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張承志新散文:鮮花的廢墟》兩海之聚(5)
那天我正坐在輪渡船上。望遠鏡裡,白色建築旁邊,模糊可辨一座孤立的白塔。我端詳許久,猜了又猜,最後我忍不住了,於是問渡船上的鄰座:——那是一座清真寺麽?想不到他回答:「是的。」他的表情很肯定,顯然直布羅陀被他常來常往。我心中暗自稱奇。他接著告訴我,那是一座沙特援建的清真寺。我恍然了。若是這樣那就順理成章:這樣的選址,顯然是為了著名的兩海交匯傳說。如果找到那座寺裡的人攀談一番一定會很有趣;他們一定會認為自己的寺乃是世界第一,他們會再添上更多的軼事和典故,證明直布羅陀的意義。喧鬧的、柏柏爾和阿拉伯非洲的觀點,把我擁抱住了。無論如何,這是一個令人喜歡的傳說。一切都會變成過眼煙雲,惟文化的傳說將會永存。兩海之聚,它真的存在麽?丹吉爾、直布羅陀、休達,三個地點都在講述它,都在爭著說自己才是真正的兩海相聚處。丹吉爾城西的海角確實是地中海的出口,休達確實是海峽中最狹窄的地點。吟味了幾番,我投不了票。從名氣和地貌來看,還是直布羅陀更像。因為那座海水打上台階的白色美寺,顯然把票投給了直布羅陀。歸國後我查閱了《古蘭經》。經中有大量關於兩海的阿耶提(經句)。兩海,在阿語中是海洋一詞的雙數「Al-bahran」,而不是一個專用辭彙。而堤防(Al-barzah)一詞卻費人吟味,因為它的含意是一個「隔」,可以理解為堤、壩、阻斷。如下一個阿耶提非常有趣:「他曾任兩海相交而匯合。兩海之間,有一個堤防,兩海互不侵犯」也就是說,古蘭經既有兩海匯合的指義,又明確講到存在一個使兩海隔開的堤防。這給了人以遼闊的、浮想聯翩的空間。一般說來,大多數經注家的著作中,都認為這一節裡的Al-barzah,指的是紅海與地中海之間,蘇伊士運河開鑿之前的陸堤。所以,是否能把以直布羅陀的石山半隔的這一處地點,闡釋為地中海與大西洋的聚合之地,大約誰都不敢浪言。不過對於古典、尤其對經典的讀法需要神會心領。追究查考常常無益,需要參悟本意。無疑,凡直布羅陀的居民,都喜歡在這兒發揮自己的才智。在北京,當我對著原文沉吟時,好像又聽見了休達朋友充滿熱意的解釋——難道你沒有看見一道窄堤的連結,沒有覺察壁立海心的直布羅陀太過奇特麽?難道你沒有明白,既然是「相交匯合,互不侵犯」的兩個海,那它們就是既被截斷又沒有被截斷麽?——不一定存在那道陸堤,萬物都是真主的意欲。Al-barzah還能是哪裡,它難道不就是直布羅陀?除了直布羅陀還有誰能充當那偉大的Al-barzah?隔與不隔,既被截斷又沒被截斷……這個聲音好熟悉!……在那裡聽到過呢?我突然想到了中國的黃土高原。在中國的蘇菲傳統中,也有一個「兩海之聚」的概念。這是一個深奧的命題,它強調了一種雙重的真理;如同兩弓一弦的著名概念一樣,它指示一種神秘的邊緣,一種極限之處的亦此亦彼,一種表層與內裡的一切交融匯合。只是以前,兩海之聚的意念和形象,只是一種模糊的科學,只是對人的心智的啟發,只是一種抗拒僵化的神秘方法——我完全沒有想到在北非,在休達、直布羅陀和丹吉爾,竟然還有對它的位置的考證。難道,這誘人的認識論概念,居然來源於一個具象的地理麽?居然真的能在地球上,找到一種思想的誕生地麽?那不可能!我想。但是,這麼尋找難道不是更有趣麽?這一道難題解得我如醉如癡。解釋的歧義,誘人層層沉入。兩海之聚在哪裡?我猜我永遠也不會獲得結論。但是結論無關大局。重要的是它太吸引人了。最重要的是:偉大的海洋,確實在這兒相聚了。中國的造紙術從這裡傳入歐洲。何止亞裡士多德,希臘羅馬的哲學在這裡被譯成阿拉伯文,文藝復興時期又被從阿拉伯文譯回歐洲。橄欖樹、無花果、石榴和葡萄,美好的神聖樹木從這裡聚散,流向世界各地。偉大的文明在這裡相遇。東方和西方,它們交匯、碰撞、分界、相融的地點,不是在別的地方,不是在長安——而是在這裡。終於抵達了地中海。但感覺卻像是抵達了一所學校的大門。我沉沉墮入遐想,心被幾重的浪頭淹沒了。背後是一派濃綠的北非;沙畹、菲斯、沙孜林耶和摩裡斯科目光炯炯。眼前有膚色黧黑的南歐,響板、鬥牛、科爾多瓦和格拉納達正在微笑。學習原來這麼快樂。旅途真的就是人生。我的帶輪子的小旅行箱吱吱滑過石路土路。我的厚厚的硬皮白紙本子每天都寫上、畫上、貼上了新鮮知識。豐滿的視覺,暈眩的感覺籠罩周身。我留意反省一種奢侈,反省之後更忙不迭地又問又記。頭緒實在太多,我興奮而疲憊。我不去捕捉結論,只顧在大地上享受。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