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1901年:一個帝國的背影(連載完)》一個"傲慢的中國辭彙"…
鑾儀殿又一次聚集了帝國政府中的重臣。還是光緒皇帝先開的口。處於被軟禁狀態中的皇帝為目前帝國的危機所迫,似乎已經無所顧忌了,開口就以強硬的口吻讓負責處理各國事務的總理衙門大臣徐用儀解釋國家何以到了如此的地步。面對慈禧太后,徐用儀不知道該怎樣回答皇帝的話才能兩全。慈禧這時候表示:"皇上意在和,不欲與夷戰,爾等可分別上言。"光緒餘怒未盡,言:"我國至弱至此,兵不足戰。用亂民以僥倖求勝,庸足恃乎?"載漪立即反駁說:"義民擄忠憤以衛國家,不因而用之,以雪國恥,乃目為亂民殺而誅之,人心失,將不可以為國。"光緒說:"亂民皆烏合耳,各國利兵,亂民豈能當之?奈何以民命為戲?"慈禧問戶部尚書立山:"汝言如何?"立山回答:"拳民雖無他,然其術多不效。"載漪立即臉色十分難看,說:"用其心耳,奚問術乎?立山必與夷通,乃敢廷辯。請以立山退夷兵,夷必聽。"立山也是滿族貴族,向來對載漪的囂張氣焰憎恨不已,於是反唇相譏,說:"首言戰者載漪也,漪當行。臣主和,又素不習夷事,不足任。"載漪受到頂撞和嘲諷,臉上掛不住了,索性大罵立山是帝國的漢奸。慈禧咳嗽了一聲,殿堂裡立即靜了下來。她說剛才接到了洋人們的照會,一共有四條。慈禧逐條念了一遍,但是,第四條她沒念。然後,她怒言:"今日釁開自彼,國亡救災目前,若竟拱手讓之,我死無面目見列祖列宗!一戰而亡,強於等死!"《中國歷代戰爭史》卷十七,台灣"三軍大學"編著,北京軍事譯文出版社1983年10月版,第332~334頁。所有的帝國大臣都對突然出現的"洋人照會"感到莫大的驚訝和恐慌--洋人們竟然如此霸道蠻橫!這是在要大清的江山呢!暫短的死寂後,群臣一起磕頭不止,高呼:"臣等願效死力!"有的大臣哭出聲來。慈禧十分滿意。言:今日為了大清的江山社稷,不得已才和洋人開戰。只是一旦開戰,結果是什麼難以預料。群臣高呼:"臣等同心報國!"這時候,因家住使館附近、出門的道路被包圍使館的義和團們堵塞而遲到了的大學士徐桐到了,他一進門就給太后磕頭說有"好消息":"臣適才發現,義和團練習時,忽見玉皇大帝降臨,請太后獎勵拳民之神功!"慈禧聽完,"破涕為笑"。而帝國的皇帝光緒,從聽到那"四條照會"的第一條起就沒再說過一句話。在那一條的內容裡,洋人們要求解除對他的軟禁--光緒皇帝至死不知其實這出自帝國的一個郡王之手。同時,在所有關於這次禦前會議的史料中,甚至在野史筆記中,都沒有榮祿說了什麼的記錄,一個字也沒有。這位帝國重臣保持沉默的本領可謂驚人。會後,慈禧令徐用儀、立山和內閣學士聯元立即前往使館,對洋人們說明帝國政府的立場。如果洋人們非要開戰的話,就請他們"下旗歸國"--"告勿調外兵來,兵來則決裂矣。"慈禧指派的這三個人都是反對開戰的大臣。於是,等群臣退下的時候,慈禧把榮祿留下了。史料的記載是,慈禧要求榮祿立即以"武衛軍備戰守"。兩個人還說了什麼,無從查考。第二天,6月18日,大沽口炮台全部陷落的第二天,慈禧再次召集禦前會議。還是光緒皇帝首先開的口。也許經過一夜的思考,年輕的皇帝準備豁出去了。他對載漪等主張開戰的大臣們說:"人心何足恃,徒滋亂耳。士夫喜談兵,朝鮮一役,朝議爭主戰,卒至大挫。今諸國之強,十倍日本,若遍啟釁,必無幸全。"53歲的戶部尚書立山慷慨陳詞:"甲午一戰,我北洋水師已經喪失殆盡。如開戰,南北咽喉斷絕,軍械糧餉無從運至,敵兵自津沽至京,其勢甚速,那些隻懂巫術的拳民如何抵擋得住?"內閣學士聯元接著發言:"臣以為,使館萬不可攻!萬國公法規定,凡使臣性命不保,它日城破,雞犬不留!"這時,載漪突然怒斥聯元剛從使館回來,對朝廷懷有二心,一定是漢奸,罪當斬首!喊聲未落,早已臉色鐵青的慈禧從牙縫裏突然擠出一個字:"斬!"殿上頓時鴉雀無聲。滿族大臣不敢出聲,是怕受到連累。漢族大臣不出聲,是因為慈禧的那句"名言":這是我們自己家裏的事!眼看著內閣學士的腦袋沒有了,一個人跪了上來,他就是莊親王載勛:"太后息怒!聯元雖然言辭過激,但用心仍為保我大清江山!外敵壓境,先斬內臣,於大局不利!"羅■■《庚子國變記》,載《清代野史》卷一,巴蜀書社1998年9月第一版,第128~129頁。主和派見莊親王帶頭,立即跪成一片,請求太后開恩。聯元,莊親王的女婿。慈禧揮了揮手。聯元暫時躲過一劫。慈禧會後回了頤和園。作為掌握著帝國命運的人,她雖然對外國人已經忍無可忍,但是,要宣佈帝國進入戰爭狀態,她還是要猶豫再三。甲午戰爭的結局她是清楚的,她對義和團不並抱什麼希望,正如她所說的那樣,之所以"亂民可用",用的也是"人心"而已,到了真正開戰的時候,還是要靠帝國的軍隊。她在這時想到了前線:大沽口炮台。而大沽口這個帝國北方海岸的門戶此時已經陷落兩天了。前線的消息終於傳到了深宮內。1900年6月19日,大沽口炮台陷落的第三天。在大沽海岸的荒野上,中國百姓開始掩埋那些因為悶熱的天氣而開始腐爛並被野狗撕扯啃食的帝國士兵的屍體。外國聯軍已經大規模地向天津城發起進攻,這時候,直隸總督裕祿的又一份"六百裡加急公文呈遞"被送達慈禧的案頭。奏摺的題目是:《接仗獲勝折》。這是一份描述帝**隊在大沽炮台如何把洋人的軍隊打得落花流水的"捷報"!捷報說,洋人瘋狂進攻,帝**隊英勇迎戰,殺敵無數。"義和團民亦四處紛起助戰,合力痛擊,至日暮時分,將洋人擊回","我軍會合團民與洋人鏖戰,良久,敵勢力漸不支,各隊儘力攻擊,紛紛竄匿"。在河口,羅榮光提督親自督戰,"擊壞洋人兵輪兩艘"。由於假話說得實在心虛,裕祿最後補充了一句:"天黑遠望不真,敵艦未知沉否?"但是,"軍民情願報效朝廷","民心極固,軍氣甚揚","齊心努力,奮往無前!"和那個"洋人照會"一樣,這份"捷報"也當進入中國造假史冊。除了中國人自己,幾乎所有的外國人都對帝國官員竟然可以在寫給朝廷的情報中摻假感到萬分不解。他們不了解,帝國的官員"報喜不報憂"是官場規則,而帝國的統治者聞喜則喜聞憂而怒是傳統習慣,於是,帝國官員大大小小都寧可相信類似"玉皇大帝降臨"之類的虛誇言辭而不願意相信某地有人舉事是國人之稟性。而外國人一致認為虛假的情報會嚴重損害國家的利益。關於這一點,俄國財政大臣維特伯爵在他所寫的《俄國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一文中記載了這樣一個中國官員的故事:1896年,中華帝國欽差大臣李鴻章應邀赴俄參加沙皇的加冕典禮,那天典禮開始前,由於雲集在廣場上等待觀看典禮的百姓互相擁擠,人群一度失去控制,結果在擠壓中出現了死傷。李鴻章問身邊的維特是否準備把這一不幸事件稟報皇帝?維特回答:"當然要稟報。"李鴻章搖搖頭責怪維特不該如此冒昧,他說他在中國任直隸總督時,一次發生了瘟疫,死了數萬人,然而他向皇上寫奏摺時,一直都稱直隸平安無事。他說,為臣的沒有必要告訴皇上死了很多人而讓皇上擔心。維特伯爵接下去寫道:"當時我想,看來,我們畢竟走在中國的前頭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