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藍色長袍上宮殿(1)
1898年4月22日,在帝國的京城夢想通過科舉時來運轉陞官發財的"公車"們又一次上街了。導火索是康有為們精心尋找並且立即加以利用的:幾個入侵山東的德國官兵有一天閑逛進了即墨縣的一間孔廟,他們拿裏面的一個泥塑的長鬍子老頭開玩笑,弄斷了他的一條胳膊,又把他的眼睛戳成了兩個黑窟窿。中國人把這個長鬍子老頭叫做孔子。中國的聖人遭到了洋人的戲弄,康有為和梁啟超聞訊,知道他們"革命"的時機到了。梁啟超立即起草並且向京城內的所有舉子發佈了一個類似宣傳鼓動傳單的文章,名為《聖像被毀,聖教可憂,乞飭駐使責問德廷,嚴辦以保聖教呈》,指出德國人"滅我聖教"的舉動,是對我民心士氣的一個試探,如果中國人沒反抗,聖教亡了,國家也就亡了--"若達教即亡,綱常絕紐,則教即亡而國亦從之。"麥孟華、梁啟超等:《聖像被毀,聖教可憂,乞飭駐使責問德廷,嚴辦以保聖教呈》,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藏。都察院門前又出現了"公車"填塞、川流不息的景象。幾天之內重要的上書就有八次之多。同時,上書的官員的數量也大大增加了。帝國的官員們沒有一個不恨德國人毀壞孔子塑像的,但是,他們也沒有一個人不清楚,文人們真正的意圖不是維護那尊泥塑,而是要對帝國現狀提出非難。面對知識分子的呼喊,帝國的官員們堅決主張施行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治原則:先安內,再攘外。圍繞在慈禧太后身邊的保守派明確提出,要對企圖改變國家政治體制的潮流予以堅決的鎮壓。社會有點問題僅僅是某些小小的失誤,是"時弊"而不是政體不好,不能因為出現了某些問題就否定國家的體制,帝國的體制是世界上最先進的體制--"我朝成法,盡善盡美"。在保守派的強大壓力下,圍繞在光緒皇帝身邊的"帝黨"退縮了,連皇上的老師翁同■也沉默了。這一年的4月和5月,是康有為難過的日子,他在《自編年譜》中說:"謗言塞途,賓客至交,皆不敢來,門可羅雀,與三月時成兩世界矣。"然而,當關於那尊孔子泥塑的事情已經就要不了了之的時候,突然,一個消息傳來了:恭親王死了。中國歷史上經常出現這樣的情形:一個高級政治人物的死亡,會導致某種政治禁令的突然"解凍",甚至會導致另一種政治局面的驟然誕生--恭親王是公認的保守派首領,他的死,對於康有為們來講,是一個動手的信號。恭親王死於1898年5月29日。這一天,光緒皇帝來到這位權勢熏天的滿族貴族床前,恭親王最後的遺言是:"聞廣東舉人康有為等主張變法,請皇上慎思,不可輕信小人也。"光緒皇帝什麼也沒說。兩天之後,6月1日,光緒接到康有為以帝黨骨幹禦史楊深秀的名義遞上的奏摺--康有為官太小,沒有權利上奏--請皇上頒佈諭旨,明定國是;6月6日,光緒又接到康有為以另一個帝黨骨幹侍讀學士徐致靖的名義遞上的奏摺,請皇上立即宣佈變法。當天,光緒把奏摺送到頤和園,讓慈禧過目。光緒等待著慈禧的表態。但是,從頤和園回來的人向光緒密報說,慈禧看了奏摺之後將其"擲於一邊"。這一回,光緒皇帝發火了--他知道現在他現在應該火一次,並且必須火一次了--現在到了恢復他帝權的關鍵時刻了。光緒立即把自己變法的決心托性格軟弱的慶親王轉告慈禧,其中有這樣強硬的話:"倘若太后再不放權,許我變法,我定宣佈退位,不甘做亡國之君。"慈禧也火了,她讓慶親王告訴皇上,他不願坐此皇位,我也早不願他坐!慈禧說的是真話。廢除光緒帝位的計劃已經開始醞釀。慶親王究竟是負責處理洋務的,他深知皇帝退位可不是慈禧說退就能退的,因為"熱衷"於中國變革的洋人絕不會答應。洋人一干涉,什麼事情都可能發生,於是他力勸太后息怒。慈禧說,由他去辦,等辦不出個模樣再說。6月8日,慈禧召見慶親王、剛毅和榮祿三人,說皇上要變法,如果有過頭的地方,你們要出面"阻攔"。三個人都表示,皇上的旨意他們不敢阻攔,並且說,皇上所做的一切根本沒和他們商量過。軍機大臣剛毅更是"伏地痛哭",請太后勸說皇上不要變法。慈禧沉默了一下,說她到時候自有辦法。沒有人知道慈禧的"自有辦法"是什麼辦法。慈禧的這句話後來屢屢被中國的正史和野史所引用,都說是慈禧早已經把迫害維新派的陷阱挖好了,甚至已經安排好了砍變法派人頭的劊子手--史料裡卻沒有慈禧一開始反對變法的證據。相反,變法是在慈禧的允許甚至是支持下開始的。只要變法能夠讓帝國擺脫目前國土淪喪的尷尬處境,慈禧應該是最盼望變法成功的人,原因是她才是目前這個麻煩不斷的帝國的真正統治者,國家的強大和穩固是她的最大利益所在。年初的時候,康有為通過各種渠道幾次給光緒遞上的關於帝國政體變革的奏摺,光緒都送到了慈禧手裏。慈禧不但認真讀了,而且對改變國家的命運表現出極大的關心。史書記載為:"太后亦為之動,命總署王大臣詳詢補救之方,變法條理,曾有懿旨焉。"蘇繼祖《清廷戊戌朝變記》,《戊戌變法》(一)331頁。6月9日,光緒借去頤和園向慈禧"請安"的機會,正式向慈禧提出自己的變法計劃,慈禧沒有表示反對。6月10日,光緒命令翁同■起草《明定國是詔》,送給慈禧審查,慈禧批準。6月11日,光緒的變法詔書發表,宣佈帝國變法開始。這一天,光緒專門去了一趟頤和園,把開始變法的消息告訴慈禧,並且給慈禧又帶去了幾份關於變法的奏摺,其中就有康有為介紹世界強國變革經驗的宏論。史書這樣記載了當時在場人的表現:光緒皇帝在慈禧的榻前讀著講著,慈禧斜倚在床上眯著眼聽,批評著,議論著,她感嘆過去朝廷也行了許多維新自強的事,但究竟都不如這些書裡說得透徹。光緒看見慈禧高興,就主張把這幾本摺子裏的內容大量印刷,大臣小吏人手一本,以習變法。慈禧點頭說,就這樣辦吧。中國近代歷史上著名的變革運動就這樣開始了。歷史就是這樣簡單。並沒有後人描述的那種謀劃於密室的刀光劍影。帝國的宮廷和帝國的前途至少在那一瞬間是明亮的。大清帝國的變革運動從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發表《明定國是詔》開始,至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政變為止,持續了103天,史稱"百日維新"。力圖使國家強大起來的變革運動竟然如此短命,變革的主力--那些帝國知識分子中的精英們的下場竟然如此悲慘,這是包括在初夏和煦的陽光中奔向頤和園的光緒皇帝在內的所有的人都沒有預料到的。根據粗略的統計,"百日維新"期間,僅光緒皇帝親自發出的變革令就有280件之多,平均每天要下達三個變革令。可以想到帝國的衙門該是怎樣拚命地起草著,而皇帝則要徹夜審定,傳送的官員就得晝夜奔跑於皇宮的紅牆內外了。中國的皇帝如一個急躁的孩子,他想在一天之內把世界上所有的遊戲都玩上一遍。在"百日維新"的103天中,帝國整個官僚衙門完全陷入了繁忙混亂之中,整個帝國也為之狂癲--沒有人認為自己在變革之外,因為,帝國官製的任何變動都意味著有人或者升遷或者被罷免,而帝**製上的變動關係到官兵養家餬口的餉銀的發放,廢除八股文的消息更令全國的舉子們驚慌失措,因為他們多年苦讀所積累的"高考"經驗突然沒用了,而商業政策的變化令普通的市民連夜計算一下自己可能的得失。為了避免保守派的干擾,康有為建議皇帝"乾綱獨斷",意思是所有的文件不要通過各級衙門討論,而是直接命令衙門執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