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飄浮的神靈(2)
中國人信"神"之幽默的另一個極端例子,是中國人和土地爺的關係。《風俗篇·神鬼》:"凡今社神,俱呼土地。"土地爺是管理人間具體事務的最低級的"官"。帝國的農民們家家供奉他的時候,僅僅擺上一塊豆腐就可以了。他還有別的名字,《聊齋》中的土地神名叫"王六郎",帝國"大學"國子監裡的"土地爺"據說叫做"韓愈",帝國南方的農民認為他姓"蘇",名叫"吉利",而且他也有個媳婦,名叫"王搏頰"--"土地爺"名字的含義可以理解,但他媳婦的名字就不知是什麼意思了。帝國北方農民對土地爺名字的認識比較統一:"灶王爺,本姓張。"俗稱也有,叫做"張三"。在中國人心中,這個"神"矮胖短小,老態龍鍾,永遠拄著拐棍,據說他生活在人間的灶坑裏面,常常滿臉是煙熏火燎的斑駁顏色。土地爺雖然"神"位卑微,但在中國卻是一個極其重要的"神"。春節時分,農民們家家戶戶都要祭祀他,而因為他居住在每一個家庭之中,平時不免要聽見或者看見人的某種不軌言行,於是,中國人祭祀他的時候,為了巴結他,就用彩紙給他做"馬",供他上天時騎,"馬"的旁邊還不忘放上幾根草,那是馬在路上吃的飼料。這些東西常常是孩子們的手工遊戲之作,粗糙幼稚。同時供奉的還有一種麥芽糖,所有的中國人都明白供奉這種很黏的糖的用意:讓土地爺吃了,"粘住他的嘴",讓他在玉皇大帝面前張不開嘴說話,或者,吃了糖之後不好意思再說壞話。實際上,糖幾乎立即都讓孩子們吃了。土地爺上天"彙報工作"的時間是農曆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中國人要認真地"送灶";"土地爺"從天上歸來的日期是除夕晚上,這一天中國人還要認真地"接灶"。"送灶"和"接灶",中國人的這種敬"神"儀式千年沒變。中國人的"神"沒有尊卑之別,高高端坐在雲端之上的天國主宰玉皇大帝是"神",藏匿於墳地某個洞窟裡夜出晝伏的黃鼠狼也同樣可以是"神"。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人世間權威的大小是不固定的。在帝國鄉村的廟宇中或者在農民家裏的神龕上,同時排列的可能是孔子、菩薩、鐵拐李和一位陰間看守的牌位。中國人的"泛神"來自於恐懼:儒家的道德學說保護不了經常面對天災**的百姓,尤其是只有靠天靠地吃飯的農民。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農民們是不存在想像和寄託的,他們的精神連同**一起只在昏天黑地的現實中生活。於是,即便是供奉著"神",中國人也說不出哪個"神"更有權威些,更能幫助他們渡過生活中的難關。孔子說:"敬鬼神,而遠之。"中國人信奉諸"神"。中國人又不在乎諸"神"。節日裏的一天,幾個乞丐敲門,手裏拿著幾張印刷粗糙的"喜神",說是"送喜"來了。明知道這是乞討的手段,但沒有一個中國人趕他們走,而是象徵性地給乞丐們點食物,雙手把那張剪紙畫的"喜神"接過來。欺騙自己可以解釋為"自我安慰",但是中國人連他們所供奉的"神"都可以欺騙,於是誰也說不準還有什麼是不能欺騙的了。因此,在中國的鄉村,大張旗鼓並且儀式誇張地修了神廟之後,就很少有人再去理會神廟了,這就是洋人在帝國的土地上到處可見破敗的神廟的原因。信則有,不信則無,這是中國人對"神"的最普遍的態度。表面上的崇拜和內心裏的忽視,這種對待人物與事物的態度已經滲透到了中國人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裡。帝國農民對"神"的供奉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農民們的任何"信"與"不信"都有明確的目的。他們不知道所謂的"純凈的情緒"。他們任何形式的"敬神"都必有所求。因為整日為生存苦鬥的帝國農民需要解決的現實問題太多了,往往陷於無助狀態的他們希望能有一種力量幫助他們擺脫生存的困境。他們無論供奉什麼"神",都是為自己的行為壯膽子。在義和團團員們所供奉的所有"神"中,最值得關注的"神"是關帝。在帝國經歷最混亂最悲傷的那段歷史時期中,無論哪一個義和團的團體,無論這夥帝國的農民來自什麼省份,無論他們老幼、貧富的差距有多麼大,無論他們正在懵懵懂懂或者興高采烈地"舉事",還是面色惶惶或者大義凜然被屠殺,在他們的衣襟裡,貼著溫熱的胸膛,毫無例外地都珍藏著一個關帝神符。這是一個洋人們無論如何也看不明白的、寫著奇怪的漢字和畫著奇怪的圖案的布條。無法解釋中國人對一個文學人物竟然如此崇拜的根本原因。無論這個東方帝國經過了多少國家政體的劇烈變化和時代潮流的劇烈衝擊,無論是在充滿盲目迷信和科學荒漠的百年之前,還是在科技發達和文明進步的今天,無論中國人百年之間的政治觀念和生活態度有了多麼驚人的變化,一些國人對關帝的固執崇拜和忠貞不渝的程度至今令人茫然不知所措。"關帝",中國三國時代蜀漢將軍關羽。陳壽《三國志·關羽傳》曰:關羽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人也。亡命奔涿郡。先主於鄉裡合眾徒,而羽與張飛為之禦侮。先主為平原相,以羽、飛為別部司馬,分統部曲。這位將軍的功過僅僅只有這樣百字而已。他被曹操俘獲過,曾經為曹軍立過戰功,比如殺了袁紹最得力的幹將顏良。歸劉備之後,連續打過不少勝仗,最後因為剛愎自用,在一個叫做麥城的地方中了對手的埋伏身亡,被蜀後主謚為"壯繆侯"。翻開中國的《二十四史》,有如此經歷的將軍比比皆是,但是,從"侯"而"王",從"王"而"帝",從"帝"而"神",這樣的人中國歷史上僅有關羽一人。明代以後,中國各地武聖關帝廟的香火甚至比文聖孔廟裏的香火還要旺盛。有關帝廟聯雲:"先武穆而神,大漢千古,大宋千古;後文宣而盛,山東一人,山西一人。"--孔子山東人氏,關羽山西人氏。關羽被神化的過程,清代史學家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有議論:凡人之歿而為神,大概初歿之數百年,則靈著顯赫,久則漸替。獨關壯繆在三國、六朝、唐、宋皆未有堙祀,考之史志,宋徽宗始封為忠惠公,大觀二年加封武安王,高宗建炎三年加壯繆武安王,孝宗淳熙十四年加英濟王,祭於當陽之廟。元文宗天曆元年加封顯靈威武安濟王。明洪武中復侯原封。萬曆二十二年,因道士張道元之請,晉爵為帝,廟曰"英烈",四十二年又敕封"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又封夫人為"九靈懿德武肅英皇后"……其道壇之"三界馘魔元帥",則以宋嶽飛代,其佛寺伽藍,則以唐尉遲恭代。劉若愚《蕪史》雲:"太監林朝所請也。"繼又崇為"武廟",與"孔廟"並祀。本朝順治九年,加封"忠義神武關聖大帝"。今且南極嶺表,北極塞桓,凡婦女兒童,無有不震其威靈者,香火之盛,將與大地同不朽。何有寂寥於前,而顯爍於後,豈鬼神之衰旺亦有數耶?(清)趙翼:《陔余叢考》卷35"關壯繆"條。趙翼對關羽的發跡感慨萬千:宋徽宗以前,關羽是個無名將軍,可是突然,歷代皇帝開始"重用"這個死了多年的關羽了,不但給他加官晉爵,連他的夫人、兒子和隨從都有了封號。帝國政權的上層如此,百姓更是懾服於他的"威靈"。關羽大有"與大地同不朽"之勢了。趙翼不禁茫然地問:都說人的盛衰是不可把握的命運所致,難道鬼神的盛衰也是如此?不可理解的不只趙翼一個人。劉繼莊《廣陽雜記》:佛菩薩中之觀音,神仙中之純陽,鬼神中之關壯繆皆神聖中最有時運者,莫知其所以然而然矣。舉天下之人,下逮婦人孺子,莫不歸心嚮往,而香火為之佔盡,其故甚隱而難見,未可與不解者道也。徐凌霄、徐一士:《凌霄一士隨筆》第6卷第45期之"清帝之優崇關羽"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