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考狀元》日記
有一次呀,我們幾個人到一所小學,參加一次文藝聯歡。聯歡會在一個稍大些的教室裡舉行,有百人左右,這就是這所學校的「全部」。這所學校是一所「城市」學校,以前都是城裏人在這裏讀書上學,可是後來城裏的人對教育愈來愈「重視」,擁到少數幾所好學校。那好學校裡每個教室很擠,第一排桌椅貼近了黑板。學校分出了三六九等。我們去的這所學校,原來按片劃分,該區域的適齡兒童都來這裏念書學習,每天熱熱鬧鬧,讀書聲不歇。如今冷冷清清,剩下的也就這百十個人。這麼點兒人兒也不是剩的,是補充,即「外來務工」的子女。

會場內孩子,都是小孩子,小的也就六七歲。

演出開始了,前排是評委老師席,我們坐在挨南窗的「嘉賓」席,側向,既能看演出,又能看見觀眾。

人,如果長大了,比如半大孩子,表演就沒什麼意思,假裏假氣,「涇渭分明」。只有孩童,充滿了稚氣,童真,可愛;看他們的面孔也可以盡情猜想若乾年後的模樣,生活,種種可能……

我看著演出,經常注視著群體觀眾——他們有的往左歪著頭,有的往右邊支著脖,有的左右擺動著頭,有的臉紋絲不動。演出的服裝、化妝、聲調、表情大體相似,可觀看的人卻各有不同。近坐著的孩子,更細看。他們沒有裝扮,看起來才「耐人尋味」。這個臉蛋下嘟嚕,那個臉兩腮各一塊紅,一個眼仁向中,偏上(集中興趣),那個眼睛向下,看著不知什麼(其實沒看什麼),有一個臉瘦的,沒有肉,只有包附的皮,如小猴的頭,那一個瘦削的白臉,單眼皮,小眼睛,眯縫著,一個鼻子閃著光澤,一個鼻子小,不成嶺,平臥在臉上,那個背簍頭,圓方下頜,像大人嗎,他張著嘴忘了閉,她咬下嘴唇,他頭扁扁的,她胳膊細細的,沒有鼓起圓潤,他黑臉,沒光澤,沒彈性,脖子連前胸平平,他兩眼偏外側,頭微揚,微微顫動……

散場,我們與學校的同志握手告別,說演出很成功。其實演出的印象沒留下太多,因為整個時間被某些情感牢牢拴著,離開很遠,還是放不開。我和同去的人說,成立個基金會,大家說對。孩子在長身體,更在成長。大家默默一路無語。

回去以後,我一直想,有幸還是不幸?我想這些孩子還是幸運的,因為如果不是城裏人的「捨棄」,他們這些外地、農村的人,有的該算是「無業遊民」,怎麼能到這所城市標準的學校就讀!因為新政策的實行,他們不用交以往交不起的借讀費、學費、雜費。如果沒有重點學校的擠壓,這所學校怎麼會把他們奉為上賓?他們是這裏因此沒有被裁撤的生源。教育愛學生,像女人天生的母愛,只是在等級巨大差別中讓教育及其人們失去愛的均衡,變得不太神聖。

第二天,我們商量,開始籌集錢,每人少買零食、少抽煙,每月捐獻,為外來務工的孩子買些學慣用品,為那些孩子補助一頓營養餐。

第三天,呼籲有關部門為這樣學校撥點款,購買些演出的器具服裝,讓他們不寒酸地娛樂,開心快樂度過童年。

第四天,我與朋友交談後,變得茫然。社會這麼大,這樣的學校何止一個,僅靠一次衝動一股熱情不行。社會,我們有固定和不固定,職業的和無業的,那無業的是什麼人?孩子天生是一種什麼命?

第五天,接觸了一些家庭,他們生活不固定,收入不確定,大人沒耐心,沒精力,沒「修養」……當父母的沒有能力愛他們的孩子,這是孩子的「最不公平」。

第六天,我們討論。我們要保證新一代的公平。他們沒有參與競爭就分出差異。他們沒有繼承,沒有財產,甚至沒有基本條件……沒有平等,談何尊嚴。

上一代人,是成人,有人認為是正常分化,是社會的「獎與懲」。但是,生活中的優裕者是否是優秀者?他們的下一代是否「清零」,公平競爭?

第七天,日記:我們愛孩子,從他們的父母開始。改變大人的命運,才能改變孩子的起點。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