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上海道起舞與張之洞勸學(3)
上海道蔡鈞的舞會請柬發出六百多份,均"紅箋金字,封以華函"。最後實到客五百多人,多系在上海的洋人、帝國的官員和社會名流。舞會現場上海洋務局的大門口這一天車水馬龍,觀者如潮。"交際舞會"是怎麼一回事?中國人聽出使過西洋的人說過。一位曾經出使過法國的中國官員是這樣描繪的:女子皆喜高乳細腰,小足大臀。肆中出售一種腰圍,系以銅絲麻布所造,貼身服之,腰自細而乳亦高矣。又有一種假乳,造以粗布,如中土之護膝。又有一種假臀,系以馬尾細布所造,形似倭瓜,佩於臀後,立即凸出,坐亦棉軟……男女數百人,皆易其本服,男子有扮成纏頭黑人者,有著送信人紅領衣者,有蘇格蘭古裝者。女子皆赤臂長裙,有白衣襯紅花者,面擦白粉者,有塗白髮形如老媼者,有扮如仙女者,有以墨點腮者。樓上吹笛作樂,男女成群跳舞……西人宴會賓客,間挾女優為盛設。無論酒樓飯館,均可隨意呼喚筵前侑酒,以取其歡。飯畢雙雙跳舞,時而縮頸,時而聳肩,折背揚拳,作諸般態,繼而解衣,繼而露臂,至於赤體而後已。張德彝:《歐美環遊記》,嶽麓出版社1985年版,第766頁。跳舞跳到最後甚至可能"赤體",這對中國的道德家來講簡直是人間的晴天霹靂。但是,1897年11月4日,上海道蔡鈞帶頭,帝國的官員們竟然"按照西儀"把家眷帶來了,這些女眷"自上海道夫人以下,皆華服鮮衣,致敬盡禮",其中一個帝國官員的女兒竟然會說法語,"與西人侃侃而談",這簡直是對大家閨秀足不出戶笑不露齒的帝國千年道德古訓的公然挑釁。上海道將舞場佈置得極其華麗,"地板以蠟磨光,可以為鑒","懸燈三千,奇形異彩,光怪陸離","環顧四壁,綉彩繽紛,畫屏如嶂,鮮花盆景,嬌艷動人","加以電光燭光,越發絢爛無比"。舞場還臨時搭了"平台一座",請來了一支外國樂隊為舞會伴奏,直到凌晨兩點才曲終人散。接著,上海官方在報紙上公開為這個舉動做出了道德解釋:"西人光明磊落,脫略為懷,雖男女聚會跳舞,樂而不淫,與中國之燒香賽會,男女混雜,大有天壤之別。"《答問》,《格致新報》第十六冊。帝國南方官員和北方農民對洋人們道德水準的看法竟有天壤之別。於是就不難找出為什麼帝國南方的官員們對義和團滅洋之舉堅決抵製的原由了。張之洞被稱為"東南互保"的領袖。這是一個性格複雜、行為更加複雜的官場老手。後人對他的評價相互矛盾:"巧宦熱衷"、"好大喜功"算是一種說法;"勵廉潔清"、"頗多建樹"又是一種說法。但張之洞是大清帝國末期具有舉足輕重地位的人物之一是沒有太大出入的。張之洞,字孝達,號香濤,直隸南皮縣人。因為他曾經官至大學士,相當於帝國的宰相,而將宰相的籍貫納入宰相之名的傳統自明代開始盛行,因此各史中有稱"張南皮"者就是此人。張之洞的父親曾經在貴州當過知府,道光十七年他便出生在知府的衙門裏。他的老家南皮縣是個怪異的地方,雖為窮鄉僻壤但是專門出帝國的宰相。他的堂兄張之萬就於光緒十年官至相位。張之洞不是"神童",但16歲便中舉人,這歸於他讀書的刻苦。道光二年,26歲的他在北京會試中摘取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先在翰林院供職,由編修升侍講學士,又升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然後授山西巡撫,開始了封疆大臣的官宦生涯。中法戰爭期間,他調任兩廣總督,在任六年後,調湖廣總督,自此一直坐鎮武漢,直到光緒三十二年。計算一下張之洞的經歷,翰林18年,巡撫3年,總督長達23年。宣統年間他又做了大學士、軍機大臣,共3年。僅憑資歷,張之洞也是歷經道光、光緒和宣統的"三朝元老",歷史怎可輕視。任翰林期間,年輕氣盛的張之洞是當時著名的"清流黨"人物。《清史稿》本傳:往者,詞臣率雍養望。自之洞喜言事,同時寶廷、陳寶琛、張佩綸輩蜂起,糾彈時政,號為清流。《清史稿》之《張之洞本傳》。"喜言事"並且"蜂起",可見直言不諱,指點江山,青年意氣躍然紙上。至少在那時候,張之洞還不是個官場滑頭。何為"清流黨"?光緒初年帝國政府機構裡的一群"志同道合"的激進派青年組成的政治小集團。這些滿腹經綸的學者,帝國年輕的官吏,個個都是瀟灑人物。比如那個寶廷就以"不愛官位愛美人"的聲明且攜妓辦公而風流一時。更引人注目的是他們的政治觀點,對內評點時弊,動不動就"彈劾權要",不管多顯赫的人物,只要讓他們抓到把柄就攻擊不止,窮追猛打。對外則狂熱主戰,他們把帝國的自傲推到了極致,視一切外國勢力均為糞土,要將其從這個世界上統統清除出去。所謂"主戰",指的是中法之戰。他們在外交和軍事上還沒有任何政治經驗,憑的僅僅是倒背如流的中國經典和黃色種族優秀分子的一腔熱血,他們認為自古以來戰爭的勝敗取決於人的道德完美而不是武器裝備如何。結果,法國海軍將領孤拔率領的艦隊襲擊了福州,一個小時之內11艘中國戰艦全部被擊毀,連馬尾港的船塢上都飄揚起法國國旗了。在前線指揮戰鬥的"清流黨"代表人物張佩綸率先逃得無影無蹤。"清流黨"人物後來幾乎都沒有好結果。寶廷終於因為和妓女的關係問題被免官,陳寶琛請假為父親辦理喪事後再也沒被啟用,而張佩綸因為在前線臨戰脫逃而被革職,從此在帝國的官場上銷聲匿跡。只有張之洞是個"清流黨"的異類,他不但沒有遭到不幸,反而連續升遷,由巡撫至總督,官場十分得意,這就是有人說他"巧宦熱衷"的來由。其實,張之洞的幸運來自於慈禧對他的特別恩寵。當年,他在參加朝廷殿試的時候,由於他的文章慈禧特別喜歡,於是做主把他從原定的"三甲"一下子提升到"一甲三名"。為此張之洞對慈禧感恩不盡。即使他在"清流黨"中活躍的時候,也始終不忘一條原則:慈禧不喜歡的事情,堅決不做。"清流黨"最得罪人的事情是攻擊朝廷大員,而在這群青年激進派官吏中,只有張之洞深刻理解和堅決落實了中國"為政不得罪巨室"這句官場格言。後來有人查閱考證當時的檔案,發現張之洞當時所上奏的39件針砭時弊的奏摺中,沒有一件涉及攻擊某一個人的,尤其是慈禧所依靠的人物他更是堅決迴避,奏摺中全部都是洋溢著青春熱情的內政外交上的建議,這是他成為"清流黨"中一個"異類"的最重要的原因。最能夠說明張之洞為官為人風格的,就算是他所寫的流傳後世的《勸學篇》了。這部在"戊戌變法"進行到最緊要的關頭出籠的作品,其中心主題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這一著名的、具有創見性的見解曾經轟動一時,它似乎是為處在國門到底是關上還是打開的尷尬時刻的帝國尋找的一劑救世良方。張之洞不是一個保守人物,他是最早支持康有為變法的官員之一。當時在湖廣總督的位置上的他不但有和康有為坐在一起"談學說禪"的經歷,而且還是康有為的"強學會"最積極的贊助人,"強學會"的1500兩銀子的"開辦費"就是張之洞慷慨解囊給予的。但是,張之洞與康有為在政治上採取的是一種"不結盟"的政策,個人關係上也永遠採取著不即不離的態度--適當的距離就是安全的距離。當康有為等人邀請他加入"強學會"的時候,這個贊助人卻回電說:"群才薈集,不煩我,請除名,捐費必寄。"他不會讓自己的名字白紙黑字地出現在有政治企圖的組織名單上。為了給世人留下他對變法所持態度的見證,他"白紙黑字"地精心撰寫了《勸學篇》。這是一篇最典型的不偏不倚、立場中立的政治聲明,其妙處在於:一方面主張變法革新,積極引進西方先進的技術,"以強我中華國力";而另一方面,呼籲大力弘揚帝國的傳統民族文化,主張全民以倫理道德之準則堅守思想的防線,特別鮮明地反對西方的"民權"思想:"民權之說一倡,愚民必喜,亂民必作,紀綱不行,大亂四起。"一句話,既要吸收外國的先進技術,是為"用";又要堅決維護千百年來的帝製古訓,是為"體"--張之洞之說滴水不漏。無論是光緒皇帝和康有為,還是慈禧太后和她的"後黨"們,誰能說出此說有一點政治問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