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昂貴的船票和姓劉的腦袋(2)
張謇曾是帝國的科舉狀元,同時也是帝國歷史上以狀元身份"下海經商"的第一人。他做官時曾被朝廷稱之為大清的忠臣,下海後他又成了"中國近代紡織工業的開拓者"。他的亦官亦商的社會活動一直延續到帝國倒台後的民國時期,他是中華民國第一任實業總長。這是一個因內心極其複雜致使其政治立場反覆多變的人,他的政治立場的變化軌跡是"存在決定意識"的典型體現。張謇出生在南通一個小地主家庭,自小苦讀,有"神童"之稱。他的理想和所有的讀書人一樣:先是金榜題名,然後飛黃騰達,耀祖光宗。考中舉人之後,數次赴京會考均落選,直到1894年甲午科才如願以償,殿試奪魁。"狀元及第,雖將兵十萬恢復疆土,凱歌榮旋,獻捷太廟,其榮不可及也。"張狀元的面前原該是一片錦繡前程。但命運偏偏和他作對,他拜的老師不是別人,正是當時的皇帝的老帝、軍機大臣翁同■。學生附和老師的政治主張是可以理解的,張謇中狀元的那年正是甲午戰爭之年,翁同■是激進主戰的"清流黨"領袖,而其政治對手是堅決主和的直隸總督李鴻章。張謇義無反顧地站在老師一邊,對李鴻章發起了最猛烈的攻擊。他寫的奏摺鏗鏘有力,情緒激憤,其中以《請罪李鴻章公折》和《推原禍始,防患未來,請去北洋折》兩折影響最大。時至帝國戰敗,舉國悲憤,李鴻章是被咒罵成大清帝國的"賣國賊",張謇的奏摺一時成為流傳全國的著名文章。但是,在緊接著的"戊戌變法"中,他的老師翁同■突然被革職了,這個政治現實對張謇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他曾經把有朝一日能夠在仕途上達到和"帝王之師"、權勢蓋天的軍紀大臣的翁同■一樣作為自己畢生奮鬥的理想,可令他震驚的是,他親眼看到翁同■被革職以後生活竟然貧困到只有依靠典當衣物、出賣字畫才能維持,這讓他對官場風雲的兇險產生了巨大的恐懼。經過痛苦激烈的思考之後,這個帝國舉國聞名狀元做出了一個驚世之舉:"下海"經商。也許張謇終於明白了,這個世界上最可靠的東西不是頭銜而是銀子。他投靠在管轄他家鄉地域的最高官員劉坤一的名下,開始了他創辦紡織業的歷程。帝國的科舉,狀元一次只有一個;帝國歷史上十年苦讀,名登金榜的人歷歷可數。張狀元丟下高官不做,把自己納入"士農工商"的"末流"中去,這在當時的中華帝國裡無論如何也是一件不可理喻的事情。張謇經商辦企業的過程是艱難的,但他還是成功了。他在家鄉創辦"南通大生紗廠"並且很快開始贏利。接著,他又創辦了紗廠和"墾牧公司"等企業。但是,南通的紗廠和公司剛剛開始正常運轉,義和團運動興起了,在這種時刻,他情緒的衝動是可想而知的。他所能顧及到的僅僅是:這個帝國和他都需要安定而不要暴亂。誰要是挑起事端砸了他的生意誰就是他的敵人。一句話,他要不惜一切保衛自己的利益。張謇坐在盛宣懷的客廳裡慷慨激昂是有充分理由的。張謇為了遊說南方各省官員已經奔波了好幾天。他最重要的成果是取得了兩江總督劉坤一的首肯。是否得到劉坤一的支持對"東南互保"的成敗具有關鍵性的意義,因為這個三朝老臣的權勢佔據著帝國最富足的地盤,他在朝廷的眼裏是一位國寶級的封疆大臣。史家大都對這個靠曾國藩的湘系起家,集文人、官吏、軍人等多種身份為一身的人物多有讚美之辭,說他"孤高自清"甚至"無私無畏",是"帝國惟一有氣節和道德勇氣的最後一個文人士大夫"--如果對帝國渾濁的官場有充分的了解,這些讚譽也不算過分。劉坤一的官宦生涯很長,但僅僅從他對戊戌以後的朝廷內部複雜的爭權奪利所持的立場上看,他不愧是一個有主見和有膽量的人。"戊戌變法"期間,即使是在光緒皇帝明確成為變法的領袖,而慈禧太后還沒有表示反對變法的時候,劉坤一的奏摺就到達了朝廷。他堅決反對康有為們的變法,稱康有為們有借變法之名企圖篡奪朝政的政治野心。劉坤一的這一"犯上"舉動立刻引起朝野一片大嘩:一是因為在大多數官員附和皇帝高喊"變法"的時候,這個老傢夥簡直是在往"槍口"上撞呢;二是劉坤一在朝在野影響力都頗大,在帝國的南方更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權勢,換句話說,他這位封疆大臣連謀反的勢力都有。不知道慈禧看到這樣的奏摺有什麼感想,但正在"變法"興頭上的光緒皇帝自此對劉坤一恨之入骨。皇帝痛斥他的數封上諭迅速傳遍全國,使人人都覺得這個老臣的仕途甚至老命有突然完結的可能。但是,沒過兩個月,變法流產了,皇帝還沒來得及給劉坤一以"應有的懲罰",自己反倒被囚禁起來,慈禧重新執掌了大清的政權。這時人們突然想到:薑還是老的辣--劉大人押寶押對了,只等著看太后怎樣重賞他了。但是滿朝舉國又猜錯了。很快有消息傳來,劉坤一又給朝廷上了一個奏摺,奏摺的內容又令所有人大吃一驚:堅決反對廢除光緒帝:"若有廢立之事,則兩江士民,必起義憤!"《景善日記》1900年農曆五月二十五日。劉坤一明確表示:皇帝想變革沒有錯,臣反對的是康有為們的激進做法。現在絕不能廢除皇帝,因為皇帝地位的穩定是國家安定局面的象徵。劉坤一奏摺中的一句話至今依舊反覆為史家們引用:"君臣之分已定,中外之口難防。"這句話的意思再清楚不過了:作為臣他隻承認光緒是自己的皇帝,其他人都不符合"君臣的名分"。作為大清帝國曆經三朝的老臣,劉坤一對慈禧酷愛掌權的性格比誰都清楚,可他就是能毫無顧忌地不給慈禧面子。要是換一個人說出這種話肯定是要掉腦袋的。慈禧看見奏摺後的惱火可想而知,但她終於還是迫於另外兩個南方大臣的壓力沒有對劉坤一動手。那兩個南方大臣是:剛到廣州上任不久的兩廣總督李鴻章和坐鎮武漢的湖廣總督張之洞--請注意這個名單,帝國南方的官員和朝廷唱反調是有歷史的,但在關鍵而重大的政治問題上,他們的立場出奇的一致。另外,慈禧為了帝國政權的穩定也需要劉坤一這樣的大臣支持--"其堅毅之操,老練之識,不愧古大臣風度,夙為太后之所倚信。"榮祿致許應■書:《庚子拳變始末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69頁。--即使是最陰險的慈禧也明白坐天下最終還是要依靠正直剛毅的大臣。當張謇為"東南互保"一事徵求劉坤一的意見時,劉坤一猶豫了一下,他身邊正出著亂子:他的一個下屬,江蘇提督楊金龍,剛毅的心腹,接到剛毅從京城傳來的"殺洋人"的命令後,立即開始行動,但很快行動就被劉坤一知道了。劉坤一派人警告楊金龍:絕對不能殺害一個洋人。如果在這塊地盤上發生洋人被殺的事件,就要把楊金龍的腦袋砍下來。一省提督的職位遠在兩江總督之下,劉大人"砍腦袋"的話可不是說著玩的。急於立功的楊提督真的不敢動手了,但他感到自己對朝廷的忠心受到了莫大的侮辱,於是親自跑到京城去告劉坤一的狀,在載漪、剛毅一夥大員面前哭罵劉坤一是"漢奸"。更讓劉坤一猶豫的是,他手裏還有慈禧發給他的一封電報。那是他給朝廷發去的不願出兵北上攻打使館的電報的回復。慈禧的回電中有一句話含義十分複雜:"中國大地,南北相倚,不可歧貳!"《景善日記》1900年農曆五月二十六日。慈禧提醒劉坤一不可與朝廷有二心。這幾天,劉坤一正在閉門檢討,想弄明白自己是不是個"叛臣"。但是,他的猶豫僅僅是片刻的,他向張謇表示:他支持和洋人協商制定出一個"東南互保"章程。至於對慈禧的警告,他對張謇指著自己的腦袋說:"我這顆頭姓劉!"劉坤一關於自己的腦袋姓什麼這句話可稱千古名言。在整個中華帝國裡,在漫長的帝國歷史中,歷朝歷代有哪一個官員可以毫無愧色地宣佈自己的腦袋不屬於皇上而屬於自己?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