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梁漱溟自述文錄:我生有涯願無盡(精彩章節)》值得感念的歲月(2)
我原是個很笨很呆的人,從我十幾歲會用思想之日起,就愛尋個準道理,最怕聽無可無不可的話。凡是我心中成為問題的,便不肯忽略過去,而對此問題如果我說不出它的道理,就表明我沒有道理。中國文化問題關係國家命運,民族存亡,怎可輕輕放過,漠不關心?同時北大以及整個社會當時愛國主義精神高漲,人們關心國事,文化問題成為學術界討論最多的問題之一,而我又怎能置身事外?就在這種主觀要求和客觀環境推動下,1919年我首次將個人對此問題研究結果,在課外以《東西文化及其哲學》為題作連續多次講演,介紹給北大同事、同學。1920年又於濟南向社會公開報告。第一次由陳政同學(哲學系)記錄。第二次由羅常培同學(中文系,解放後曾任語言研究所所長,1954年病故)記錄。後將兩次記錄稿加以整理,以講題為書名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成為我生平第二本專著。該書出版後受到學術界注意,引來評論不少。可以說這是我向北大、向蔡先生交上的一張考卷,記錄了我在校期間學習與研究成績的高下優劣。在《東西文化及其哲學》一書中,我將西方、中國、印度三種文化加以比較,各給予人類文化發展史上以適當位置,並指出世界最近未來將是中國文化之復興。於是我也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決心去作孔家生活。1924年為實行自己的辦學理想,我向蔡先生辭去教職,從此離開了北大,而北大影響仍留在我心上。我這個根本未曾入過大學之門的人,得以走上大學講台,就我個人說,只不過因為我鑽研了一個冷門——佛學,而從根本上說,則是由於蔡先生實行兼容並包的主張,是由於蔡先生對後學的關心與愛護。而在進入北大之後,我從蔡先生和諸同事、同學所獲益處,直接間接,有形無形,說之不盡,於是得以經過自學鑽研,在學識上有了自己的獨立見解,並開始走向成熟。我嘗說過,陳獨秀、胡適之、李大釗等,是因蔡先生包容於北大而得到抒發的人,而我則不是;我是為蔡先生引入北大而得到培養的一個人。而今我已九十有五,追憶往事,真可謂培育之恩沒齒難忘。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