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縣令的運氣和帝王的文件(1)
一個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公開地向全世界宣佈自己有罪,這在世界歷史上無疑是一個幾乎絕無僅有的舉動。1900年8月20日,在北京城西北方向的一個叫做懷來的破舊的小縣城裏,因為都城陷落而逃亡的大清帝國的皇帝向他的帝國和全世界頒發了這樣一份官方文件。這種特殊形式的官方文件,中華帝國皇家的正式稱謂為"罪己詔",意思是"譴責自己的詔書"。"罪己詔"的內容和格式類似現代中國的"檢討書"。無論是古代中國皇帝的"罪己詔",還是現代中國官民熟知的"檢討書",無不是"痛"到了極處的產物。1900年帝國皇帝頒發的《罪己詔》在中國歷史上並不是惟一。在這以前最典型的可算是北宋皇帝宋徽宗發佈的那份《罪己詔》了,時間是1125年。當時,入侵中原的金軍兵臨開封城下,徽宗派出的攜帶大量黃金"議和"的使臣痛苦萬分地返回,除了黃金和使臣的一隻耳朵外,大宋的其他"議和"條件全部被金軍拒絕。"滅宋已成既定事實"。在中國歷史上被稱之為"著名書法家和畫家"的皇帝徽宗不禁魂飛魄散,立即宣佈把自己的皇位讓給兒子,同時頒發了一份《罪己詔》。內容簡譯如下:朕承祖宗恩德,置於士民之上,已經二十餘載。雖兢兢業業,仍過失不斷,實乃稟賦不高之故。多年來言路壅塞,阿諛充耳,致使姦邪掌權,貪饕得志,賢能之士陷於讒言,縉紳之人遭到流放,朝政紊亂,痼疾日久。而賦斂過重,奪百姓之財,戍徭過重,奪兵士之力,利源酤榷已盡,而謀利者尚肆誅求;諸軍衣糧不時,而冗食者坐享富貴。可謂民生潦倒,奢糜成風。災異屢現,而朕仍不覺悟;民怨載道,朕無從得知。追思所有的過失,悔之何及!《續資治通鑒》卷95,宋記95。宋徽宗的《罪己詔》顯然是寫給大宋百姓看的,並沒有向入侵者獻媚的意思,因為在詔書的最後,徽宗皇帝號召大宋軍臣"捍禦邊疆",並且許諾將要"開放言路",對於大膽批評國事者,"不當者亦不加罪"--"人之將死,其言也善;鳥之將死,其鳴也哀"。一國之君真實痛切的檢討據說立即得到了無數臣民的同情,即將失去山河的大宋百姓仍是"山呼萬歲,涕淚交迸"。數月之後的一個風雪之日,徽宗和他的兒子欽宗連同皇室的絕大部分成員全部被金軍俘虜並且押往遙遠的北方。在被異族關押流放30年後,徽宗和欽宗兩人先後在極端的困苦和羞辱之中淒慘地死去--這是中國歷史上惟一被入侵者俘虜並且死在流放地的兩代皇帝--從他們被異族軍隊押送出皇宮的那天起,無論是當時的宋人還是後來的中國人,立即把他們像忘掉一個打碎的罐子一樣忘卻了,包括那份態度誠懇的《罪己詔》。如今,大清帝國皇室的處境,似乎也到了必須頒發《罪己詔》的嚴重地步了,只是此刻並非兵臨城下,而是城池已破,因此這份《罪己詔》如何措辭就成了一件頗費腦筋的事情。可以肯定,光緒皇帝是無意自責的,如今帝國的局面恰恰證明了過去數年他的主張的正確,包括變法強國,包括不能進攻使館,包括一旦開戰後果不堪設想。《罪己詔》雖然要用皇帝的名義發出,但實際上該是慈禧太后的"檢討書"。光緒和慈禧沒有一個像宋徽宗一樣在書畫上具有天才,因此他們也就無法具有藝術家率真的稟性和勇氣。光緒和慈禧都是帝國政權的掌握者,政客在準備自己責備自己的前夜,肯定要為政治上的藝術問題而失眠。此時,慈禧不但嚴重失眠,而且還十分飢餓。1900年8月17日,天氣陰沉悶熱。被亂七八糟關於帝國局勢的各種傳聞弄得惶恐不安的懷來縣35歲的知縣吳永,正在破舊的縣衙門裏和他的同僚們借酒澆愁。突然,有人送來一封緊急公文。這是一團字跡不清的爛紙,上面的文字著實嚇了這個知縣一大跳:皇太后滿漢全席一桌皇上慶王各一品鍋禮王端王肅王那王瀾公爺澤公爺定公爺肅貝子各一品鍋倫貝子振大爺軍機大臣各一品鍋剛中堂趙大人英大人神機營各一品鍋虎神營隨駕官員、軍兵不知多少,應多備食物糧草1900年,秋天即將來臨的時候,在帝國歷史紛攘雜亂的舞台上,懷來縣知縣吳永是個幸運的喜劇人物。要不是洋人們打進了這個帝國,小官吏吳永永遠沒有載入帝國史冊的任何希望。此人祖籍浙江,家庭情況不得而知,但從"生於四川寧遠縣西昌縣縣署"的記載上看,其父親很可能也是個縣官,否則他不會被生在縣衙門裏。吳永14歲時父親死了,他貧苦得讀不起書,於是"刻苦自勵,涉獵經史之餘,工書畫刻印"。這個本領在他充當了一段帝國軍隊的文書之後使他得以"流落湖南,靠賣書畫、刻印為生"。從在湖南流浪的時候起,這個沒有"文憑"的窮酸書生的奇特幸運就突然開始了:先是被一個小官吏聘為文書,誰知道這個小官吏恰巧是當時帝國著名外交家郭嵩燾的侄子,於是他通過向郭嵩燾請教古文知識得到了郭大人的讚賞。22歲的時候,吳永經郭嵩燾的推薦進京拜見了當時的戶部侍郎曾紀澤,並很快又得到了曾大人的讚賞,而這次讚賞的最終結局竟然是吳永當上了曾紀澤的女婿。沒有任何史料記載過這個小人物究竟憑藉了什麼突出的才能和本事能夠贏得如此幸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他絕不僅僅擁有寫字、畫畫和刻印這種普通的手藝。雖然第二年曾紀澤就死了,但是沒有經過科舉考試的他,還是不知以什麼名義被任命為直隸試用知縣。甲午戰爭後,李鴻章主持對日和談,由於曾紀澤生前與李鴻章關係親密,吳永又成了李鴻章身邊的"辦約文案委員"。李鴻章是幾乎能夠影響帝國政局的顯要人物,於是吳永的幸運又來了。他與李鴻章"晨夕左右",最後和李鴻章到了"以通家子弟相待,同案共飯,隨意談論,督勵訓誨,無所不至"的地步。1897年,由於李鴻章的推薦,他被任命為懷來知縣,這次不是"試用"了,而是"實授"。吳知縣自從上任後最頭疼的事就是如何對付義和團。從吳永得到郭嵩燾、曾紀澤和李鴻章的讚賞上分析,這個有點小文采、有點小手段的小人物定是一位思想開放的"維新分子"。義和團剛剛興起,他立即表示了堅決反對的立場,公開張貼佈告:"懷來境內,無論何人、何地,均不得設有神團、壇宇及傳習布煽等事,違者以左道惑眾論,輕則笞責,重責正法。"吳知縣抓的義和團們擠滿了懷來縣城的監獄,可就在這時候,朝廷"獎勵團民"的上諭到了,吳知縣隻好被迫放人,誰知這一放,他自己反被義和團抓了起來。義和團們把他捆綁在神壇前,把他的腦袋按在塵土中,然後曆數他的"罪行",最後強迫他"拈香",這是義和團"執法"之前的通常儀式。還是就在這時候,縣城裏大大小小的地方紳士們趕來了,通過長時間的遊說和最後的行賄,吳知縣竟然沒被義和團們砍頭,奇跡般幸運地被"赦免"了。經過這場死到臨頭的恐懼後,吳永躲在家裏不敢出門了,偶爾到衙門"上班",也讓人持槍在門外站崗。在帝國時局日益混亂的日子裏,吳永對自己的前途極度悲觀失望,認為自己這個知縣恐怕就是仕途的盡頭了,鬧不好還可能重新淪落到需要在街上擺書畫攤的地步。但是,吳永的幸運又一次降臨了--中國老百姓說,人要是走運擋都擋不住。同僚中有人說那團標榜為"緊急公文"的爛紙肯定是假的,這種兵荒馬亂的時候出這種荒唐事不足奇怪,應該把送"緊急公文"的那傢夥抓起來審問。還有的說此公文真假難辨,不管真假都是倒霉事。因為如果是假的,敢做這種假的人肯定不會是一般的土匪亂兵,處理不好可能引來敲詐者的嚴厲報復;而如果一旦是真的,這個荒涼的小縣哪裏弄得來什麼"滿漢全席"和"一品鍋"?太后皇上,加上半個朝廷,哪個都不是好惹的,侍候不好,腦袋立即就沒了,連香都不會讓你"拈"的。同僚們最後的主張是棄官逃跑。理由是:太后皇上都能逃跑,咱們怎麼不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