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銀兩與艦炮(1)
浩浩中華帝國敗在一個小如彈丸的國家手裡,這個事實一時間讓中國人有點懵懵懂懂。關於中華帝國戰敗的原因,百年以來眾說紛紜。有人說,帝國重視的是海岸上的大炮而不是海洋裡的艦船。這是一個戰爭觀念問題。雖然帝國的官員從事過"軍事現代化"--洋務運動,但是畢竟千百年來帝國奉行的是閉關鎖國的國策,因此,官員在國防上的思路始終是以防禦為主。帝國政府花大量的白銀買來大炮,沿著中國的海岸線修建了無數炮台,所有的炮口直指海洋,時刻準備死守國門。但是,自鴉片戰爭以來,這些大炮和炮台沒有一次把帝國主義們的進攻擋在國門之外。帝國海軍的裝備一度位於世界海軍的前幾名,但由於向來"重炮輕船",因此政府高價從洋人那裡買來的軍艦,其最大用途是泊靠在海岸邊,把艦上的艦炮當大炮使。就連主張"炮船政策"的林則徐也不能例外。鴉片戰爭期間,林則徐從美國商人那裡買了一艘1080噸的軍艦"劍橋號",此艦裝備的大炮多達34門,但是,這艘火力猛烈的軍艦卻從來沒有出過海,它被林則徐橫停於珠江口內,當做阻擋外**艦進入中國水道的障礙物。結果仗一打起來,"劍橋"號沒開幾炮,就被爬上艦的英國水兵連船帶炮開走了。還有人說,帝國的陸軍常常處於"有隊無槍"的狀態中。這是一個武器裝備的問題。戰爭的直接指揮者李鴻章就強調:帝**隊的槍械不但數量不足而且技術落後,海軍艦船的速度和艦炮的射速都比日本落後,陸軍的槍炮在日軍輕便且射程遠的槍炮面前顯得十分笨重過時。即便如此,帝國陸軍"有隊無槍"的現象的確極其普遍。在鴨綠江邊,宋慶打電報給李鴻章要槍要炮,李鴻章的回電是:"軍械局舊存之炮已發盡,前發龍殿揚之過山炮,系寧局仿造者,雖不能及遠,卻不甚笨,若繳回另換,竟無可換,或可暫留操用。明知斃倭非快炮不得力,限於餉絀未敢多訂。尊處擬添炮隊,難以應命,奈何?"《李文忠公全集》,電稿,卷十九,第30頁。最高指揮官都無可奈何,前線賴以槍炮作戰的官兵又能如何?最後,有人指責帝**隊的指揮官們貪生怕死,甚至指責他們的"取義成仁"。這是關於帝**隊指揮系統的問題。在中日海戰已經爆發的時候,日本舉國傾盡海軍力量參加戰鬥,而中華帝國的海軍並沒有全力投入戰爭。日本海軍的戰爭對手僅僅是帝國諸多艦隊中的一支,帝國的其他幾支艦隊都尋找出多樣的借口拒絕執行政府讓他們出動的命令,聲稱自己要"保持中立"--在自己的國家正與另外一個國家處於戰爭狀態的時候,這個國家的一部分軍人居然和帝國主義們的口吻一樣,宣布自己是"中立"的局外人,這實在是大清帝國晚期所發生的最為奇特的現象之一。於是,那些孤立無援地與敵人交戰的帝國最優秀的軍官,其勇敢精神往往表現為最後的自殺。數千年來,中國人一直把軍人在戰場危機時的自殺行為視做一種高尚的人格情操,尤其是和一個或數個敵人同歸於盡的自殺行為更是中國人記憶中的人間壯舉。而如果這個軍人是軍官即使不是和一個或數個敵人同歸於盡,只要是穿上皇帝賞賜的官服整潔地在戰場指揮室裡服毒或者懸樑,其名就可以入民族英雄譜了。但是,上述種種也許都不是中華帝國戰敗的根本原因。上溯日本國的歷史,僅僅在中日發生戰爭的26年以前,這個小小島國的政治體制和社會狀況還一直是中華帝國的一個縮小版。公元654年,日本通過大化革新,確立了古代天皇製的國家組織形態,完成了社會的統一。它模仿著中華帝國中央集權的**制度,儘管是一個小小的農業國,依然像大中國一樣對外閉關鎖國。這個國家的君主和人民,最擔心的是外國勢力的入侵,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外國勢力看中了這個海洋中的山地小島,日本沒有任何力量阻擋災難的降臨。然而,1868年,這個國家發生了一次徹底改變國家命運的事件:明治維新。這是一次政治體制徹底變革的運動,是一個蒙昧的民族清醒時的蛻變。一個國家政體上的變革,無論是西方式的資產階級革命還是東方式的政治維新,對於整個國家來講,都是十分痛苦的事情,往往需要伴隨著流血和戰亂的多次反覆才能完成。而特殊的例外是,日本這個在文化上與中華帝國一樣有著幾千年封建歷史的國家,它開始於中國同治年間的政治體制變革居然一次就成功了。其君主立憲製帶來的現代社會生產關係使它得以在短短的二十多年間就發展成為一個具備了資本主義社會一切政治和經濟特徵的嶄新國家。這也就是說,中日戰爭爆發之前,日本已經不是中國人一直以為的混亂而貧窮的農業小國了,它已經成為了一個近代工業國家。在中華帝國的鹹豐、同治年間,發生在中國國土上的種種事變,從太平天國內亂到外國勢力的入侵,使隔岸觀火的日本人明白了一個道理:避免外國勢力入侵的最好辦法,並不是提心弔膽地關著國門,而是要不遺餘力地發展自己。與中國歷代皇帝"海禁"的對外政策相反,日本明治天皇在他即位的那一天宣布了他的"國策":"開拓萬裡波濤,布國威於四方。"這個國策的擴張思路多少年後仍沒有改變:控制朝鮮半島以衝出小島踏上亞洲大陸,進而控制蒙滿,最後征服整個中國。而中華帝國散發出腐朽味道的體制已經令這個大國千瘡百孔。即使從版圖和歷史積累的角度上看,它可能在國力上並不比日本差多少,許多方面甚至遠遠在日本之上,但是,帝國政治的腐朽使任何力量都解救不了它最深刻的危機。它就猶如一條破舊的大船,哪怕是一股小小的風浪,便可以讓它面臨顛覆的境地。何況是在爆發了戰爭的情況下。戰爭爆發了,當帝國的艦隊遭到日本海軍襲擊並且受到重創的時候,軍方不敢、也不願意把這個消息報告給皇宮,因為當時正是帝國皇太后60大壽的慶典期間。帝國海軍的所有軍艦都是在光緒十四年以前購買的,從那時到戰爭爆發的光緒二十年,帝國政府明令禁止海軍再購買軍艦和更新設備,理由是"時艱款絀"。然而,誰能相信如此龐大的帝國會窮到連幾艘軍艦都買不起的地步?據說僅僅維持帝國皇太后慈禧一天的生活,就需要用4萬兩銀子,天天4萬兩銀子,足見國庫之豐厚。1894年11月7日,中國那座沒有了一兵一卒的城市大連陷落。黃昏時分,城內滿城大火,風雪中日軍把中國百姓不分老幼驅趕到城外進行報復性屠殺,中國百姓的血流進護城河已經結了薄冰的河面上,河面的薄冰因熱血流過而融化。而正是在這一天,帝國的皇太后正在紫禁城內慶祝她的"萬壽吉日"。早上7時,慈禧身穿龍鳳呈祥的禮服,由樂壽堂乘八人花桿孔雀頂轎,在身穿紅綢紗衣的校尉和太監的簇擁下,從寧壽宮到承乾宮拈香。韶樂聲中,皇帝、皇后和文武百官先後行跪拜大禮,然後是盛大的皇家宴會,宴會上演出了華麗的中國戲--京劇。內務府的帳本上記載著為皇太后過生日所花費的銀兩數字,數字之巨大足以讓全世界為之瞠目。作為女人,這位皇太后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首飾合黃金1萬兩,合白銀38萬兩。她為自己的生日準備的衣服,包括各色綢緞龍袍、青白膁皮、灰鼠皮氅衣、彩綉壽字圖案襯衣等等,分別由蘇州、杭州和江南三個織造局承製,共花費白銀23萬兩。慈禧從頤和園回紫禁城所經過的道路被分為60段全部進行了修飾,其間還搭建了新的彩棚、彩殿、龍棚、經棚、戲台、亭座等裝飾性"點景"209座,修飾造價共計白銀240萬兩,加上紫禁城內的宮殿修飾、賀禮宴會、演出唱戲、皇家賞賜和各省進貢,帝國皇太后一個生日的花費該在1000萬兩白銀以上。這個數字,和帝國政府帳本上的海軍經費差不多。但是,帝國的皇太后又想修建一座私人花園,於是,海軍軍費被"暫時"借用了。關於頤和園的修建到底挪用了多少帝國海軍軍費,至今依舊是一筆糊塗帳,因為除了動用海軍軍費之外,"十八行省,各方搜刮",各省的解繳,戶部的撥發,各級官員的"敬獻",所有的帳目混在一起總數大約為白銀3000萬兩。關於頤和園修建費用的數字,由於統計方法的不同,略有差別。"3000萬兩"出自《清宮遺聞》:"修頤和園款多出之海軍經費,聞約三千萬兩。其修理費,則出土葯稅"。轉引自《中國近代史上的關鍵人物》(上),(台)蘇同炳著,百花文藝出版社2000年4月第一版,第277頁。當時,英國和德國製造的最現代化的戰艦價格大約是50萬兩白銀,而帝國北洋艦隊鼎盛時期軍艦總數不過25艘左右,這樣算來,帝國皇太后每半個月就要花費掉買一艘巡洋艦的錢,而她修建私人花園的錢足以讓帝國擁有三支由最先進的戰艦組成的北洋海軍艦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