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曬儀仗和玩電報(3)
當風聲初起之時,各國請調洋兵到京,保護使館,朝廷以時勢頗迫,慨然破格許之,各國通計到京洋兵不下五百,此中國慎重邦交之明證也。各國在京使館,平日與地方官尚屬無怨無德。而自洋兵入城之後,未能專事護館,或有時上城放槍,或有時四齣巡街,以至屢有放槍傷人之事。甚或任意遊行,幾欲闌入東華門,被阻始止。於是兵民交憤,異口同聲。匪徒乘隙橫行,燒殺教民,肆無忌憚。各國遂添調洋兵,中途為亂黨所殺,迄未能前,蓋此時直東兩省之亂黨,已熔成一片,不可開交矣。朝廷非不欲將此種亂民下令痛剿,而肘腋之間,操之太促,深恐各國使館保護不及,激成大禍;亦恐直東兩省同時舉事,兩省教士教民,便無遺類,所以不能不躊躇審顧以此。爾時不得已乃有令各使臣暫避至津之事。正在彼此商議間,突有德使克林德晨赴總署,途中被亂民傷害之案。德使蓋先日函約赴署,蓋署因中途擾亂,未克如期候晤者也。自出此案,亂民益挾騎虎之勢,並護送使臣赴津之舉,亦不便輕率從事矣。惟有飭保護使館使之兵,嚴益加嚴,以防倉卒。不料五月二十日,既有大沽海口洋員面見守台提督羅榮光,索讓炮艇之事。謂如不允,便當明日兩點鐘用力佔據。羅榮光職守所在,豈肯允讓?乃次日果先開炮擊台,相持竟日,遂至不守。自此兵釁已啟,本非釁自我開,且中國既不自量,亦何至與各國同時開釁?並何至恃亂民與各國開釁?此意當未各國所深諒。以上委曲情形,及中國萬不得已而作此因應之處,蓋大臣等各將此旨詳細向各外部切實聲明,達知中國本意。現仍飭帶兵官照前保護使館,惟力是視。此種亂民,設法相機,自行剿辦。各該大臣在各國遇有交涉事件,仍照辦理,不得稍涉觀望。將此各電諭知之。榮祿致許應■書:《庚子拳變始末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71~172頁。緊接著,慈禧又給各國元首打電報寫信。據說慈禧突然想起好像那本書上說過"洋人易生內訌,自相猜疑,以至分裂"的話,而中國古老的《孫子兵法》上好像也有相似的謀略,於是,慈禧說她打電報的目的是"離間各國的關係"。窺錄一二,可略知帝國朝廷的"謀略"為何物:給俄國元首的電報:大清國大皇帝問大俄國大皇帝好。中國與貴國鄰邦接壤,二百數十年來,敦睦最先,交誼最篤。近因民教相仇,亂民乘機肆擾,各國致疑朝廷袒民嫉教。歸國使臣格爾思曾向總理衙門請速剿亂民,以解各國之疑。而其時京城內外,亂民蔓延已遍,風聲煽播,自兵民以及王公府第,同聲與洋教為仇,勢不兩立。若操之太蹙,既恐各使館保護不及,激烈成大禍,又恐各海口同時舉事,益復不可收拾,所以不能不躊躇審顧者以此。乃各國水師不能相諒,致有攻佔大沽炮艇之事。於是兵連禍結,時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論交,貴國與中國,絕非尋常鄰誼可比。前年曾授李鴻章為全權專使,立有密約,載在府盟。今中國時局所迫,幾致乾犯眾怒,排亂解紛,不得不惟貴國是賴,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皇帝設法籌維,執牛耳以挽回時局,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榮祿致許應■書:《庚子拳變始末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72頁。給英國女王的電報:大清國大皇帝問大英國大君主兼五印度大後帝好。中國與各國通商以來,惟貴國始終以商務為重,並無覬覦疆土之意。近因民教相仇,亂民乘機肆橫,各國致意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佔大沽炮台之事。從此兵連禍結,大局益紛擾。因思中國商務,貴國實居十之七八,關稅既輕於各國,例禁亦寬於他邦。是以數十年來,通商各口之於貴國商民,最相浹洽,幾如中外一家。今以互相猜疑之故,時局一變至此。萬一中國竟不能支,恐各國中必有思其地大物博,爭雄逞志於其間者,於貴國以商立國之本意,其得失當可想而知。現在中國籌兵籌餉,應接不暇,排難解紛,不得不惟貴國是賴。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君主設法籌維,執牛耳以挽回時局,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榮祿致許應■書:《庚子拳變始末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73頁。給日本國元首電報:大清國大皇帝問大日本國大皇帝好。中國與貴國唇齒相依,敦睦無嫌。月前忽有使館書記被戕之事,正深惋惜,一面拿凶懲辦間,而各國因民教仇殺,致疑朝廷袒民嫉教,進而攻佔大沽炮台。於是兵釁遂開,大局益形紛擾。因思中外大勢,東西並峙,而東方隻我兩國,支柱其間。彼稱雄西土,虎視眈眈者,其注意豈獨在中國哉?萬一中國不支,恐貴國亦難獨立。彼此休戚相關,亟應暫置小嫌,共維全局。為此開誠布臆,肫切致書。惟望大皇帝設法籌維,執牛耳以挽回時局,並希惠示德音。不勝激切翹企之至。同上。對俄國論的是交情,對英國論的是利益,對日本論的是唇亡齒寒,而最後都是"惟貴國是賴",希望"執牛耳以挽回時局"和"不勝激切翹企之至",文字一字不易,竟然就這樣發了出去,帝國的政府居然不曉各國的情報是相通的這一簡單的常識,中華帝國因長久閉關鎖國導致在國際外交事務中的淺陋和無知已經眾所周知,但是淺陋到如此地步各國外交人員還是沒想到。一方面,洋人們為這樣一份出自帝國最高統治者之手的電報感到可笑,因為它的伎倆幼稚得如同孩子在做遊戲般,於是洋人們笑得"為所顛倒";另一方面,洋人們笑過之後越發感到,"中國人的人心實在難以測度"。電報發出去了,慈禧自認為手段不錯,於是等候"德音"。等來等去不見音信,於是更加慌張起來。那個紈絝子弟大阿哥突然用皇帝的口吻對慈禧建議說,他願意護送太后去熱河,把光緒留下來和他的洋人朋友講和,結果被慈禧罵了個狗血噴頭。接著,又有個小太監想討慈禧的好,他聽見遠處響起一排槍聲,趕快對慈禧說:"又殺了個洋鬼子!"慈禧悻悻地,她知道前幾天的槍炮聲足夠把在中國的洋人殺乾淨好幾次了,可是總是沒有那麼一回事。正忐忑不寧的時候,榮祿來了。榮祿說使館還是別打了,《春秋》上不是還說"兵交,使在其間麽"?慈禧突然問榮祿,知道不知道非洲有個叫做特蘭斯的小國,聽說那個小國都把英國打敗了,為什麼偌大的帝國就是不能?榮祿沒有直接回答,反問:"若戰敗,北京為洋人所佔,將如何?"慈禧竟然笑了一下,笑得很女人的模樣,接著說出的一番話連榮祿都感到吃驚。慈禧引用賈誼說過的"建三表,設五餌"的話,並且解釋說,所謂三表,以信諭,以愛諭,以好諭也。所謂五餌,文綉以壞其目,美食以壞其口,樂聲以壞其耳,高堂以壞其腹,隆禮以壞其心也--慈禧竟然想到了洋人們一旦佔領了北京之後如何對他們使用"糖衣炮彈"--慈禧到現在還認為,洋人們雖然向著皇帝,不喜歡她,但她有手段讓洋人們的意思轉過來。但是,7月15日,天津陷落的消息到達了京城的皇宮內。消息來自非正規渠道。裕祿沒有戰報,軍機大臣們誰也不說,只有端郡王載漪入奏。說是天津已讓洋鬼子們佔了,都是義和團不虔心遵守戒律,所以打敗了。"但北京極其堅固,洋鬼子絕對來不了"。慈禧咬著牙從嘴裏擠出幾個字:"如果洋人入京,汝頭不保!"端郡王不知道這幾天太后為什麼總用這樣的口氣訓斥他,其實原因很簡單:經過榮祿的秘密調查,前幾天給太后看的那份請慈禧下台的外國公使照會,真是偽造的,是端郡王命令軍機章京連沖文所為。慈禧對端郡王急於兒子登基,他也登上監國攝政之位的野心,看得再清楚不過,為此,她當面對端郡王載漪表示,她只要一天在世,宮裏的這個位置就一天沒有載漪的份。她讓載漪放小心點,別落得家產充公、人頭落地的結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