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鼓樓下的"搶劫風格"(…
從聯軍佔領天津到從天津出兵攻打北京,之間相隔了20天。既然北京使館的局勢危在旦夕,而聯軍的"救援"卻如此拖延,其中重要的原因是:聯軍各有各的小算盤,始終沒有在出兵的問題上達成一致。顧慮最大的是老牌帝國主義英國。英國人不希望自己在聯軍中充當無關緊要的角色,這和他們在中國的歷史最長的利益不相符。但是英國人感到自己的力量不足。去年,英國人捲入了自拿破崙戰爭之後最大的一場國際戰爭,即為了搶奪南非的金礦而進行的布爾戰爭。"布爾",荷蘭文,意思是農民。英**隊和非洲農民的戰爭進行得很不順手,傷亡慘重。後來在國際舞台上大出風頭、當時只有25歲的那位名叫丘吉爾的英國士兵就被"布爾"們俘虜了,差一點喪命那片不毛之地。英國現在已是無兵可調。同時,英國人知道,在去北京的路上,定有上千萬東方的"布爾"在等待著他們。美國這個被老牌帝國主義們稱之為"牧童"的年輕人本來不想參加戰爭。他們一直主張"門戶開放",主張世界的"自由貿易",這個主張自然為對海外有領土要求的老牌帝國主義們所不容。再說,美國和西班牙的戰爭剛剛結束,美國人並沒有心思在遙遠的中國打仗。要不是北京的美國公使康格一個勁兒地要求增援,美國人原來的心思是想先坐山觀虎鬥,後再決定自己怎麼辦。德國人對帝國的深仇大恨起源於公使克林德的被殺。德國人喊出了"為公使克林德報仇"的口號,在本土組織了一支將近七千人的遠征部隊。德皇在動員講話中說:"無須任何憐憫,決不留下任何俘虜。要像一千年前阿拉提率領下的匈奴人那樣,為自己爭得永垂史冊的光榮。即使千年之後,讓任何一個中國人都不敢藐視德國人!"但是,從遙遠的本土到達中國,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而北京的局勢已不允許等待。所以,與其派幾個兵前進,不如不參加進攻,等增兵到達之後再出發。這就是德國人不積極主張進軍,後來沒有參加當年對北京進攻的原因。而法、俄、日三國,尤其是俄、日,他們真正的意圖並不是佔領北京。他們知道佔領北京沒有意義,因為誰也不可能把中華帝國肢解,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這個力量。他們感興趣的是自己在中國的勢力範圍--法國人在中國西南,俄國人在中國的東北和西北,日本人在中國的東南沿海--只要在這些勢力範圍之內可以為所欲為,比和"大夥"一起佔領一個根本沒有實際意義的帝國都城強得多。至於意大利、奧地利,國小力單,吃點"殘餘"就滿足了,因此在參加向北京進軍的聯軍隊伍裡,他們的軍隊猶如儀仗隊,區區數十人,沒有任何戰鬥力可言。聯軍內部關於各國兵力對比是一個敏感的問題。兵力的多寡,決定著一個國家在聯軍中的地位和作用,導致的後果就是在華利益的分配。最想增兵的國家當然是距離帝國最近的日本和俄國。因為既然參加,就要當主力,以後在分贓的時候會有更多的權利。日本的國力還不夠強大,列強幹涉日本向帝國歸還遼東的事情仍令他們心有餘悸,因此,北京使館的局勢越緊急,日本人越不吭聲,他們的打算是各國終會主動"請"他們增兵。但是,各懷帳本的各國政府似乎看透了日本人的意圖,根本不提請日本人增兵的事。同樣距離帝國很近的俄國人沒日本人那樣陰柔,早在聯軍攻擊大沽口炮台的時候,俄國人就開始大舉增兵了。有一天,俄國人的增兵到底令日本人坐不住了,日本終於向聯軍表達了增兵3萬的計劃。日本人的計劃立即受到英國人的支持,英國明確提出"委託日本人充當聯軍主力"--英國人想讓日本人牽製住俄國人--但德國人擔心日本出兵太多對自己不利,因為英法已經瓜分了帝國的南方,德國人擔心自己佔領的膠州灣會被一直覬覦著帝國北方的日本人擠佔,於是反對日軍當主力,更何況德皇有過明確的指示:必須避免日本人單獨行動。增兵的勾心鬥角僵持了數天,北京使館傳來的消息令各**隊再次緊張了起來,這次的消息說:各國駐華使節的性命真的難保了。英國人於是趕緊趁機活動,並向各國保證"日軍完成任務後不會留在中國追求特權",同時宣稱,如果日本人這樣做的話,英國人將"用艦隊來強迫日本履行他的義務"。暗地裏,英國人慫恿日本人趕快增兵,並答應為日本政府提供百萬英鎊的援助。各國無奈之下,同意日本增兵。日本政府立即命令駐紮廣島的第五師團火速趕往天津,由參加過甲午戰爭的日本少將山口素臣為統帥,這時候,日本在華兵力達到13萬人,成為聯軍中各國兵力之首。同時,各國為了壯大自己的勢力,儘可能地擴充了兵力:英國從印度、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亞等殖民地緊急調兵,兵力達2700人,以印度錫克兵為主,司令官蓋斯裡少將。美國從本土和菲律賓緊急調官兵來華,即美國第14步兵團、第5炮兵團的瑞利連、第6團和海軍陸戰隊的一個營,兵力達3100人。司令官查菲。俄國人更不甘落後,他們把旅順和營口的兵力全部調到了天津,使其兵力一下子達到6627人。司令官林涅維茨。法國人是從越南調的兵,多是越、寮、柬三國的雇傭軍,兵力為1500人。司令官費雷。意大利和奧地利無兵可增,依舊是"掌旗兵",分別為50人和53人。軍隊組織好了,接著就是誰當聯軍總司令的問題,各國吵得更是不可開交,從而使向北京出兵的日期一拖再拖。經過沒日沒夜的明爭暗鬥之後,最終德國人爭取到了大多數國家的認可。但是,直到聯軍已經從天津向北京進發的時候,法國人仍然沒有在這個問題上表態,因為法、德之間的怨恨太深了。普法戰爭中,法國人戰敗,向德國人賠償了近五十億法郎,還割讓了領土,即使此時共同去"救援"他們共同的國人,法國人與德國人仍是不共戴天。1900年8月1日,組成聯軍的八個國家的軍事指揮官確定:聯軍向北京出兵的日期為8月4日下午3時。聯軍總兵力3萬人,其中1萬人駐守天津,2萬人向北京進發。具體的行軍序列是:先頭部隊分三路前進,日本人為左翼,英國人為右翼,美國人為中路,其他國家的軍隊隨後。日、美、英三**隊組成的先頭部隊的兵力為:14050人,49門火炮。俄、法、意、奧軍隊的兵力為5650人,34門火炮。8月3日,聯軍指揮部下達的命令是:"攜帶一天給養,今夜露營時不許生火做飯。"天津至北京,陸路137公裡。40年前,英法聯軍曾沿著這條陸路向帝國的都城前進,一路上用洋槍洋炮對付清軍的大刀馬隊,整整走了一個月。而今,在他們前進的路上,手拿洋槍洋炮的帝**隊正等待著他們。1900年8月4日凌晨2時,聯軍部隊開拔。聯軍官兵對開拔甚不滿意,因為"一切都是匆忙的,沒有軍樂聲,甚至沒有吹號"。史稱的"八國聯軍",實際上是"七國聯軍",因為德國人最終決定等增兵到達之後自己再前進。這是真正意義上的雜種雜牌軍。各種膚色、各式軍裝、各自語言的口令,而且沒有明確的總司令,誰也不想聽從誰的指揮。從在異國的國土上攻打一個如此巨大的帝國的都城這一軍事舉動上看,聯軍的行為近乎不可思議。他們不但兵力少得可憐,軍事指揮和部署也混亂不堪,於是,無論從哪一方面看,聯軍向帝國都城北京的進發都像是一次失去理智的自殺行為。中華帝國北方盛夏的夜色依舊暑氣蒸騰,還沒有正式行軍,所有聯軍官兵的軍服已經被汗水濕透。這些來自異國的官兵們望著黑沉沉的前方之路,都心情忐忑地祈禱萬能仁慈的上帝保佑他們能夠活著回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