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一品名臣》112.問罪
此為防盜章,防盜過後會正常顯示。

見康崢海遲遲不作答,李檀行禮,鞠躬再拜:「現如今正是伯父回朝的大好時機,難道伯父當慣了黎州家翁,任憑世事如何,再也不管不問了麽?」

康崢海端起半涼的茶碗,呡了口茶,沉聲道:「老朽年紀大了,耳背眼瞎,又是個糊塗的,侯爺這話,老朽是真聽不懂了。」

「侄兒不敢在康伯父藏言納語,雖話中多有大不敬之意,但也請康伯父聽侄兒一言。」

「哦?侯爺可以說來聽聽。」

李檀立身,道:「伯父應當也聽說了,前不久皇上召景王謝容回京,侄兒私下想來...恐祈國皇室有變...」

康崢海將一盞茶重重地擱下,抬起眼皮來看向李檀。

李檀不畏不縮,腰桿挺得筆直筆直,不卑不亢道:「撇開侄兒與謝容的私人恩怨不談,且看謝容此人,說他行事不足、怯懦有餘就是口下留情了,雖在聖賢書上略有小見,在經國治世上卻是一竅不通,這等人日後登上王位,那我祈國....豈非到了式微之境?」

康崢海一聽,仰頭大笑。

他彎著一雙灰色的眼睛看向李檀,含笑道:「侯爺呀侯爺,當真還是年輕氣盛啊,雖然話是那麼個理,但說得太死、太絕、太不留情面,若說沒摻了私人恩怨,老朽怎的也不相信呀!」

李檀理虧,賠笑道:「先父常教導侄兒不能挾己之見待人待物,但若真做起來,的確是難。侄兒此番前來太守府拜訪,一是為致歉,二是請康伯父看在祈國國運的份上,出手幫一幫吳王。」

康崢海聽後就更樂了,彷彿聽了個大笑話:「侄兒高估我這把老骨頭了,我去京多年,如今枯守黎州這塊小地方已是不易,你請老朽來幫吳王,可老朽...還自身難保呢。」

李檀道:「侄兒知您淡泊名利,再請您插手朝堂之事實為勉強。可易儲一事關乎國之根本,還請伯父定要以祈國為先為重。如今您的學生在朝堂上小有功就,倘若伯父開口,他們自肯助吳王一臂之力。吳王感念其恩,必定不敢有所忘;侄兒雖不才,但也能在聖上面前說上幾句話;想必皇上也一定能記起康伯父先前的功德忠心,請您回京匡正朝堂。」

康崢海聽後,撫著鬍子大笑出聲,看著李檀的眼睛意味深長,半晌,他喚道:「李...檀...?」

李檀躬身應聲:「伯父。」

康崢海似是而非地點點頭:「好。好。好小子。」

嶽淵隨李檀離開太守府前,康崢海的最後一句話就是這句不明不白的褒獎,不知是答應,還是沒答應。

李檀沒有再問,將在蘭城置辦的賀禮請人送到太守府,同康崢海告辭後就帶著嶽淵離開了。

行車上馬,嶽淵背挺得僵直,如今端坐下來,竟是疼得他直不起身來。

李檀見他一臉難忍的痛苦著扶著腰背,伸手將嶽淵攬到懷中來,笑道:「你這樣弱的身板兒,往後要叫師傅好好練練你。怎麼樣,是不是覺得無趣?還想跟著我出來麽?」

嶽淵在李檀面前從不矜著自己,疼了累了也不掖著藏著,此刻索性倚著李檀,答道:「跟。」

李檀隻笑,手下替他輕輕揉著酸疼的腰。嶽淵問:「我能問了麽?」

李檀說:「問之前,我想先問你,方才聽了一席話,聽出什麼來了。」

嶽淵想了想,說:「朝廷要易儲,皇上應當是屬意景王。我雖不知景王、吳王是誰,卻能看出那位康太守從前應當是吳王的先生或者屬官。」

李檀挑眉,頗有意味地看向嶽淵,他在思考時,稚氣未脫的小臉上皆是嚴肅。李檀有些奇了:「你如何看出康太守是吳王的先生的?」

「你貶景稱吳的時候,他很自豪。別人誇我,我爹也那般神情,鼻子恨不得翹到天上去。康太守自不會是吳王的爹,如此最可能就是先生,或者以前跟隨過吳王的大臣了。」

李檀噗嗤一笑,伸手輕輕打在嶽淵的腦袋上,說:「你這小子,這樣說嶽先生?」

「我說得是真的!」嶽淵見自己猜對了,內心不免沾沾自喜,繼而道,「我還看出你討厭景王,想借與康太守的舊交情幫助吳王,以此來牽製景王,不要他成為太子。」

李檀煞有其事地點點頭,誇了嶽淵幾句,說:「你能有這樣的見解,已是可貴,但唯有一點,你猜錯了。」

嶽淵急忙問:「什麼猜錯了?」

「我與這位康太守沒有什麼舊交情,我都不記得還有他這號人。」

嶽淵疑道:「啊?怎麼...你不是叫他康伯父麽?他還說出你少年的事,難道他與你家不是世交?」

李檀倚在柔軟的靠背上,將嶽淵扯得更近些:「阿淵,你要記著,不要輕信別人的言辭。我與康崢海互不相識,他當年為吏部尚書,氣傲心高,又怎麼會將我這樣的小人物放在眼中?在我面前提當年之事,不過是想試探我對景王和吳王的態度罷了。」

就算沒有李檀,康崢海這樣的人物,怎麼會不知道此次是他回朝的大好時機?他必定早已做了一番籌劃,藉此幫助吳王。

而李檀來此,表面上是與康崢海套交情,實則是在向吳王表忠心。

嶽淵好奇地問:「那你說得那些話,是真是假?」

李檀閉上眼睛,呼吸漸漸平穩下來,溫著聲音回答:「三分真,七分假。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不外乎如此。」

嶽淵思索著,將李檀這些話在肚子裏回一圈醞釀一遍,大致明白個七八分。

李檀正閉目養神,嶽淵輕笑著悄悄湊過去,問:「那你在我面前,說得那些是人話,還是鬼話?」

李檀沒有睜開眼,嘴角慢慢有了些笑意,他將嶽淵往懷中一按,撫著他的後腦,鄭重其事卻又帶幾分不正經地說:「見你,當然說真心話...」

嶽淵竊笑,伏在李檀的膝上。李檀呼吸淺淺,彷彿已經睡過去。

良久良久,嶽淵低聲再問了一句:「最後一個問題。」

李檀沒有應答。

嶽淵輕問:「當初,真是那女子不肯接你的刀?還是...你原本就是要送給景王?」

李檀神智輕飄飄地不知飄浮在何處,隱約間聽見嶽淵在說話,含糊地「恩」著答了一句。

※※※

昌明二十三年,春闈放榜。

武舉李梁中狀元、文舉李檀得探花,六名鼎甲當中,將軍府李家佔了兩名,一時之間在京城傳為佳話。

春日宴上,皇上領要臣為鼎甲設宴,正逢京都慶祝花朝節,皇上興起,下旨起百丈高台,將一把角刀結綵為冠,言凡奪得寶刀者,賞金百兩。

此角刀乃是越國至寶,刃勝秋水,斬金截玉,於武才子而言,是不可多得的寶物;於文才子而言,是至高無上的榮光。

當時皇上令四位中郎將在旁守護,六位折桂的官人中無一人敢上前,生怕叫那些虎威生風的侍衛從高台上擊落。

李梁看著高台上懸起的角刀,瞅了瞅面若清風般的李檀。

平日裏他這個二弟的鬼點子最多,如今李梁就算爬上高台,可雙拳難敵四手,單憑強取自是不能了,故而想問問李檀可有智取的法子。

李梁問他,李檀才將視線從舞仕女身上移開,終了笑嘻嘻地答一句:「我對越國的東西不感興趣,沒想。」

李梁嘆罷一聲:「這角刀原是鴛鴦雙刀,是越國前些年送給皇上的賀禮,隨鈞喜歡不得了。可他母妃出身低微,當時他年紀又小,也不得聖心,自是不敢開口討要。皇上也隻將角刀賞給太子一把。」

隨鈞是謝容謝隨鈞。

李檀聽後,手指轉動著酒杯,往遠方雕台上看了一眼,問:「是麽?從未見太子佩戴過。」

「太子甚麼珍寶沒見過,喜新厭舊的,估計那角刀就放在太子府裡積灰了。」

李梁抬頭望向皇帝旁側身著殷紅正襟朝袍的人,朝著他舉起酒杯,對方也還酒。一飲而盡,美酒入喉,李梁嘆道:「可惜了。」

李檀笑道:「有什麼可惜的,不就是一把刀麽?大哥若喜歡,看我給你奪來!」

李梁亮了亮眼:「你有辦法?你可別小瞧了台上的四個,他們是禁衛軍的統領,分別掌東西南北四宮,皆是大內一等一的好手。」

「巧了。前些天到宮中看望長姐的時候,碰上這四位,還一起喝過酒劃過拳。」他遊刃有餘地飲下一杯酒,提氣縱身,躍上前去。

皇上見是李家的二公子,正是中了文探花的那位,小小一驚,笑眯眯地鼓起掌來。群臣拍掌應和。

皇后在一旁笑得嫣嫣然:「臣妾瞧李將軍家的這兩位公子,可真要出盡風頭了。平日裏見四皇子與他們親近,想來也是有道理的,這般人傑,誰不想結交呢?臣妾從前隻聞李大公子的名聲,倒是偶爾私下裏聽李婕妤稱讚過二公子,今兒一看,果然是個才貌雙全的人。」

皇上眯著眼笑,側眼看向謝容:「老四,你看這李家的兩位公子,哪位更出色些?」

侍女滿了酒,白皙冰涼的手指撫上酒杯。那雙手的主人抬起頭來,殷紅朝服襯得他臉色雪白如玉,面容輪廓好似鬼斧神工下出來的神像,深邃而英朗。

謝容坐在最不起眼的地方,寡言少語,如覆冰霜,叫人難得親近。面對皇上的詢問,他輕輕一笑,從容地對答:「一文一武,不分上下。」

皇上笑得更深,轉眼看向高台。

嶽淵隨著李檀走親訪友,認識了諸多人。他從別人的口中陸陸續續中聽得一些關於李檀的事。一個一個往昔的碎片,叫他撿起來,珍寶似的握在手中,慢慢拚湊出一個他不曾見過的李檀。

京都的故友知曉的皆是李檀少時的往事,能叫人留下印象的無非是他少年意氣時的幾段風流韻事,聽來十分有趣。

唯獨叫嶽淵有些不快的是,景王謝容的名字總是如影隨形似的揮之不去,但凡有人提起李檀,謝容的名字必不缺席。

可那日在品香樓,謝容掐著李檀的脖子,兩人勢如水火,任誰也看不出這兩人曾是昔日裏不分彼此的知己。

嶽淵想到,當初他在破廟遇見李檀,李檀隻當他是個小乞丐。面對這樣的陌生人,李檀都願意伸出援手,助他救人,可見李檀稟性端良雅正。如此李檀與謝容割袍斷義,約莫也是那謝容先做了背信棄義之事。

這般想來,嶽淵心中的不快就堆得更多。他心下意氣地怨自己當時怎麼沒下手再狠些,叫姓謝的更痛些才解恨!

李檀怎曉得他在想什麼?只在偶爾在嶽淵習劍時,見這孩子有些反常。

嶽淵之前同李檀學過一招半式,溫習之時卻打得毫無章法,對著木樁子就是亂砍亂刺,好似要泄氣似的。

李檀還以為他是因劍法無所成就才這樣心急如焚,憋了一腔的火氣。故而,李檀置辦了些禮物,帶他拜見了三個人。

嶽淵拿著佛鱗,同李檀拜過裘成哲、房利仁、秦發三人。

三人同住在一間大院,院子簡而不陋,後有一校場,置十八般兵器,乃是三人操練兵士之地。

李檀同嶽淵說:「這三位師父是我父親的門人,得我父親相授,習得我李家的刀法與劍法。裘成哲裘師父,刀法一流,甚於我父,在京都難逢敵手;房利仁房師父愛劍,劍法亦是個中頂尖兒,我可與他共同指點你。」

嶽淵按規矩,先跪下給兩位師父敬茶磕頭,受楊甘柳露,收下師禮,才算真正拜入師門。

等嶽淵起身,李檀拉著他走到秦發麵前,溫聲說:「李家槍不傳外姓人,這是李家家訓,我不敢違背。秦師父的槍法絕不遜色,李家槍精於變,秦家槍勝於威,日後你可同秦師父學習。」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