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我與父輩》代後記:心與土地
代後記:心與土地

用「心和土地」來說、來寫一篇文章是一樁迂腐、老邁、過時的事,甚至會酸溜溜到讓人不甚愉快,但我還是要在這兒硬著頭皮說說「心和土地」這樁兒事。

《我與父輩》能夠獲得讀者和同仁的廣泛喜愛,這原是我不曾預料到的。我的寫作,在這許多年來,磕磕絆絆,都是行走在某種「背離」的路道上,被人失望,被人短長,乃至被大家批評和唾棄,對此我都已經習以為常到如同擦凈了桌子必然還會落灰樣,而永遠的不去擦,倒也不覺得桌子有多少灰塵了。不擦不抹,不管不顧,倒也有著一個好,就是反而可以放下包袱,真正隨心所欲而為之,不管讀者,不管評家,隻管自己的內心——把文學簡單到只有一個標準,或說只有一條最為重要的標準,就是在你的寫作中,你的內心交付出去了,有多少人說好說壞你就不用管它了。然話又說回來,交付內心是有著方式、方法的,寫散文、寫小說,你不可能像舞台劇那樣喚著表演著,也不可能如電影那樣表演著鏡頭。散文或小說,你交付內心的渠道甚至不是語言與構思,不是人物和故事,更不是技巧與技術。最好的交付的方法是,從實寫來,讓你和土地融在一塊兒,把你的心交給土地就行了。那塊土地上有房舍、有河道、有人流,有寂寞和繁鬧、有恐懼和安慰、有出生和離去。那土地上雖然貧窮卻也富裕到應有盡有著,缺什麼它就有著什麼呢;什麼多到了極處它就反而缺著什麼了。你的心,無法把方方面面都照顧周全、平均分配,讓世事萬象在你的寫作中都得到你的周全、你的愛。那麼著,就把你最真實的內心交還給土地去——把你所有的情感到都放在那塊或窮或富的土地上。土地是你情感的庫藏,是你心之落處和存放處。把你的心交給土地了,完完全全、無所保留的交給土地了,土地會適時宜量地把你的心交給那塊土地上的人、那塊土地上的事,和那塊土地上的植物、動物和氣流。

你所要去做的、能夠去做的,就是把你的心交給那土地。《我與父輩》的寫作,正是把心交給土地——而不是交給你筆下創造的人物、語言、敘述和技巧的一次努力和嘗試。我寫過很多帶著強烈嘗試的小說了,《日光流年》、《堅硬如水》、《受活》、《丁莊夢》和《風雅頌》,我需要一次不帶任何嘗試的寫作和回歸,從走得很遠的絕峰迴到踏踏實實、扎紮實實的土地上,讓寫作中的張揚、狂歡和有意壓抑的情感,一是一、二是二地回到土地的純凈和質樸中,把敘述中的技巧、技術從寫作中剔除到一乾二淨,窮窮白白,除了心和土地其餘什麼也沒有。

我知道《我與父輩》在這方面還做得還不夠,但我畢竟那樣去做了。不構思、不設計、不精雕細刻和推敲琢磨,讓筆沿著你最心疼、最心暖的思緒走下去,有之則言,無之則止,讓你筆下的一朵雲、一根草、一聲鳥鳴都和柴米油鹽聯繫在一起,都和那塊土地的黃土生長在一起。

我嘗試著這樣做——只有把心回歸土地的過程和體驗,而沒有自己要在那土地上栽樹和蓋房、立碑和佔有的半點貪念和慾望。

終於就寫了《我與父輩》這本所謂長篇、其實並不為長的散文了。寫完後,交給自己最信任的同仁朋友去出版,到這兒,這件事情也就畫下一個句號過去了。然而意料之^H小說外的,是讀者對這本書的熱情和同仁對這本書的愛,這讓我感到我雖行走在「背離」的路道上,但你把心交出去,把心交還到和你生命相連的那塊土地上,讀者和同仁,就還依然與你同道地牽著手,彼此的心,在什麼時候、什麼境況下,都是糾結在一起,同苦同樂、同笑同淚地一塊跳動和起伏。

這讓我感覺到,質樸不是無華的實在,而是一種寫作的境界和高度。

《我與父輩》的經驗是,作家隻應有用心寫作的義務,而不應有其它要求的權力和念想,因為說到底,讀者和同仁朋友對用心和土地寫作的人,是會用心和土地般的寬容去衡量評定的。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