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之巨宼逆襲》第五百一十六章軍費開支
「明年這筆錢花了,咱們還有其它收入,總之,不會差了將士們的餉銀,也不會少了該拔付的軍費。」

李元利說得這麼有底氣,是因為馬上就會有鑄幣的收益,大興銀行——也就是原來的大興錢莊,已經開始製造各種錢幣的模具,明年大量的金銀銅幣發行之後,一年下來應該也有數百萬兩的收入,完全能夠支撐擴軍後的軍費開支。

其實用金銀銅等金屬來鑄幣賺得並不多,畢竟錢幣本身的價值也低不了多少。相比之下,如果使用紙幣,成本比面值就要小得多,發行方賺取的收益相應也要多得多。

但發行紙幣卻有兩個問題李元利暫時還無法解決。

一是防偽。可以想像,大興軍如果發行紙幣併流通之後,絕對會有人不惜以身犯險製造假幣來謀取暴利。

無論印製多麼精美、圖案多麼繁雜的紙幣,只要民間的技術能夠達到,假幣就一定會出現。一旦假幣大量出現,後果就會十分嚴重:造成通貨膨脹,繼而使得國家經濟崩潰!

因此在沒有掌握絕對先進、安全的防偽技術之前,李元利不會考慮製造和使用紙幣。

第二則是信用問題。紙幣在中國的歷史可說得上是悠久,唐代的「飛錢」,北宋的「交子」,南宋的「關子」、「會子」、「錢引」,元明發行的「寶鈔」,都是紙幣。

但無一例外,這些紙幣流通的下場都不好,到最後甚至被百姓棄用,不得不退出流通渠道。究其原因,一是假幣泛濫,二是統治者濫印濫發,導致紙幣價值大幅下降,失去了信用。

沒有了國家信用的支撐,紙幣就是一張廢紙,誰願意放棄真金白銀來使用它?

紙幣在發行之初,是為了解決「錢荒」和方便市場流通,但最後卻淪為統治者解決財政困難或者臨時用來聚財斂財的工具。

紙幣的濫發使其價值降低甚至完全失去價值,同時失去信譽,被老百姓抵製棄用是必然的結果。

因此,李元利要發行紙幣,肯定要先解決以上兩個問題。

防偽技術方面,大興銀行已經奉命開始抽調人手進行技術攻關,務必要做到民間技術和外國技術不能達到的地步。

信用方面,在紙幣發行之前,大興銀行已經開始試探性地少量推出銀票。

這些銀票主要針對行商,所以面值較大。因商人來往於各地,大量金銀不便攜帶,而且大興銀行在各省都有分行,隨時可將銀票換成白銀,很有信譽保障,所以商人們對銀票十分信任和歡迎。

李元利如此做的目的,就是要樹立大興銀行的信譽,等過上幾年防偽技術過關以後,發行紙幣才更容易讓老百姓接受,到時再輔以其它手段,紙幣才能大量流通。

不過這些事情沒必要和劉體純他們說,而且說了他們也不一定懂。金融這方面的知識李元利自己都是一知半解,更不用說這些只能算是脫盲的大老粗。

「擴軍勢在必行!國家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必定會淪為別人欺凌的對象!而且擴軍的目的,除了自保之外,還要往外擴張,為我中國開疆拓土。」

「我原來好象跟你們說過吧?不說遠了,單是倭國,就有金山銀山,到時咱們打過去,那些金銀還不是咱們的?可以當前大興軍的規模,自保有餘而攻擊不足,人都沒有,還怎麼打到倭國去?」

這個時代就是好,沒有國際法,也沒有世界警察,國與國之間,強權即真理。只要搶到手的地盤就是自己的,但有一點,那就是拳頭得夠硬,槍得多炮得多人也得多,要不然佔了地盤也沒有人駐守,葡萄牙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葡萄牙和西班牙那種歐洲小國都能殖民全世界,我堂堂大中國為何不能?

「錢的事情我會想辦法,你們用不著操心。你們應當考慮的是,如何把戶部拔來的銀子每一分都用到刀口上,該節省的節省,但不該省的,一分都不要省!」

其實對於李元利掙銀子的手段,劉體純和王拙、張仕啟也是心服口服的。大興軍現在那些來錢的工廠作坊,哪一樣不是他主持建起來的?

大興軍去年一年的財稅收入達到了八千萬兩白銀,而其中的兩千五百萬兩,就是來自於這些工廠和作坊。

況且開疆拓土這種事情,哪個將領會不喜歡?不說青史留名,自己國家的軍隊能夠到其他國家的土地上耀武揚威,想一想都能令人興奮。

「王爺,您的意思,擴軍之後,咱們就去倭國搶他娘的?」

「那肯定啊!要不然我幹嗎將鄭森攆到倭國去?等明年將朝鮮拿下之後,咱們就以捉拿海盜鄭森為借口,直接從朝鮮渡海到倭國去……倭國那些大名可都是很有錢的!守著金山銀山嘛,金銀肯定是少不了。」

「哈哈哈……」劉體純三人放聲大笑,等笑夠了,王拙才咧著一張大嘴道:「王爺,我最喜歡有錢人,不,有錢的倭人!」

張仕啟也說道:「臣聽說前些年前明弘光帝、永曆帝數次向倭國派出使者求援,但倭人置之不理,今永曆帝禪位於王爺,王爺當然要給他出一口氣。」

「這個不能提,有點丟人。」李元利連忙將這個提議一口否決。

南明朝廷前些年被韃子攆得淒惶,病急亂投醫之下,不但幾次向倭國派出使者求援,更可笑的是,永曆帝朱由榔竟然還向歐洲派出過使者向羅馬教皇求援。

永曆帝以入教的母親、妻子、兒子的名義向教皇求援,希望教廷能組織一場十字軍東征,「今祈尊師神父並尊會之友,在天主前,祈保我國中興,天下太平」。

不說羅馬教廷當時已經沒有軍隊,也沒有組織十字軍東征的能力,就算有,人家憑什麼勞民傷財遠渡重洋來幫拳?

這種事情有損國體國威,當然要盡量讓世人忘記,哪兒能大張旗鼓地拿來作為攻伐倭國的借口?

其實光是去殖民的話,有沒有借口都無所謂,也不可能有誰不長眼跳出來主持公道,可李元利想的是將倭國一勞永逸地納入治下。

倭國人太多了,不可能將他們全部殺絕,大多數人還是要靠拉攏。

明朝時的倭人和後世的鬼子不一樣,大多數倭人對我中華上國還是存有敬畏之心的。倭人閉關鎖國,不允許西洋人與之貿易,連自己的國民也不許出海,但卻允許中國的商船進入倭國,這就是很典型的例子。

這個時代,中國對倭國的影響無處不在,比如文字,漢字仍然是官方文書、記錄史實的唯一正式文字,至於在漢字基礎上造出來的平假名,最開始只是用來為漢字注音的而已。

所以在當時將漢字稱為男文字,而將平假名稱為女文字。

明朝時期,中國的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倭國,海商們對倭貿易,書籍也是其中一樁重要貨物。中國的名士大儒到倭國去,享受到的待遇遠超後世的明星。

明末大儒朱之瑜流亡倭國,倭國學者、達官顯貴紛紛詣門求教,執弟子禮。

倭國一直受中華文化的影響很大,但在明朝時無疑是最為巨大而且突出的。王陽明先生的陽明心學,即便到了後世二十世紀,仍然是倭國政經兩界所推崇的正統學說。

可以說沒有陽明心學,就沒有後世倭國的明治維新!

在倭國這樣的環境條件下,李元利要想將其納入治下,拉攏絕大多數倭人是有必要而且十分可行的,因此伐倭必須要有一個堂堂正正的借口。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