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感謝之後的刻骨憎恨(2)
李鴻章出發的那天正是初春的黃塵季節,早上起來便狂風大作,飛沙蔽日,送行的親朋好友都覺得這是凶兆。大興、宛平兩縣衙門在東便門專門搭起大棚為他設餞行宴,結果大風掀翻了棚頂,以致精美的佳肴如同狼藉的殘羹。李鴻章極力表現出瀟灑神態:"自少年時凡出門非狂風就是暴雨,海行無不驚濤駭浪,不知何故?"眾人趕緊挑選吉利的話說:"中堂豐功偉業,雨師風伯,皆來祖餞。"李鴻章對自己甲午後遭到舉國嘲罵依舊耿耿於懷,因此再吉利的話也不至於叫他信以為真:"不敢。吾當不至於獲罪於天,何以節節與我為難?"接著,他又說:"萬裡長途,七旬老物,歸時能否相見,實不可知。"《晚清巨人傳》之《李鴻章》,董守義著,哈爾濱出版社1996年3月版,第431頁。李鴻章還是怕自己死在異邦的土地上。然而,李鴻章一路遇到的不是艱險而凈是顯赫。天津的官員連續為他舉行大型宴會,到達上海時更有各國海軍和帝國的炮台同時鳴放禮炮,一時"長空雷鳴,海波欲沸"。帝國陸軍官兵跪成數列朝天鳴槍,"數以萬響,震耳欲聾"。所經之處,"觀者如潮"。在法國租界洋警察戎裝佩刀的保護下和"中西巡捕"沿街"彈壓"下,李鴻章身穿一品官服,套黃馬褂,頭戴三眼花翎,端坐在紫韁大轎之中,精神矍鑠,一掃賢良寺裡的暮氣。在上海逗留數日後,他換乘法國的豪華郵船,船頭高懸大清黃龍旗和頭等欽差旗,經香港、西貢、新加坡,入印度洋,過紅海,入黑海,一路口岸無不向國內朝廷"飛電傳報平安"。在蘇伊士運河的塞得港,李鴻章受到俄國一位親王的恭候,他換乘俄國禦船"俄羅斯"號直抵敖得薩港。俄國陸軍元帥率領數百名官員迎接,在從港口到行館的路上,大清的黃龍旗迎風招展。經過長途旅行的李鴻章"精神甚好",下令犒賞所有迎接他的俄方官兵和官員,當帝國大把的銀子抬出來時,俄國人對如此大方的出手目瞪口呆。李鴻章乘火車到達彼得堡。彼得堡市長親舉黃龍大旗,士官儀仗隊高呼萬歲,外交大臣親自引路,連沙皇都派出了自己的"禦車"供李鴻章乘坐。出乎李鴻章預料的是,他住的"行宮"竟然不是官方早已準備好的國賓館,而是一個商人的家。這位叫巴勞甫的商人在中國投資做生意發了大財,因此他堅決要求接待李鴻章一行,不要俄國政府一分錢。為了營造"賓至如歸"的氛圍,俄國皇帝準許了這個富可敵國的钜賈的請求。李鴻章到達這個钜賈的家之後,迎面看見自己巨大的相片被懸掛在大門之上,相片的四周插滿了大清黃龍旗。這位巴勞甫家所有的門上都貼著用中國字書寫的吉祥如意的對聯,地上全部是簇新的地毯,一個大型樂隊不停地演奏著中國樂曲,24個身穿中國服飾的俄國兒童捧著鮮花在李鴻章走的路上一刻不停地撒下花瓣。當李鴻章走進巴先生家大門的時候,巴勞甫全家男女老幼蜂擁而上,先由最小的女兒向李鴻章獻上鹽和麵包,然後全家人簇擁著李鴻章進到為他專門準備的寢室。寢室內所有的物品和陳設全部是中國的精美工藝品,端上的茶和點心也是地道的中國味道。一問,連廚師都是特地請來的身懷絕技的中國師傅。巴勞甫會說一口地道的中國話。從俄國人嘴裏發出的漢語和俄國人極其隆重的接待,諸多印象混合在一起,使李鴻章深深地陷入了一種"中俄親善"的幻覺之中,更加堅定了他"聯俄拒日"的決心。在彼得堡,李鴻章晉見了沙皇。他向沙皇獻上了中國皇帝的禮物。加冕典禮的那天,他在莫斯科看到了他從來沒見過的宏大場面,50萬人聚集在一起,樂隊由5000人組成。各國來賓更是顯赫,聽說法國為了慶祝沙皇加冕,巴黎市全天休息,軍營放假,罪犯赦免。在這個世界上,俄國是強大的,李鴻章對此深信不疑。在莫斯科逗留的日子裏,李鴻章所做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與俄國人簽訂了一個神秘的條約:《中俄密約》。《中俄密約》的中方草稿是由帝國總理衙門集體"擬辦"後,經由朝廷批準,用電報的形式傳送到李鴻章處的。草稿顯然事先與俄方磋商過,條款已經十分詳細,要點如下:一、日本如侵佔中、俄或朝鮮土地,中、俄海陸軍互相援助,軍火糧食,互相接濟;二、非兩國共商,不得與敵議和;三、開戰時,中國所有口岸,準俄兵船駛入;四、中國允華俄銀行於黑龍江、吉林建造鐵路,以達海參崴,合同另訂;五、開戰時,俄用此鐵路運兵運糧運械,平時亦可運兵運糧過境;六、鐵路合同批準,此約生效,以15年為期。《中俄密約》中的兩個基本點是:一、中俄兩國針對日本的軍事威脅,結成互相援助的軍事聯盟;二、俄國在帝國東北地區鋪設鐵路並和俄國橫穿西伯利亞的遠東鐵路接軌。沙皇在莫斯科接見李鴻章的時候,《中俄密約》的商談正在緊張進行之中,沙皇的話令李鴻章進一步感到放心:我國地廣人稀,斷不侵佔人尺寸地。中俄交情,近加親密。東省接路,實為將來調兵捷速,中國有事亦便幫助,非僅利俄。華自辦恐力不足,或令在滬俄華銀行承辦,妥立章程,由華節製,定無流弊,各國多有此事例,勸請酌辦。將來倭、英難保不再生事,俄可出力援助。《密約交涉未刊電稿》第二十九。俄國人明確說他們的領土廣大得根本用不完,根本沒有侵佔別人土地的想法,而且修鐵路兩國都可受益,錢由俄國人籌措,而章程卻由中國來"節製",世界上哪裏還能找到這樣的好事?但是,包括李鴻章在內,所有缺乏近代思維的中國大員們,恰恰忽視了這樣一個常識性的問題:鐵路的延伸,正是列強領土擴張的主要手段。俄國人之所以不惜一切代價修築一條橫貫人煙稀少的西伯利亞荒原的遠東鐵路,其根本原因正是出自向遠東地區擴張領土的野心。當帝國受到日本威脅的時候,俄國的遠東鐵路和在帝國東北境內修築的鐵路能夠提供軍事運輸的便利,關於這一點不知帝國官員有沒有進而想到,如果俄國人想侵入並佔領帝國東北的時候,這條鐵路是否同樣會提供給俄國人如此的便利?何況在帝國境內修建鐵路存在著一個"路權"問?題。"路權"一旦模糊不清,俄國就有權在帝國東北鐵路沿線方圓數公裡的地區派駐武裝,而這就是後來的中東鐵路警察隊,這等於是變相的租界,俄國從此可以有充分理由在帝國東北地區隨意駐軍。事後證明這是對帝國東北地區安全的最大威脅。關於後者,李鴻章似乎想到了,他堅決反對以俄國官方的名義修建帝國境內的鐵路,而堅持用私人的投資方式,他以為這樣就可以把鐵路的修建完全變成一種商業行為。俄國人立即想出來一個由"俄華銀行"承辦的點子,實際上等於是換湯不換藥。國內已經有人敏感地嗅到了朝廷"聯俄"的味道,李鴻章還沒有在《中俄密約》上簽字的時候,上海的《字林西報》居然全文刊登了所謂《中俄密約》全文,雖然內容多是捕風捉影的猜測,但能看出帝國內有人對俄國人懷有警惕。山東巡撫李秉衡和河南巡撫劉樹棠先後上奏,揭露俄國人"謀我大局"的陰謀,其中以李秉衡的言辭最為激烈且擊中要害。他認為列強的本質是在帝國領土上儘力擴張勢力範圍,而俄國要在帝國土地上修建鐵路,野心在於把勢力滲透到帝國的東三省,各國如果效仿俄國,後果將不堪設想。"以夷製夷"的外交策略帝國已實行多年,可最後吃虧的還是帝國自己。各列強之間確有分歧,但在窺視帝國利益上是一致的。《中俄密約》,是俄國人精心策劃的一個巨大的陷阱。儘管這個密約中俄雙方都秘而不宣,但是很快就被各國列強覺察出來,他們紛紛開始向帝國索取相同的甚至更大的特權。《中俄密約》給中華帝國帶來的傷害長久而深刻。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