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翠扳指(5)
9日,李秉衡親自率領的部隊到達,立即與聯軍進行了短暫的戰鬥。在很快陷入潰敗狀態的時候,馬玉昆帶領官兵從楊村方向撤退到此了,李秉衡心裏立即燃起希望,因為如果加上馬玉昆的部隊,帝**隊在河西務防線上至少有4萬兵力了,於是主張和馬玉昆"合隊防守河西務,並力禦敵",但是遭到馬玉昆的拒絕,理由是"寇眾我寡,勢不敵"。另外的原因很簡單:馬玉昆沒有理由聽李秉衡調遣。11日,聯軍向通州城的攻擊號吹響了,李秉衡如同裕祿一樣,感到自己的死期已到。部隊沒有後勤支持,官兵們斷了糧食。從北京出發的時候,帝國政府已明確表示,北京無法供應所需彈藥,彈藥要從"山東調撥",這兩天他給部隊的命令之一就是:尋找民間鉛器,就地熔化造彈。聯軍的炮聲一響,李秉衡身邊突然沒人了,只剩下他從北京帶來的幾個幕僚。他對這幾個幕僚說:"國運不濟,無力回天,各位另謀生計去吧!"幕僚們紛紛散去,只有編修王廷相不肯走,投河自盡。李秉衡老淚縱橫,但是他不甘心。他帶領一部分官兵趁聯軍向通州攻擊前進的時候,想迂迴到聯軍後面進行襲擊,但是,在行進到碼頭附近的時候,"所部均不願再戰,相率退去"。在被慈禧任命為"辦武衛軍事務"還不到兩個月的時候,絕望的老人李秉衡轉身進入一間草屋裏,"仰藥死之"。他留有一遺書,內雲:"軍隊數萬充塞道塗,就數日目擊,實未一戰,而巨鎮小村均焚掠無遺,身經兵火屢屢,實所未見。"《義和團史料》(下冊)646頁。轉引自《晚清七十年》,(美)龐德剛著,嶽麓書院1999年9月第一版,第439頁。這個給帝國的歷史驟然間平添了一層再也抹不去的傷痕的人,臨死前才明白自己是"無可逃罪","若再偷生",沒臉見任何人。李秉衡的自盡,不是畏罪,而是徹底的絕望。是日,榮祿入宮向慈禧稟報李秉衡自殺的消息,"君臣相對而泣"。太后言:"皆諸王公及拳匪所釀之禍,使國家至於此也。"《景善日記》1900年農曆七月十八日。李秉衡自殺之後,前來"勤王"的四支地方部隊立即失控,不戰而退,狂奔三日。江西來的地方部隊陳澤霖部的官兵一口氣逃到山東濟寧才停下來--這夥官兵跑到濟寧不跑了,官兵們擺攤做起了生意,拍賣所掠衣裘首飾。1900年8月12日凌晨4時30分,一聲巨響之後,日軍把通州的城門炸開了。聯軍沒有遇到任何抵抗的帝**隊。駐守通州的帝國官員早就逃跑了,只有少數官兵留在城內,這些官兵雖然沒有任何抵抗的舉動,還是全部被殺。被殺的原因和過程很是奇特--竟然是通州城內的平民帶領聯軍官兵把這些官兵抓起來的。《汪禳卿筆記》記載:聯軍將至,駐通州之將領懼,顧無計遁,皖人方長孺者,將領之至戚也,願代任斯職,大喜,遂棄軍去。方領軍則奸掠極無狀,居民恨甚,洋兵將至,鹹赴訴,乃圍而殲之,無一人得逸者。汪康年:《汪穰卿筆記》,上海書店出版社1997年1月第一版,第73頁。帝**隊在自己百姓的眼裏,竟然如此。聯軍在通州也沒有放過屠殺搶掠的機會。10萬通州平民當天經歷了和天津城陷落時一樣的巨大災難:"合城之人,死六成,逃三成,有一成未動者,皆老幼殘廢之人耳。"仲芳氏:《庚子紀事》,載《庚子紀事》。通州,北京的門戶。戰事發展到這時,連聯軍的軍官們都感到不解,甚至心裏頗不踏實了:在已經距離帝國都城僅僅還有20公裡路程的地方,沿著腳下的這條大道就可以直接抵達北京城的齊化門(朝陽門),怎麼會沒有帝國的任何一支軍隊?怎麼會不見即使在和平時期也應該存在的都城外圍的軍事防線?當各國的軍官們得知日本軍隊已經派出先頭部隊,並且前進了將近10公裡而"一切正常"的時候,輕鬆下來的內心徒然升騰起立即佔領這個巨大帝國都城的衝動。夜晚降臨,聯軍軍官們熱烈地討論著作戰部署,連日的疲憊、恐懼一掃而光,個個都像喝了烈酒一樣,臉上的每一個毛孔裡都塞滿了不可遏止的貪婪。洋人說:點起一個巨大的篝火,讓大清都城裏的人們看到,讓他們發生巨大的恐懼!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