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清淚濕山河(2)
帝國所有的王公貴族都對即將到來的巨大災難有充分的估計。這些過著世界上最奢侈生活的王公貴族和他們的家眷們,除了在養尊處優、傲慢排場、享受美食、聲色犬馬、貪汙受賄等方面有豐富的經驗之外,他們還有在巨大動亂到來的時刻清醒地估算自身處境的敏感的判斷力。這種判斷力與生俱來地流動在王公貴族們的血統之中,他們在平安年代裏駭人聽聞的驕奢揮霍和在危機時刻毫不猶豫的棄國逃亡都出自於他們的這種貴族本能。他們的命運也因其在臨危之時表現出的驚人的果斷而成為這個世界上最具震撼力的人生警示。而在最後一刻因為種種原因沒有來得及逃亡的那些貴族們,在聯軍闖進大門之前的短暫時間裏,開始了競賽似的集體自殺--這種同樣果決迅速的集體儀式,曾在元軍突入大宋的時刻、清軍突入長江沿岸的時刻、太平軍突入沿海城市的時刻多次在帝國的歷史中出現過。千百年來這種儀式混雜在多種道德評判的名稱下成為這個民族歷史中極其罕見的悲傷景象。那個狂熱歌頌義和團"法術"的大學士徐桐,八十多歲的他已經沒有力氣跟隨太后逃亡了。於是,他準備死。他對他的長子說,他是帝國的"首輔之尊",遭遇如此國難,"必該殉國"。這個準備一死的老貴族在房樑上系了兩條繩子--他決定和他的第三個兒子一起死。他的三兒子就是現任刑部侍郎,斬殺袁昶等反戰大臣的監斬官徐承煜。帝國的大學士認為,只有當官的兒子才有資格與他一起殉國。父子倆人同時登上了板凳,同時把繩索套在了脖子上,然後大學士看著他的兒子,他希望能夠看到兒子"大義凜然"的場面,但是,他發現他的"老三"正在看著他呢,眼神分明是希望父親先死。兩個人僵持了好一會兒,徐承煜突然把頭鑽出繩索,跪下來,哭道:"兒子先死,無法為父親盡孝,請允許為父親殮葬之後兒再死!兒子一定死!兒子不敢偷生!"大學士徐桐"欣慰"地一笑,他嘆了一口氣,流出兩行老淚,對長子說了他此生的最後一句話:"你無官,可歸隱老家。記住,教導子孫,勞動讀書,就是別當官!"說完,他腳一蹬。板凳倒了,帝國的大學士死了。徐承煜立即在院子裏挖了個坑,把父親的屍體拖進去草草埋了,然後趁家人沒注意,跑了。沒過多久,他在城外被日本軍隊捕獲,關押了一陣後被當做"罪犯"之一砍殺於菜市口。殺他的時候有洋人"監斬",並且舉著照相機在他身首分離的瞬間按下了快門,那張照片成為大清帝國那段悲慘歲月的清晰見證。據說徐承煜跑後曾經偷偷回家過一次,發現全家妻妻妾妾男女老幼隨從僕人共16人,全部懸樑於廳堂內,那情景幾乎令他精神錯亂。北京城破之日,集體自殺的貴族家庭還有:宗室奉恩將軍劄隆阿和兒子、兒媳、女兒和孫兒一起自縊。宗室侍讀寶豐,"追兩宮未果",全家吞金而死。宗室侍讀崇壽,殺全家老少之後,"自刃胸腹以死"。奉天府尹福裕全家7人全部溺死。二等侍衛全成全家5人服毒。一品官富謙全家12人**。護軍參領續林先用刀殺了妻子兒女,然後自殺。都統禦前侍衛奕功,在聯軍衝到他家門口的最後時刻,插緊大門,率領全家妻妾子女共10人進入後院,堆起柴草,闔家**。沒有被燒死的人爬到井邊投井。吉林將軍延茂多日在安定門城牆上指揮阻擊戰鬥。戰鬥失敗後隻身回家,與母親、兄嫂、弟媳和子女共12人,引火**。中書玉彬與母親赫舍裡氏以及妻子兄弟等,全**。庶吉士宗室壽富,全家集體上吊。壽富體胖,懸繩崩斷,其弟幫助他整理繩子,又為兩個妹妹和一個侍女"從容理環,後乃自縊。"國子監祭酒熙元和王懿榮,在洋兵破城之時,迅速回家,前者和老母等家人一起服毒,後者與妻子投井。三品銜兼襲騎都尉員候選員外郎陳鑾一家集體自殺的人數最多,達31人。在死亡之前的最後一刻依舊能夠用文字記載下當時帝國淒慘而恐怖的情形的貴族,是景善。無論中外,研究中華帝國庚子事件的學者無不把《景善日記》當做最重要的史料之一。景善這個老貴族堅持記日記的習慣令後人驚訝。他不但對帝國那段混亂日子的每一天都有詳盡的記錄,而且最後的一篇日記竟然記於農歷七月二十一日,即公元1900年8月15日--那一天北京城陷落,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出逃。在這一天的《景善日記》裏,記有內務大臣文年告之太后出逃的消息,記有兒子告之大學士徐桐自殺的消息,記有家人"吞煙而死"時他阻止不了但自己並"無此拙見"等內容。景善甚至還拖著年邁之軀把自己家銀子埋藏了起來,他堅信那些洋人"必不知予藏金之所在"。這篇日記的最後的一句話是:"奴僕星散,至無人為予治晚餐。"時年77歲的景善,其父桂順在道光年間曾為都統,其家與葉赫那拉家族有親誼關係。他本人做過翰林學士和內務府大臣。由於他的顯赫出身和他當過帝國最有油水的內務府大員,因此他必定積存有令他捨不得死的大量銀子。然而,當他在震耳欲聾的槍炮聲中餓著肚子寫完最後一篇日記的兩小時之後,他被他的兒子連拉帶拽地弄到了自家的水井邊。景善有三個兒子,最小的兒子恩銘就是慈禧逃到頤和園時出來接駕的那官員,恩銘跟隨慈禧逃亡了。二兒子從聯軍攻城時起就沒回過家,毫無音信,生死不知。大兒子恩珠是個典型的紈絝子弟,平時父子總是因為兒子不斷地向父親要錢而發生口角。恩珠還是一名狂熱的義和團團員。當全家人都自殺之後,恩珠回來了,即使在絕望的時刻,他還是沒能從父親口中得知銀子藏在哪裏。於是他覺得有必要"幫助"老父親"殉國"。年邁的老父親僅僅掙扎了幾下,便被他的兒子塞到井裏去了。景善巨大的府邸立即遭到聯軍的徹底洗劫,一名英軍士兵在尋找財物時在廢墟中發現了幾冊日記,不知出於什麼動機,這名英軍士兵把日記收藏了起來,並且帶回了英國--現在的中國人讀到的《景善日記》,是由英文翻譯而來的。重新跑上街頭的恩珠很快就被聯軍抓住處死,原因是在他身上發現了"義和團使用的武器"。一個顯赫了二百年的帝國貴族之家就這樣從物質到精神即刻消失得痕跡全無了。根據有關史料的不完全統計,1900年,北京城破的兩天之內,全家集體自殺的皇親國戚達三十多戶。王公貴族之家大都人口茂盛,於是自殺總人數近兩千人。一些貴族是在聯軍砸開府邸大門的最後一刻採取自殺行動的,於是必須在時間上和聯軍爭分奪秒。跟隨聯軍進入京城的英國記者米德爾目睹了這樣一幕:他正在紫禁城東北角樓外一座"莊嚴的住宅"門口休息,突然聞到了一股屍體的臭味。他向氣味散發的方向尋找,進入了這座住宅的大門。院子裏有一具燒焦的屍體,屍體旁有一些斷劍和衣服的碎片--"一切跡象表明,這座院落裡曾經發生過一場激烈的交手戰"。進入到院子後面的房屋裏,他看見了更悲慘的情形:一條狹道盡頭吊著六具屍體,是三個成年人和三個孩子,個個伸舌瞪眼,慘不忍睹。這個英國記者最後的判斷是:前院燒焦的那個人為了保衛全家免遭毒手,曾與入侵者進行了瘋狂的拚殺,而正是由於他的抵抗,全家才有了自殺身亡的時間。由於種種原因沒有來得及自殺的王公貴族所遭遇的苦難足以說明這個帝國的王公貴族們為什麼會紛紛在城破之際全家自殺。戶部尚書崇綺,字文山,阿魯特氏,道光、鹹豐兩朝大學士賽尚阿之子。這是一個在帝國歷史上很不一般的貴族,他最大的不一般是,1864年,這個"熟諳軍務"的滿族貴族世家子弟在步軍統領衙門做小官吏的時候,把大量的時間沒有用到和其他貴族子弟一起"風流倜儻"上,而是在日夜苦讀,竟然於當年的科舉考試中金榜題名,名次竟然是第一甲第一名,從而製造了一個全國百姓爭相議論、皇室宮廷緊急開會的巨大轟動事件。在這個要想步入仕途必須經過科舉的帝國有一個奇特的現象:帝國政府從不鼓勵滿族和蒙古族子弟參加科舉考試。原因是複雜的:首先,身為滿、蒙的帝國統治階層出於"以武立國"的思維定勢,不希望自己的子弟因為沉溺於"漢家經典"而荒廢了用以鞏固政權的習武傳統。所以,為了讓其安心練習武功而不必為安身立命養家餬口操心,所有的滿、蒙血統子弟從一生下來起就天生"領有錢糧"。另外,帝國科舉考試選拔漢族文官,就是為了給對滿、蒙統治有逆反心理的漢人以獲取"前途"的機會,從而讓為官取仕的他們降服更多的漢人之心。帝國曆朝的皇帝從不主張滿、蒙子弟去與漢人爭奪本來就不多的科舉名額,其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大多數滿、蒙貴族子弟別說深刻地掌握漢家經典,有的連漢語都不怎麼會說,與其在考場上丟人,還不如明確聲明不參加考試。因此,大清帝國自開國二百多年間,即使有個別滿、蒙貴族子弟參加科舉考試,但也從來沒有考中狀元的先例。崇綺是大清帝國歷史上惟一的一位考上狀元的滿族貴族子弟。這件事並沒有引起漢家子弟的多大反感,反而在全國傳為美談,但朝廷卻為是否批準這個滿族貴族子弟為"狀元"前瞻後顧,反覆思量,後來終於在"只看文章,不論滿漢"的呼聲中授予崇綺翰林院翰林。自此,崇綺的好運接踵而來,他的女兒被封為同治皇帝的皇后,狀元兼國丈,於是官至盛京將軍、戶部尚書,榮耀和氣派凌駕於任何貴族之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