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電商穿越七零年代》第537章 老書記
這兩年實行了土地承包責任製,農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可是支出也大,還都是生產必須的支出。

叉耙掃帚犁子耙,石滾嘮石播種樓,僅地派車、大牲畜這兩樣,就得五百多元。

一千斤小麥加上一千斤高粱豆,兩千斤餘糧才賣五百多元,兩年的時間家裏存上五百多元,就算是好的。

六百元錢對於韓屯村的人來說,可以說是九牛一毛。大夥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和工夫。

這麼大的用工量,它就不是能靠錢辦成的事情,必須依靠政府行為。

村幹部們作難啊,全村新增的宅基和七五年悠悠一家墊宅基,差距太大了。

悠悠家的宅基兩天就墊好了,新增的五十畝宅基,其實比計劃內的六十畝村台工程量大。

六十畝村台大部分在原來的宅基上加高四米,一畝大約三千方土。新增的必須平地起,一畝五千方土,必須得一個多月。

村民們想的挺好:「咱缺人他們願意掙錢,國家安排的也是兩月的工期,這叫一舉三得。」

韓屯村有電話,一舉三得的主意先徵求援朝的意見,他在村裏人的心裏,比自家當村支書的父親,份量更重。

援朝果然不負眾望,中間隔了一天,竟然親自回來了。不僅帶來了同意韓屯擴建宅基的好消息,還要帶著村裏人外出參觀。

洪城的老書記地委李專員也來了,他看見悠悠舅姥爺就開玩笑:「老韓,你們要是給我蓋套房子,我還來村裏給你打工。」

「李書記,您來俺們全村歡迎,有您領著,俺們總是是找著致富路了。」

「老韓,你這話說的不實在,據我猜測,你們村應該都是萬元戶了,我可是來樹典型的。

你也參加今年的全省工作大會了,國家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省裡要表彰萬元戶,咱臨水你們韓屯就是標準的萬元村。」

韓屯村的群眾都和李書記熟悉,聽說他來了,大夥都趕到村辦公室,看望老書記。

周圍的群眾聽了,全都自豪的說:「李書記,別的俺們不敢說,要說是萬元戶,俺村還真的全部是,這得感謝您給的支持。」

「李書記,俺們先給您和老首長蓋房子,您可別忘了來住。」

李專員高興的回答:「好,你們既然都承認是萬元戶了,咱們就得有萬元村的風采,我這次來就是帶你們去參觀的,咱們要走出去,看看外面的富裕村,學習他們的先進經驗。」

「大夥不是要建房子嗎,咱們去參觀下他們的樓房,看看人家是怎麼生活的。別說是農村了,咱臨水還沒有住別墅樓的。」

大夥更高興了:「李書記,您說的兩層樓房,我們雖然沒見過,不過在電視上看過,太好看了,就是沒想到俺們也能住。」

「不過李書記,樓房是好,可俺們不會蓋,您也說了,咱臨水就沒有住別墅的,估計會蓋樓的也不多。要是俺們全村都蓋樓,您得給請師傅。」

李書記拍著韓玉林,笑道:「老韓,你這村支書沒白當,群眾都跟你學會耍賴了。好,建築隊我負責,你們準備好錢就行。

來的時候我可是問清楚了,蓋套兩間的別墅,最少得五千元,大夥可想明白了,別到時候捨不得了,放我的鴿子。」

周圍的群眾哄堂大笑:「李書記,您老把心放肚子裏,給我們一萬個膽,也不敢放您老的鴿子。」

萬元戶一下子拿出來五千元,有可能心疼捨不得。韓屯村的群眾可不是萬元戶,而是十萬元戶。

用五千元買空調和冰箱,可能捨不得,建房子真沒人會心疼。衣食住行中,人們最注重還是住房。

就連寶山奶奶都說:「李書記,俺本來想著先蓋個院子住著,其他的等倆孫女結婚時再蓋。您要是操心給俺們蓋樓,俺家三座樓一塊起。

俺閨女嫁到地主家沒住上樓,俺孫女命好,趕上了新社會,俺要飯的後輩也能住樓房。」

不止是李專員,跟著來的地委的同志也倒吸氣。

「要飯的能蓋三座樓,這都一萬五了。」

李專員張口就問:「老韓,你們村不會是雙萬元戶吧?」

這個問題可真不好回答,欺騙領導不對,實話不敢說,村幹部都看支書,寶山奶奶見狀,擠著往外退。

急赤白咧的給自己解脫:「俺老太婆可不知道家裏有多少錢,就是想著給孫女蓋上樓,以後招來的女婿能聽話。自家錢不夠讓俺三檔給墊上,她們姐倆結婚後掙錢了再還帳。」

大夥哄堂大笑,拿話擠兌她:「你老帳算的真好,既能落個好名聲,還不用花錢,就不怕孫女作難,就這還想拿捏孫女婿。」

李專員他們也都明白過來:「還是老人家看的透徹,蓋樓房得用大量的鋼筋水泥和沙子,這些物資光有錢可不行,還得有調控指標。家裏孩子準備結婚的,最好搭上這班車。

地委今年全力打造典型村莊,你們韓屯要帶個好頭,用實際行動支持我的工作,也給援朝書記加分。」

看到李專員不再糾結村裏的收入,韓屯村所有人都鬆了口氣,再聽到能有計劃內物資,大夥更加激動。

計劃內物資價格,和市場上的相比,低的不是一點半星,最少一倍,多的能達到三四倍,鋼筋更是有錢都買不到。

別說是準備結婚的,家裏孩子十歲以上的,都搶著報名。

「高高三」一激動,跳著腳的喊道:「俺也給倆閨女蓋樓房!」

大夥往外轟他:「你趕緊一邊涼快去,有你這樣的嗎,孩子才幾歲啊,就給準備房子,你不會是想訂娃娃親吧。」

「呸,都啥年代了,還訂娃娃親,小爺不跟你們這些沒見過世面的計較。

縣城裏的百貨大樓,蓋了得有二十多年了,到現在也是縣裏最好的房子。

俺聽桂金姐回來說,人家吳醫生家的花園洋房,蓋了上百年,至今依然是京都裡數得著的樓房。

樓房和平房不一樣,用鋼筋和水泥建成,能住上百年,俺這是給後輩置家業。

咱們能蓋樓,是沾了李書記和援朝的光,錯過這個機會,咱有錢都沒處買這些東西去。

老話說過了這個村可沒這個店了,你們怎想俺不知道,俺反正得抓住這個機會,給倆閨女準備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