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中國帝王的私密生涯:趙匡胤私密生活全記錄》朕要令目極之處均歸大宋(7)
李繼勛言道:「這是另一股遼軍,早就想在此斷我等的後路了!北邊還會有大量的遼軍和漢軍趕來。我等已經處於南北夾擊之中了!」雖然處境十分危險,李繼勛卻也並不慌亂。他先把一名將領叫到身邊吩咐道:「你速帶十數人繞道東面南下,將這裏的情況稟告皇上。你就說遼人不僅有全殲我等之心,且還有大舉南犯之意,請皇上早作應對之策!」然後,李繼勛把所有的部將都召到身邊言道:「我等現在的處境,大家都已知曉。告訴弟兄們,我等只有拚命向南沖,才有可能衝出一條生路。否則,我等將葬身於柏團谷!」想來也有意思,不久以前,這柏團谷一帶還是宋軍大敗北漢軍之地,可現在,宋軍卻要在此作困獸鬥。儘管如此,宋軍將士們也沒有多少惶恐。這是宋軍中的精銳,軍中有數以百計的戰將。故而,李繼勛一聲令下之後,宋軍將士們就無所畏懼地向南邊的遼軍掩殺了過去。遼軍很善戰,也很英勇,但卻難以阻擋宋軍的衝鋒。雖然宋軍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在柏團谷一帶丟下了上萬具屍體,但最終還是衝出了南邊遼軍的堵截。遼軍自然不會罷休,會同劉繼業的北漢軍一起,以六萬餘的兵力跟在宋軍的後面窮追。因為遼軍騎兵甚多,追擊的速度很快,所以常有掉隊的宋軍官兵被捉住或殺死。也就是說,宋軍雖然突出了圍堵,但危險並沒有消除。而對李繼勛來說,危險還不止於遼軍和北漢軍的追擊。按常理,宋軍衝出柏團谷之後,李繼勛應該領著宋軍向東南朝著汴梁城的方向跑。但李繼勛不敢這麼做,因為尾追的敵人太過強大。如果沿途的宋軍不能擋住敵人,讓北漢軍和遼軍打到了汴梁城下,那大宋江山就要險象環生了。李繼勛思慮再三,決定依然率軍沿汾河東岸退卻。汾河是黃河的一條支流,在陝西南部偏西的地方流入黃河。李繼勛的意圖是,盡量把尾追的敵人朝西邊引,這樣,不僅可以減輕汴梁城的壓力,也可使皇上有一定的時間來作出應對之舉。尾追宋軍的劉繼業和遼軍似乎無意去攻打汴梁,他們似乎隻想把李繼勛的宋軍追而殲之。當然了,劉繼業和遼軍也知道,僅憑五六萬兵馬就想去奪取大宋汴京,也只能是一廂情願。所以,李繼勛朝哪個方向跑,劉繼業和遼軍就朝哪個方向追。李繼勛很想跑慢些,但不行,敵人追得太急,他只能領著手下一個勁地奔跑,跑得稍稍慢一些,就有被敵人追上圍住的可能。在這麼一種情況下,僅十多天的工夫,李繼勛就帶著宋軍猛跑了近千裡。這時,早已入宋朝地界了。前面不遠,便是宋朝在北方的重鎮晉州城(今山西臨汾,位於汾河東岸)。有部將向李繼勛建議把軍隊開進晉州城,與尾追的敵人周旋一陣。李繼勛搖頭道:「劉繼業和遼人正在瘋狂之中,如果我等開進晉州,只會全軍覆沒。」於是李繼勛率宋軍繼續南撤。劉繼業和遼人也沒有入晉州城,而是繼續跟在李繼勛的後面窮追。三四天工夫,李繼勛向南跑了近四百裡,劉繼業和遼軍也向南追了近四百裡。手下向李繼勛回報:前面二裡處是絳州城(今山西新絳)。李繼勛聞之大驚。因為從絳州城向南走三百多裡就是黃河,而過了黃河後,再向東南走上三百來裡,便是大宋朝僅次於都城汴梁的重鎮洛陽。李繼勛暗自思忖道:宋軍如果繼續南撤,那至多十來天,敵人便要兵臨洛陽城下。恰好又有部將請求在絳州城一帶與劉繼業和遼軍戰上一場。李繼勛嘆道:「我何嘗不想與敵人大戰一場,從而阻擋他們南下?但爾等也知道,憑我等疲憊之師,想阻擋劉繼業和遼人南下,恐只能是一廂情願啊!」既不能擋住敵人,又不敢繼續往南跑,李繼勛一時進退兩難了。就在這當口,負責向南偵察的一個騎兵將領回來向李繼勛報告:數萬宋軍正在搶渡黃河北上。李繼勛聞言大喜道:「定是皇上派兵來援,我等有救也!」然而,當得知北上的宋軍主帥是董遵誨時,李繼勛卻皺起了眉,追問那騎兵將領道:「主帥真的是董遵誨嗎?」騎兵將領回道:「是的。那董大人令下官告訴大人:速引兵南下,向古城一帶撤退!」李繼勛自言自語般地道:「皇上為何會讓那董遵誨執掌帥印?」雖然滿腹疑慮,但李繼勛還是按董遵誨的吩咐下達了命令:全軍拐向東南,朝古城方向撤退!古城是山西南端的一個小鎮,位於黃河北岸。從古城過了黃河,便是河南地界了。李繼勛一邊引兵南撤,一邊仍在不停地叩問自己:皇上似乎不該讓那董遵誨執掌帥印啊?董遵誨何許人也?為何李繼勛對他執掌宋軍帥印會有如此的疑慮?實際上,關於董遵誨,前書中已經有所交代:趙匡胤年少時曾跑出家門去浪跡天涯,在窮愁潦倒之際,曾去隨州投奔父親的好友董宗本,董宗本待趙匡胤倒也不錯,但董宗本的兒子董遵誨卻對趙匡胤極為蔑視和極度不滿,正因為如此,趙匡胤才一氣之下離開隨州繼續浪跡天涯。趙匡胤與董遵誨的這段過節,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也不算少。李繼勛便是這「不算少」當中的一個。故而,聞知皇上讓那董遵誨統帥數萬宋軍,李繼勛就頗為不解。事實上,在大宋朝廷中,與李繼勛一樣頗為不解的人,也不在少數。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