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成都物候記》梅 二十裡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4)
雖未描摹出梅花的情狀,倒是寫出了宋代在成都看梅花的地理。「錦城西」,「青羊宮到浣花溪」。杜甫當年種桃寫詩也在這一帶地方。是唐宋時來成都的外地名人依成都地理寫出好詩的地方。我也想在這幾日,挑一個好太陽,有小風的午後,在入過杜詩的萬裡橋某處泊了車,沿當年的濯錦之江,向西而行。這些地方都是當年的城外村野,所以梅花能開得「二十裡中香不斷」,今天夾岸儘是樓房,雖然「香不斷」已無可能,畢竟河的兩岸十多年來,重新壘堤鋪路植草栽樹,景緻頗有些可觀之處。有青羊宮所在的文化公園;有浣花溪公園,和園中的杜甫草堂;有百花潭公園。因此,河之兩岸,定有梅花星落其間。還想起某天開車過濱江路,依稀看見岸邊有樹白花。正好下午濃霧散盡後出了太陽,便沿江去尋那枝白梅。一路經過了許多紅梅,和些性急綻放的海棠,走出六七裡地了吧,在夕陽沉到那些高@樹背後的時候,尋到了那樹梅花。遠看是白色,近了,卻是一株樹色。於是,借這一天已經黯淡的天光拍了幾張粉梅。這樹梅花已經盛開過了,準備凋零了,那些雄蕊柱頭上的花藥已幾乎掉光(都盡數授給花瓣中央的雌蕊了嗎?還是被風颳去到不知什麼地方?)剩下的花藥也都從明亮的黃變成了黯然的深褐色。

這是1月的最後一天,周日的黃昏,和這株粉梅的相會,無論是這一季,還是這一天,我都來晚了一點。

再補充一點,和蠟梅一樣,梅經過廣泛培育,已經有了眾多的難以一一辨識的品種。枝形、花朵的顏色、花朵的單瓣或復瓣,復瓣的複雜程度,都是辨識特徵。

植物分類學上,梅和蠟梅又很不一樣。蠟梅很孤獨,一個品種自成一科,就叫蠟梅科。梅卻出自一個熱鬧的大家族--薔薇科,和好多開花好看的木本植物桃啊,櫻啊,都是本家親戚。植物學還講,梅花的花瓣為五瓣,那應是野生原種的形態特徵,如今城裏園中道旁,那些盛開著的,都是園藝種,有單瓣也有復瓣。復瓣者就是經過人工培植誘導的品種。往哪個方向引導呢?當然是往使花朵繁盛與熱鬧的方向,於是復瓣的梅花便更要繁複地重重疊疊了。

於我而言,還是喜歡那些單瓣的,更接近野生狀態的品種。

2010年2月3日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