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絕版馬官》第886章 新鮮官職
?對李引來說又是一躍三級。

崔氏本來很滿意,但她擔心李引離了都濡縣、必會有人來接替他的都濡縣令,那麼都濡縣抗旱的成果就屬了別人。

宗正少卿樊伯山上次來黔州時、悄悄對崔氏所說皇帝「不在乎一個黔州長史」的話,讓崔夫人感覺高審行的這個方案還不大完美,但又不能明說。

李引躬身道,「刺史大人,澎水令張大人難道另有高任?恐怕李引這麼去澎水縣欺了張大人的位子就不大好。萬一下官能力不行,還要有負刺史大人美意……」

崔夫人馬上反過來,狠瞪了李引一下說道,「有什麼不好的,誰不服氣讓他看看盈隆嶺就是了!」李引就不再說話。

崔夫人再對高審行道,「老爺,李大人一去澎水縣,抗旱搞好了也就再多出一個縣,於事無補啊。」

她說,「就讓他還在都濡縣兼任縣令,牽扯人多了反倒不美。這樣我們也不必擔心……黔州已取得的抗旱成果有失,若是再換個做事不穩妥的來,豈不更讓人擔心。」

高審行饒有興趣地看著夫人找理由,其實她的想法刺史大人早就猜到了。他問,「那麼夫人說,給他個什麼差事為好?」

崔氏卻想不出來,去看蘇殷。

蘇殷道,「母親說得極是,因升一人、而動另一人總不大美。莫如都濡縣仍由李大人執掌,而各縣抗旱之事都由李大人督辦如何?官職、名目盡可由著父親大人擬定和委派,就連品階也可不拘一格了!」

對於蘇殷的話,高審行同樣極為感興趣。他想彌補在澎水縣當眾拂她臉面一事,又看出她這是在千方百計討崔氏的歡心,而她的建議也確是更為靈活。

他略一思索,便對著李引拍板道,「你都看到了,本官不由著她們婆媳,便是不能知人善任了……這樣,你仍兼居都濡縣令,但正職是『六縣都水使』。」

看到夫人面露抑製不住的喜色,高審行咬咬牙道,「從六品下階!通直郎的散階,本官回去後即著手擬定上報吏部的呈文。」

這麼一眨眼的功夫,李引的官階就由連跨三級變為了四級,這就是一位下州長史的等級了。崔夫人再一次情不自禁地歡呼道,「哦,老爺太好了!」

她不在乎在兩位兒媳的面前表達自己的欣喜之意,甚至還有所發揮和擴大。這樣,前一日在盈隆嶺上、被她們看到自己與李引言語間的尷尬,也就有了個隱晦的註解——她可是為了報恩。沒有別的。

高審行自負地笑道,「想一想吧夫人,放眼大唐官場,除了峻兒,誰又有過這樣大的升遷跨度!」

剩下的話,高審行沒有明說。

高峻的極度飛遷是他拚了性命拓土拔城、得到陛下青睞才換來的。而李引呢,只是捨命救了夫人兩次,高審行便肯給他這般的榮耀。

刺史以為,籍此一舉,長時間以來夫人對自己待搭不理的態度,大概可以告一段落了。尤其是她的那聲歡呼,再度引發了刺史大人海潮一般洶湧的豪情。

對於黔州的旱情,高審行本來已經認命,以為自己也沒什麼好法子可想了。原來常常臆想的、黔州在來年五穀豐登的場面也多日不再想起。

但盈隆嶺的奇跡讓他再度有了想法,蘇殷說的對,「拔良將如搶天時」,季節已經不等人,他這般選拔官員的大手筆都是被天時逼出來的。

近日,高審行一有空就在打著腹稿——將來如何向長安擬報黔州旱情。天道不可逆,當然一定是奏摺中的主章,他只須在奏章中表達出黔州曾經有多麼努力也就是了。

但不論腹稿中的言辭多麼謙卑、通情,高審行總覺得挺不起胸膛來,花費了巨大心血的開荒拓畝不收實效、便是不能再提的敗筆。

如果通過重用李引抗旱,黔州便能有些起死回生的效果,他豈會在乎培植起一個從六品下階的新鮮官職!而且這個「六縣都水使」更會成為黔州在他治下選人、用人的一段佳話。

李引聽高審行這麼說,一時間胸中也起波瀾,賣蝦販果與六縣都水使,這樣的反差聽起來就像做夢一樣。

當著眼前的幾個人,他不便朝崔穎投去感激的目光,但李引心中是明鏡似的。

夫人說,「老爺,這個都水使有什麼許可權呢?涉及了六縣抗旱,那麼六縣的縣令總該聽一聽李大人的吧?還有親家翁從台州送來的五十一萬緡抗旱捐贈,總該用到刀刃上。」

高審行道,「只要與抗旱有關,各縣誰敢不聽調度,那他們是不想幹了!本官為官,何時在惜過幾文錢!只要用在抗旱方面隻管去用……」

他忽然想到了這兩筆錢是蘇殷的父親送來的,便再補充道,「那麼這筆抗旱的錢,就由殷兒總管、夫人你到時候替她把把關也就是了。本官想大事,從不想這些小事情。」

這一次崔夫人沒有歡呼,而是略帶滿足地催促丈夫道,「天時不等人呀,老爺你還等什麼。第一步,李大人的任命一事要有個什麼步驟,我卻不知……」

高審行道,「我這就回黔州,連夜把這件大事操辦起來,最晚明天一早,李大人的職務變動就可曉諭各縣,但正式的任命只有等吏部迴文了。」

高審行說走就要走,崔氏對兩位兒媳道,「我們就不須像老爺那樣追趕,今晚便去都濡縣衙休息,正好與李大人商量一下錢怎麼花。」

蘇殷也很高興,再怎麼說她也是來黔州協助抗旱的,這次總算有些具體的差事做了。

她對崔氏道,「母親,那兩筆捐贈的每一筆開支,都要你來發話才可使用。不然,萬一有哪一筆用得不合適,父親大人臉板下來,豈不是沒人替我頂缸?」

崔夫人心情不錯、當即答應下來。高審行走後,崔夫人與蘇殷、麗容、丫環、李引一同回到都濡縣。

此時天色已晚,夫人提議道,「李大人,你的治下可有個上些檔次的酒店麽?西州來的長史大人吃飯,我們可不能湊合。」

李引聽了,連忙引著眾人、帶了小白犬,邁步進入縣內最大的一家酒樓。酒樓老闆知道來的是什麼人,不須吩咐,便將人們讓到最好的雅間。

酒樓樓下可拴牲口,樓上可飲酒、下棋,還設有櫃房,代客保管錢物。唐境內的酒樓大多是這樣的佈局。

這種地方除去飲酒用飯,還常用作驗看商品質量、談論價格、商定買賣、簽定契約的場所,實際上兼具行市會館的性質。

酒樓也是文人舉子的聚會場所,談詩論文、各有聲勢,稍有身份者,多會於酒樓。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