政府有權在該地區宣佈戒嚴,暫時終止包括憲法在內的一切民政法律的效力;蘇丹根據警察當局提供的材料,有權將危害國家安全的人物驅逐出國。新奧斯曼人凱末爾和齊雅堅決反對這一補充條文。齊雅認為這實際上使「憲法變為烏有」,今後政府將憑藉憲法,隨意處置反對派。米德哈特卻寄希望於即將召開的議會。他說:「有什麼辦法呢?憲法在目前只能是這個樣子。」齊雅的話很快應驗了。1877年2月5日,米德哈特應邀去蘇丹宮廷商議國事時,突然被捕,被強行押上蘇丹遊艇伊塞丁號,驅逐出境。

米德哈特流亡歐洲期間,正值俄國發動大規模的侵土戰爭,奧斯曼帝國命運危在旦夕之際。他雖身處異邦,仍日夜為帝國的命運擔憂操心,奔走呼救。

而此時,奧斯曼已經和德國、俄國接觸,蘇丹意識到眼下只有加入戰爭才能解決奧斯曼內部的問題,因此毫不猶豫的開始與德俄接觸,妄圖一勞永逸的利用戰爭來扭轉時局。

戰爭爆發之後,米的哈特尚在英國,更為憂心忡忡,此時他年紀已經老邁,卻也只能大聲疾呼,可是沒有效果。

在戰爭初期,德俄聯盟進行的十分順利,法國人差點兒巴黎淪陷,德俄攻勢凌厲,可是到了後來,隨著時間的推移,戰爭開始逐漸出現扭轉,德國陷入困境,而新軍的參戰也意味著俄國人的好日子到頭了。

在這種局面之下,蘇丹已經感覺到了風險,他已經不再對德國和俄國抱有任何的指望了,必須儘快的與英法媾和,奧斯曼才能得到拯救,如若不然,奧斯曼的處境不會比現在的俄國要好多少。

基於這個原因,蘇丹想到了米德哈特,米德哈特是堅定的親英分子,除此之外,他流亡之後,一直致力於與英國人打交道,他很早就呼籲和平,那個時候蘇丹一點都不希望和平,可似乎現在,他實在太渴望這個東西了。

他派出了代表去和米德哈特接觸,米德哈特答應了蘇丹的請求,表示願意重新回國任職,同時接受蘇丹的委託與英國人接觸。

幸運的是,英國人同意了與奧斯曼達成諒解,蘇丹欣喜若狂,立即委託米德哈特為全權代表,與英國人私下談判。

英國人自然不是看在米德哈特的面子或者是好心而答應奧斯曼的請求,他們有自己的小算盤,新軍已經攻佔了大半的俄國,徹底的將其征服只是時間問題。

自此之後,新國的疆土將從東歐延伸至東亞、印度、中亞,這是一個何其龐大的帝國,想一想都令人心顫,領土面積將超過兩千五百萬平方公裡,整個歐亞大陸新國佔了一半。

在這種局面之下,英國的態度開始發生扭轉,他們現在最大的敵人已不再是德俄,他們不過是窮途末路的可憐蟲罷了,遏製新國,已經是當務之急,否則英國的世界霸權將會徹底瓦解。

英國人有理由相信,當新軍解決了俄國之後,必然會繼續向中亞、東歐挺進,繼續攻擊奧斯曼帝國,奧斯曼帝國地跨波斯、與地中海、黑海比鄰,若是連它們也被新軍收入囊中,那麼還有誰能夠製衡他們呢,整個歐洲成為了他們的家門口,這可不是英國人想要的。V!~!

..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