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五百一十七章紅番鬼夠膽
在李元利的心裏,每年投入大量軍費以及一次次的擴軍,都和做生意一樣,是一種投資。你不願意投入本錢,怎麼會有收益?怎麼會有產出?

哪怕是搶錢搶地盤這種一本萬利的生意,也得投入成本。

擴軍的事情確定之後,李元利又將明年要做的事情向他們三人交待了一下。

「軍情司那邊傳回來的情報,朝鮮人最多還能頂兩個月。過完年之後咱們就得行動起來,這個事情讓李定國全權負責,戶部、吏部、軍情司全力協助。對了,到時記得將那個朝鮮使者送過去。」

這兩個月來,朝鮮使者權正道數次通過禮部求見李元利,但都被袁宗道以種種借口推脫,權正道以為李元利是對朝鮮以前背叛大明投向韃子不滿,因此屯兵中朝邊境而不過江救援,便以朝鮮國主的名義寫了一篇「謝罪表」進呈李元利,卻仍然是泥牛入海,沒有半分迴音。

他哪裏知道李元利等的是什麼。

事實證明,韃子在朝軍面前,仍然是所向披靡的存在。小福臨也沒有讓李元利失望,他根本不願意以避難的身份進入朝鮮,而是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下了朝鮮平安道渭原郡,隨即以此為據點攻陷了陪都平壤,兵發寧安道、黃海道、江原道。

一時之間清軍兵威大盛,小福臨也開始意氣風發,將在大興軍身上受的氣全部轉嫁到了朝鮮人身上。

以韃子現在的推進速度,最多明年開春,朝鮮就會全境淪陷。以韃子一貫行事的手段,朝鮮國主落到他們手上絕無幸理。

不過軍情司人員仍然潛入了王都漢城,他們甚至買通了王宮中的太監,以便必要的時候採取行動。

朝鮮這邊沒有什麼好擔心的,李元利又問了問科爾沁草原那邊的情況:「李明禮有沒有軍情傳回兵部?」

「有!不過進展不快,出關兩個月才收服了一個部落,麾下騎兵也隻多了幾百人。」

李元利不置可否地點了點頭,「開張了就是好消息。那些牧民其實特別老實,要發動他們起來反抗蒙古王公貴族、台吉的壓迫剝削,可不是件輕容易的事情。」

「只要有一個部落的牧民投向咱們,早晚科爾沁所有部落就都是咱們的!」

劉體純道:「殿下,李明禮行文想請戶部多拔付一些過冬的物資,他說想用這些物資來招降其他部落的窮苦牧民,這事情我已經和玄初商議過了,覺得可行,不知殿下意下如何?」

「好事啊!」李元利站起來踱了兩步,「現在咱們的糧食全部都要從南方運來,戶部壓力大不大?」

「蒙古人不缺吃的,隨便殺頭羊也能吃兩天,他們想要的是禦寒的物資,正常年景問題倒不大,就怕碰上白災扛不過去。」

白災就是雪災。大草原上的雪災確實恐怖,它不但能凍死牛羊,而且還能凍死人。

除了凍死人畜之外,降雪量過大、積雪過深或持續時間過長,還會造成無法放牧或牲畜吃草困難,嚴重的時候甚至造成大量牲畜死亡、失蹤。

「壓力肯定大,今年需要救助的地方太多了,往關外運送的物資也不會有多少,聊勝於無吧。」

對於這種情況,李元利也無可奈何,「今年就算了,明年多收集羊毛,紡織毛衣……算了,這事情改天我跟劉玄初說。」

劉體純對這些事情不熱衷,所以當然沒有意見,他點頭道:「行!」

「殿下,聽說烏斯藏那邊和關外的氣候差不多,冬天一樣冷得凍死人,以後咱們應當怎麼處理?」

「這事情好辦。過兩年收服了科爾沁諸部的牧民,李明禮麾下的三萬騎兵滿編之後,就是咱們收復烏斯藏的時候!」

王拙聽得眼睛一亮,抱拳對李元利佩服地說:「王爺這一招以夷製夷還真是條妙計。」

「什麼以夷製夷?」李元利搖頭笑道:「我可從來沒有想過。」

「之所以要等收服科爾沁諸部之後才開始對付烏斯藏,是因為他們更適應在寒冷的地方作戰,而且也不是要讓他們馬上入藏,得慢慢適應高原反應之後才行!」

烏斯藏的高原反應殺人於無形,古人不清楚其中的原理,將這種現象稱為瘴毒,但李元利可是清楚得很。

後世解放初期,我軍一支先遣部隊由疆入藏,在一處叫做「死人溝」的地方全軍覆沒,無一生還,罪魁禍首就是高海拔、氧氣稀薄引起的高原反應。

前車之鑒,豈能重蹈覆轍?哪怕是科爾沁的蒙古人,他們沒有在高原上居住過,一樣不能適應高原反應,唯一的辦法,就是先做適應性訓練。

去年李元利就已經在做進藏的準備工作,其中一項就是令人大量收購烏斯藏的高山紅景天,這玩意能很大程度地緩解高原反應,對進藏人員來說是必備藥品。

高原反應李元利原來就跟他們講過,所以三人都知道是怎麼回事,於是又將話題轉到了大員的紅夷人身上。

「紅夷人想和咱們議和!」劉體純說的議和的意思就是談判。

「議什麼和?」李元利根本不認同這種方式。這件事情李蓋早就傳了飛信過來,他已經給了答覆:可比同濠鏡例。

意思很明確,要讓荷蘭人無條件解除武裝,荷蘭政府委派的官吏和士兵全部撤出,其他身份的人可以居留,但必須遵守大興軍的法律。

總之一句話,大員必須換個主人,要不然就戰場上見過高低。

「紅夷人派了使者來議和,他們要求大興軍允許他們在大員居留,可以按以前濠鏡一樣繳納租金,每年一千兩銀子。另外他們還要求和我們直接展開貿易,而不是通過民間商人中轉。」

李元利氣極反笑:「一千兩銀子的租金?他們憑什麼這麼自信?難道他們不知道鄭家軍的下場?」

荷蘭號稱十七世紀的海上馬車夫,但實際上,到了十七世紀中葉,也就是一六五零年之後,荷蘭的海上霸主地位便已經岌岌可危。

英荷兩國在各大海洋展開了海上爭霸戰,直至後來法國也參與了進來。法荷戰爭席捲了荷蘭本土,最終以荷蘭的慘敗而告終,荷蘭從此一蹶不振。

這個時候,雖然法荷戰爭還沒爆發,但英荷戰爭才剛剛結束兩年,雙方都被這場戰爭拖得疲憊不堪,但認輸的是荷蘭人。

一六五四年四月十五日,英荷兩國簽訂了《威斯敏斯特和約》,根據和約,荷蘭承認英國在東印度群島擁有與自己同等的貿易權,同意支付二十七萬英鎊的賠款,同意在英國水域向英國船隻敬禮,並割讓了大西洋上的聖赫勒那島。

荷蘭人被英國人打得吐血,割地賠款不說,還得向英國船敬禮。轉過身來卻想在大興軍面前展示他們的強硬態度,李元利不得不給他們豎了一個大姆指:「紅番鬼夠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