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驚夢》第615章 烽火連天(二十五)
六月二十日,李隆基一行至散關,分扈從將士為六軍。又使潁王李璬先行赴劍南,其他諸子分別帥領六軍。六月二十四,李隆基至河池郡,崔圓奉表迎車駕,具陳蜀地富足,甲兵強盛。

李隆基聽後大悅,即以崔圓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蜀郡長史如故。七月十二日,玄宗至普安,憲部侍郎房琯來謁。即日,以房琯為文部侍郎、同平章事。

七月十五日,李亨即皇帝位的消息還沒傳到李隆基的耳中,故此不知太子已於靈武即皇帝位,下製以太子李亨充天下兵馬元帥,領朔方、河東、河北、平盧節度使,平定叛軍,進長安。

當時四方聽說潼關失守,都不知聖人所在,及是製下後,天下才知皇帝之所在。七月十八日,玄宗至巴西,太守崔渙迎謁,即日拜崔渙為門下侍郎、同平章事,以韋見素為右相,楊國忠左相,李財為羽林軍大將軍。七月二十八日,李隆基至成都,所跟從官吏及六軍士卒只有不足五千人。

李隆基以禦史中丞裴冕兼左庶子,隴西郡司馬劉秩試守右庶子。永王李璘充山南東道(今湖北一帶)、嶺南、黔中(今貴州)、江南西道(今湖南)節度使,以少府監竇紹為之傅,長沙太守李峴為都副大使等等一番任命,身家性命無憂之下,李隆基又煥發了新的鬥志。

而好景不長,當李亨和李瑁的相繼即位的消息傳來,李隆基徹底懵比了。要說李亨即位,那還說的過去,自己捏著鼻子也就認了,可你李瑁何德何能,也能即位?

這個逆子,定是為了報復老子當年的奪妻之恨了,定是如此了,定是如此了!

當時諸王皆不出閣,只有永王李璘赴鎮。於是李隆基下旨讓李麟帶兵前去平定李瑁的叛亂,哪成想,李麟還沒到江南東道,就轉回了江夏郡,也即位登基了。

這一下,天下人都徹底傻眼了,這一下也完全出乎了張博的意料,唯一興奮的人只有安祿山了,這位大胖子哈哈大笑的展開了對河東道的攻打。

而常山郡城,隨著安慶緒的到來,雙方展開了一場激戰,隨著雙方的援軍逐漸投入,圍繞這常山郡城為核心展開的大戰,直到這一年的結束,雙方在損傷都很嚴重的情況下,依舊沒有分出勝負!

在安祿山離開洛陽,張巡先回陳留,接著又提兵一萬北上進駐靈昌郡,擋住叛軍再次南下。

叛將令狐潮奉命率領三萬叛軍攻靈昌郡,令狐潮與張巡有舊交,雙方於城上城下相互問候,令狐潮藉機對張巡道:「大唐已經四分五裂,一下子冒出來四位皇帝,你到底是聽誰的?你還堅守著城池,可知是為誰守的?立下大功,又有何人封賞於你?」

張巡朗聲笑道:「令狐兄,虧你還常常以忠義自許,現在投靠安祿山已為叛將,忠義何在?」

令狐潮聽後慚愧而退。

就這樣兩軍相持在靈昌郡城四十餘天,令狐朝見果真無人理會張巡,又寫信招降張巡。然而張巡心中自有溝壑,豈能被叛將所擾?

張巡來得匆忙羽箭不足,於是用槁草縛假人千餘,穿以黑衣夜縋城下,令狐潮以為張巡派兵偷下城來夜襲,而夜黑看不清,於是令弓箭手射之,許久才知是草人,於是張巡白得羽箭數萬支。

張巡又在後半夜故技重施,叛軍笑而不為備,張巡趁機以死之士一千夜襲令狐潮軍營,叛軍大亂,焚壘而逃,被齊雲領著三千騎追殺十餘裡而還。

令狐潮失敗,所幸傷亡不是太大,安祿山怒斥一通,再增兵至四萬,令其戴罪立功,於是令狐楚又重新與張巡對持於靈昌郡城。

張巡讓都尉齊雲於城上與令狐潮對話,叛軍以弩機射之,齊雲面中六矢而不動,令狐潮以為是木人,使人問之,方知為真人從而大驚失色,遠遠對張巡不忿的質問道;「見齊雲將軍如此,才知你的軍令嚴厲,然而這樣殘酷,實在不符合天道!」

張巡迴笑道:「爾叛君附賊,不識君臣人倫,原來還知天道,真是可笑之極!」張巡不講令狐潮的三倍於己的叛軍看在眼裏,領軍出戰,一舉擊潰了叛軍,擒獲叛將有名有姓的就達十餘人,其餘人不計其數。

令狐潮率領叛軍連夜逃遁,收兵入東平郡,不敢再跟張巡交戰。

於是張巡一戰成名,數日間,南下離叛軍來歸者萬餘戶,達到近十萬人。張巡擇家世清白的青壯數千人編入軍中,其餘百姓派兵護送前往洛陽安置。

————

李亨這個皇帝可謂是最窮困潦倒的,好在小五的義兄李泌的到來,逐漸的開始改變這種局面。李泌在太子李亨還是忠王的時候,就經常一起出遊,為布衣之交,而且李亨常稱李泌為先生。

李泌幼年以才敏著稱,因楊國忠惡之,奏徙蘄春,後歸隱於潁陽。馬嵬驛之變後,李亨北行急需如李泌這等謀士,第一時間就遣使去請李泌。李泌的到來對於李亨來說,絕對事驚天之喜。李亨即位後,與李泌更是出則聯轡,寢則對榻,事無大小皆與之商議,言無不從。

李亨欲以李泌為右相,李泌固辭不受,誠懇說:「陛下待我以賓友,則貴於宰相。」

李泌也不負李亨的期望,接連幾招就讓李亨的局勢大為好轉。先出主意召郭子儀和李光弼率軍前來靈武。

郭子儀經過思慮,以及對四帝進行了分析,認為還是李亨最為靠譜,也最為名正言順,而且位置最靠前線,也最能鼓舞天下人的士氣和鬥志,給天下人希望。

郭子儀率軍五萬從河北趕至靈武,加上之前的李光弼前來救駕接著駐而不前轉而來靈武的隊伍,李亨軍威始盛。

李亨以郭於儀為兵部尚書,靈武長史。以李光弼為戶部尚書、北都留守,二人並同平章事。

第二件事,遣使者至蜀。

李隆基得知了三個兒子接連稱帝,思慮再三,又在韋見素等人的力勸下,自己已經不能再糊塗了,為了大唐江山的確得確立正統了,於是道:「我兒應天順人,我已不再憂愁。」

八月十六日下製:「從今以後,改製敕為誥,表疏稱太上皇。軍國大事先讓皇帝處分,然後奏知我。等平定叛軍,我就不再參預政事。」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