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之驚夢》第539章 紛亂雜陳(中)
天寶三年十二月五日,貶裴寬為睢陽(今河南商丘)太守,李林甫終於除去了政敵。

自武惠妃死後,聖人悼念不已,后宮佳麗數千,無稱意者。有人言壽王妃楊氏之美,傾城傾國,絕世無雙。玄宗見而鍾情,令其自乞為女官,號太真。又為壽王娶左衛郎將韋昭訓女。

天寶三年十二月,李隆基嫌每天與楊玉環歡愉不便,終於一咬牙潛納太真於宮中。楊玉環肌態豐艷,性聰慧,曉音律,事已至此就破罐子破摔,終日奉承聖人,不久,恩寵如武惠妃。

宮中稱楊玉環為「娘子」,禮儀一如皇后。

李隆基自開元二十四年從東都還京後,李林甫知聖人已經厭倦巡幸,就與牛仙客謀劃增近道粟賦,並和糴以實關中,所以積蓄豐盈。

李隆基以為天下太平,於天寶三年十二月曾謂高力士道:「我不出長安已近十年,現在天下無事,我想無為而治,把政事委於李林甫,不知如何?」

高力士本就對李林甫的權勢太大而感到不安,這下再聽到聖人居然要將政事全部交給李林甫來處置,這豈不是就等於讓李林甫專政了麽,連忙趴伏在地勸道:「天子巡狩是古代傳下來的制度。再說天下大權,不可假於他人;威勢既成,天下人誰還敢言其不是!」

高力士的良言,卻讓李隆基聽了十分不高興。高力士見勢不妙立刻頓首自陳道:「臣是狂妄而言,罪該死。」

李隆基為力士置酒釋疑,可是自此以後,高力士不敢對聖人深言天下大事,凡事只是點到為止。

高力士此舉帶來的結果就是從此以後,李隆基聽到的都是重臣們想讓他聽到的話。

天寶四年二月二十一日,以朔方節度使王忠嗣兼河東節度使。王忠嗣少年時以勇敢自負,及為邊鎮節度使,專以持重安邊為務,常常謂之左右道:「太平時期的將帥,應該撫循訓練士卒,不可疲全國之力,輕挑戰事,以邀功名。」

與王忠嗣的行為大相徑庭的則是安祿山了。

安祿山欲以邊功爭寵於聖人,無奈所接壤的契丹和奚人最近老實的很,為了向上爬得到更大的權力,這些對於安祿山來說都不是事。

於是安祿山就暗中派人挑起奚人和契丹人的紛爭,再以平叛的名義不斷入侵奚、契丹的領地部落,以這兩部的無數無辜者的首級來染紅了自己的帽子。

天寶四年三月十四日,李隆基以外孫獨狐氏為靜樂公主,嫁契丹王李懷節;甥楊氏為宜芳公主,嫁奚王李延寵。可是才沒幾個月,契丹王李懷節和奚王李延寵因安祿山沒完沒了的侵掠,再也無法忍受,奚、契丹遂各殺公主以叛。

安祿山目的達到,就以為兩位公主報仇為由發兵討伐,奚人和契丹不敵,又為安祿山送上了一份赫赫戰功。

天寶四年,大唐和吐蕃的戰事又起,皇甫惟明見安祿山和王忠嗣、還有夫蒙靈察等節度使都屢屢立功受到聖人的讚譽,忍不住戰功的誘惑發起了對石堡城的戰鬥。

皇甫惟明以河源軍為前峰,親率大軍挑起了戰火。皇甫惟明一進至石堡城後,立即展開攻城。

可石堡城今非昔比,吐蕃人的新戰略使得石堡城更加的難打了,吐蕃守城將士憑險據守,給予了唐軍大量的殺傷。

吐蕃按照對策,即派大論莽布支率軍兼程往援,並取得吐谷渾小王的配合,與守城將士裏應外合,攻打唐軍。

皇甫惟明由於急功近利,只顧攻城,忽略打援,結果使唐軍遭到重創,副將褚詡戰死,皇甫惟明隻好退兵。

這一戰,河源軍也是損失慘重。

天寶四年,李適之領兵部尚書,附馬張垍為侍郎。李林甫因與這二人交惡,使人發兵部銓曹奸利之事,收官吏六十餘人付京兆與禦史台審問。但數日不得其情。

京兆尹蕭炅使法曹吉溫審問,吉溫入院後,先置兵部官吏於外,隻於後廳取二重囚審訊,或杖或壓,用刑殘酷,囚犯痛哭號呼,所不忍聞。不久二囚即招供。兵部其他官吏素聞吉溫慘酷,引入院後,不待上刑,皆自誣服,不敢違其意,頃刻而冤獄成。

六月二十五日,李隆基下敕誚責前後知銓侍郎及判南曹郎官而宥之。李林甫欲除不附己者,求治獄吏,蕭炅薦吉溫於李相公。此時又有杭州人羅希奭,為吏酷烈,李林甫又引為心腹,自禦史台主簿再遷殿中侍禦史。

二人皆隨李林甫之所願,鍛煉成獄,無有能逃脫者,時人謂之「羅鉗吉綱」。

天寶四年八月十七日,李隆基實在是愛死了楊玉環,就冊封楊玉環為貴妃。追贈其父楊玄琰為兵部尚書,以其叔父玄珪為光祿卿,從兄楊銛為殿中少監,楊錡為駙馬都尉,及貴妃三姊,皆賜第宅於京師,寵貴無比。

李隆基自廢掉王皇后就再未立後,因此楊貴妃就相當於皇后。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楊家一時間成為了天下人爭相巴結的新貴!

楊家得勢,張博的便宜老丈人,又是貴妃堂兄楊釗又豈能放過這個機會,就算楊釗放過,旁人也不可能放過。

劍南節度使章仇兼瓊與宰相李林甫不睦,便讓鮮於仲通前往長安,欲結交楊家,以為援助。鮮於仲通連忙推薦了楊釗。章仇兼瓊見楊釗身材高大,再聽聞楊釗居然是貴妃的堂兄,心下大喜便徵辟其為推官,讓他到長安進貢,並饋贈價值百萬的蜀地財貨。

到長安後,楊釗把土特產一一分給楊氏諸姐妹並說這是章仇兼瓊所贈。於是,楊氏姐妹就經常在聖人面前替楊釗和章仇兼瓊美言,並將楊釗引見給李隆基,李隆基愛屋及烏,從此,楊釗便可以隨供奉官隨便出入禁中。

楊釗在長安立腳之後,便憑藉貴妃和楊氏諸姐妹得寵的條件,小心翼翼地侍奉玄宗,投其所好;在朝廷,則千方百計巴結權臣。

不久,楊釗便擔任了監察禦史,很快又遷升為度支員外郎,兼侍禦史。在不到一年的時間裏,他便身兼十五餘職,成為朝廷的重臣。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