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女人的仇恨(1)
1900年到了。1月1日,洋人們的新年。生活在中華帝國京城裏的洋人們這一天有點失望,因為帝國政府在這一天發佈了一道諭旨,說中國的皇帝病重,不但皇家的祭祀活動全部取消,而且"所有年內及明年正月應行升殿及一切筵宴,仍著停止"--至少在這個節日裏各國公使們吃不到皇家國宴上的世界上最複雜最精緻的菜肴了。更讓洋人們感到驚駭的是,有傳聞說,中國的皇帝馬上就要被一個14歲的孩子取代了。紫禁城,殘雪覆蓋了宮殿金色的瓦頂,一片清冷的寒光。《崇陵傳信錄》記載:慈禧的心腹大臣榮祿在這一天曾試探地問:"傳聞將有廢立事,信乎?"慈禧反問:"事果可行乎?"榮祿:"太后行之,誰敢謂其不可也?顧上罪不明,外國公使將起而干涉,此不可不慎也。"慈禧:"事且露,奈何?"榮祿:"無妨也。上春秋已盛,無皇子,不如擇宗室近支子建為大阿哥,為上嗣,兼祧穆宗,育之宮中,徐篡大統,則此舉為有名矣。"慈禧沉吟久之:"汝言是也。"榮祿首先承認了廢除光緒皇帝的理由不充分,因為皇帝的罪行不明。進而還擔心因為沒有說得過去的理由而突然廢帝,洋人們要"干涉"--這簡直就是對數月之後中華帝國發生巨大政治混亂的原因的註釋。最後,榮祿關於"立儲"的建議絕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如果不是榮祿,不是能把慈禧的心思揣摩得萬分精確的人,絕對沒有膽量這麼說--無論是中國百姓還是在華的洋人都知道,基於避免因皇位的爭鬥而引發政治動亂的原因,中華帝國幾百年來一直遵循著一條極其嚴格的祖訓:在當今皇帝活著的時候,絕對不允許預立皇儲,誰若僅僅是對此私下議論了一下,都將被看做與叛國罪等同的大逆不道的罪行,會被處以最殘酷最極端的刑罰--這個消息至少預示著這樣一個即將發生的事實:要麼當今帝國的皇帝有立即死亡的可能;要麼,當今的皇帝可能會被推翻,中華帝國會出現一個新皇帝。其實,廢除光緒皇帝的理由已經很充分了。任何人處在慈禧的位置上都會做出這樣的決定。西曆元旦的早晨。紫禁城勤政殿裏充滿炭火和熏香的味道。慈禧太后召見了皇親貴族和軍機大臣,內容是:立儲和廢帝。皇帝也來了,他沒有進殿,太后讓他在殿外"等待傳喚"。慈禧先說光緒皇帝當年當皇帝時,百姓就議論他的來歷不正,現在這個皇帝確實表現不好:"今上之立,國人頗有責言。謂不合於繼嗣之正。況我立之為帝,自幼撫養,以至於今,不知感恩,反對我種種不孝,甚至與南方奸人,同謀陷我。"於是,慈禧建議把光緒廢了,等農曆正月,中國新年的時候,選個新皇帝上台,他讓大家為廢掉的皇帝取個"封號":"故我起意廢之,選立新帝。此事於明年正月舉行。你等今日可議皇帝廢後,應加以何等封好,明朝景泰帝當其兄複位之後,降封為王,此事可以為例。"《景善日記》,轉引自《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38頁。大學士徐桐,這個在今後的中國歷史中因表現瘋狂而著稱的著名"理學家"建議:"奴才愚見,可封為昏德公。往年,金國封宋朝皇帝,曾用過此號。"八百多年前宋朝都城開封被來自塞外的金**隊攻破,宋欽宗皇帝被俘,金人像牽牲口一樣將他帶往北方大漠,戲弄地封他為"昏德公"。徐桐把慈禧廢除光緒的舉動比喻成一次攻城掠地挾持國君的血腥戰爭,顯然過分了,因此慈禧沒予以理睬。慈禧接著說她已經擇定端王的長子為新帝。她說端王稟性忠誠,眾所共知。她讓端郡王此後可常來宮中,監視新帝讀書。不過,新帝何時登基她還沒想好--"可先為儲君,再行定奪"。然後她讓榮祿去擬旨。所有的皇親貴族和軍機大臣們都一聲不吭。跪著的端王頭低得最低。榮祿早就把聖旨擬好了,立即捧到慈禧面前。慈禧看了一遍,說讓皇帝進來吧。在殿外凍得臉色發青的光緒皇帝進來了。慈禧把她的意思重複了一遍。光緒叩首:"此夙願也。"慈禧說:"既然願意,這是詔書,你繕寫出來,發佈吧。"看了那份榮祿擬好的《立儲書》,年輕的光緒皇帝渾身發抖。在慈禧目光的逼視下,他照本繕寫,"色沮手顫,屢擱屢起,始能竣事",而後"暈撲在地"。慈禧小聲地說了句:皇帝,你要保重。1900年元旦那天,由光緒皇帝簽發的這樣一道諭旨,它被洋人們稱之為"中國歷史上最傷心的文字":朕以沖齡,入承大統,仰承皇太后垂簾聽政,殷勤教誨,巨細無遺。迨親政後,正際時艱,至思振奮圖強,敬報慈恩,即以仰副穆宗毅皇帝付託之重。乃自上年以來,氣體違和,庶政殷繁,時虞叢脞。惟念宗社至重,前已籲懇皇太后訓政。已年有餘,朕躬總未康復,郊壇宗廟諸大祀,不克親行。值茲時事艱難,仰見深宮宵旰憂勞,不遑暇逸,撫躬循省,寢食難安。敬溯祖宗締造之艱難,深恐勿克負荷,且入繼之初,曾奉皇太后懿旨,待朕生有皇子,即承繼穆宗毅皇帝為嗣。統系所關,至為重大,憂思及此,無地自容,諸病何能望愈。因再叩懇聖慈,就近於宗室中慎簡賢良,為穆宗毅皇帝立嗣,以為將來大統之畀。再四懇求,始蒙俯允,以端郡王載漪之子溥■,繼承穆宗毅皇帝為子。欽承懿旨,欣幸莫名,謹敬仰遵慈訓,封載漪之子為皇子。將此通諭知之。欽此。《景善日記》,轉引自《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56~157頁。這是中國皇帝親手白紙黑字寫明了的:本來應該生個兒子繼承皇位,但是兒子至今沒能生出來,慚愧慚愧。自己有病,而且病得不輕,皇太后出來主持國家大事是應他再三再四地請求才得以實現的,實在是國家的萬幸。為了不使皇家斷了香火,決定立端郡王的兒子溥■為同治皇帝的嗣子--注意,不是給光緒皇帝而是給光緒皇帝的前任皇帝同治當兒子--以代替我當皇帝。年輕的光緒皇帝不但宣佈自己有病而且表明病得離死亡不遠了,他為此要隱退,要立一個替代他的"新皇帝",要為此"感謝聖母之恩"--中國高牆之內的深宮政治故事真是可以不加修飾地變成久演不衰的唱本。1900年西曆新年到中國農曆新年的一個月期間,是洋人們緊張而慌亂的日子。各國公使們連續磋商著,然後頻繁約見慶親王和李鴻章,要求中國方面"澄清某些傳聞",並且再三表示其"不承認除光緒皇帝之外的任何皇帝"的堅定立場。慶親王唯唯諾諾,敷衍著洋人們。而李鴻章因嗅到嚴重的政治危機的味道,為避免自己被卷進去,寧可在官職前途上受損失,也要躲避開,於是他主動提出自己到南方去任職。不久,慈禧的懿旨下來了:李鴻章任兩廣總督。理由是要他前去監視和控制"南方的亂黨"。這一年的冬天對於光緒來講寒冷而漫長。紫禁城內有三海,南海、北海和中南海。皇帝被囚禁在南海中的瀛台,"四面皆環以水",只有一座小橋通岸。光緒的日子苦不堪言,至於苦到什麼地步,野史紛紛紜紜:皇帝不能自由行動,牙齒被打掉了,因得不到醫治而疼得叫喚。皇帝吃不飽飯,然而有一天,慈禧突然"恩賜"大量的食物逼迫他吃,結果皇帝"脹飽不堪"。帝國皇帝的狼狽和痛苦通常成為慈禧身邊那些顯赫的太監們的取笑資料。野史雖不盡可信,但曾任監察禦史的高樹在《金鑾瑣記》一書中雲:民間言光緒皇帝坐水牢,余甚疑之。近年往湖邊瞻仰,湖邊老屋數間,破檻當潮,虛窗待月,封騷騷而樹急,波淼淼而雲愁。行人指橋中有機關轉捩,朝罷歸來,突然橋斷,誠與水牢無異雲。高樹:《金鑾瑣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