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一百八十五章 拜訪群臣
伏家小郎君眉清目秀的模樣長得好,又如此懂事乖巧。讓後世見慣了與家長打滾撒潑的熊孩子的李利好感頓生。李利笑著對伏完道:「令郎小小年紀,便知孝順之道,將來必成大器。」

怎麼拉近關係讓人心生好感,誇他娃就行了。這個道理貫穿古今中外,顛撲不破。果然伏完也是一樣,李利一誇他兒子,伏完就笑得兩眼眯起,眼角核桃紋都舒展開了:「興義侯謬讚了。我也沒別的要求,隻願他一輩子平安富貴,我便是死也瞑目了。」

李利哈哈一笑:「不其侯春秋鼎盛,位極人臣,將來小公子自然是貴不可言。」這一說,卻是說中了伏完的心事。

伏家世代為漢臣,伏完自己是漢桓帝女婿、當今天子的國丈,將來他的兒子長大,就是當朝國舅。漢朝對外戚向來厚待。有能力的像衛青、霍去病、竇憲等人,都是超級大牛人,閃耀了整個時代。沒能力的老老實實的隨便混一下,也能夠位列三公,執掌朝政。殺豬出身的何進不也當了大將軍麽。最差最差的也能混個富貴閑人,一世無憂。

按說伏完是完全不用擔心他子女的將來的,可是他這個國丈心裏苦啊。他的女婿是漢朝三百多年以來,最憋屈的一任皇帝。天子加朝廷一起,能掌控的地盤竟然只有關、涼和並州二郡。其他地方,事實上都已經失去了控制。豪傑並起,連州接郡,進行了事實上的自治,只差沒把最後一塊遮羞布給扯下來了。現在關中也好,關東也罷。好多人都在等著漢朝的自然死亡,然後看誰會獲鹿。

包括李傕等人在內的相當一部分朝臣,都認為漢朝沒得救了,氣數已盡。所以這才在對諸侯的戰略上採取了消極的態度。你不來打我,我也不去打你。讓你們去折騰,到時誰統一了關東看情況再說。

同樣,也有大批的仁人志士,看到了漢朝的危機,於是在不停的奔走、努力,盡著自己最大的能力,想要挽回漢朝的傾頹之勢。再現大漢朝當日的榮光。

在漢朝搖搖欲墜的時候,有人在積攢實力蠢蠢欲動,有人在提前佈局好迎接未來,有人在毫無主見隨波逐流,有人在盡職盡責要精忠報國。

伏完就比較悲催了。他不甘心隨波逐流,但偏偏似乎又什麼都做不了。朝廷弱勢到了連自己的軍隊都沒有了,連朝政和安全都被軍閥給控制了,他能做什麼?前大將軍何進好歹還能號令天下豪傑為他所用,他伏完現在站出來嚎一嗓子,哪個聽他的?不一刀把他砍作兩段那已經是非常仁慈了。

而他這種身份,將來天下若有了新主,他和他的家族,自然就會是被剷除的第一個對象。哪怕他選擇投降都不行。劉氏天子或許能得活命,因為新帝需要一個吉祥物來展示他的仁慈。但外戚、後族不剷除,留著當禍患麽?到時心向漢朝的人為了蠱惑百姓,自然會把前朝外戚給推到枱面上來,他們管你伏完同意不同意?

伏完是個聰明人,早就把未來有可能發生的事情想得明明白白了。在他看來,要想保全家族,一是低調行事、低調做人,盡量不要得罪一切當權派,尤其是武夫軍閥們。二是不要參與任何政治事件。歷史上伏完也是這麼做的。要不是伏皇后搞個密詔事件想要謀曹操,誰會想得起來還有伏完這麼一號人物。估計曹操都把伏完和伏家當成小透明了。

但是,做到這二點還遠遠不夠。因為做到這二點,只能保伏家一時,卻保不了伏家一世。將來改朝換代的時候,伏家仍然避免不了傾覆的命運。那該怎麼辦呢?很簡單,提前選個大腿抱住。將來伏氏的傳承,或許就是這大腿一句話的事情。

這會的人們,對於宗族、香火的傳承,極度重視,重視到讓人覺得偏執的地步。後世現代社會了,大家覺得生男生女一個樣。這裏可不同,一家沒了男丁傳承,就等於是絕了戶。所以這會家裏真沒男孩的人家,什麼借種啊,抱養啊,招上門女婿啊,都特別盛行。普通人家都如此,就更不用說大戶人家了。像伏家這樣的,更是看重後嗣的傳承。要是伏家在伏完手裏完了,伏完死了都覺得不得安生,沒臉去見九泉下的列祖列宗。

李利說伏完春秋鼎盛,不用為將來擔憂。伏完聽了心中卻滿是苦澀。這會兒,放眼天下,除了李利知道袁氏兄弟註定成不了事之外,幾乎絕大多數的士大夫都斷定,這未來的江山,估計是要姓袁了。伏完就想,袁紹現在就連天子和朝廷不放在眼裏了,甚至還提出來另立新帝。將來袁紹統一關東了,只怕就會立馬反攻關中,到時還會放過天子和他伏家?滿朝大臣都可以搖身一變,變成新朝的大臣。因為袁紹需要他們來穩定人心和治理天下。可自己區區一介外戚,文不成武不就,袁紹需要自己幹什麼?

本來平時就在為這事發愁,現在李利把話頭一引,伏完頓時就是滿懷愁緒了。伏完是最傳統的士大夫,讓他主動投靠袁氏等關東諸侯,這事突破了他的道德底線他乾不來。讓他投靠李傕等涼州軍閥,偏偏李傕這幫人又是皇室和朝廷的最大仇人。天下之事,始亂於董卓,繼亂於李傕。涼州系給天下帶來的傷害、給天子和朝廷帶來的恥辱,讓伏完覺得這幫人甚至比關東諸侯還要可恨。投靠朝中其他大佬,呵呵,沒有軍隊的大佬都是假大佬。

伏完思來想去,心裏嗟嘆不已之時,目光落在眼前,正悠然自得,一邊烤肉一邊分給諸人分享的李利身上。頓時就是心中一動,眼前一亮。

別人不行,李利可以呀。李利雖然是涼州出身。但他身上沒有什麼汙點啊。比如董卓行廢立、弒帝後的時候,不會有人把這筆帳算到李傕、郭汜等人身上一樣。同樣的,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一樣不會有人把這筆帳算到李利、賈詡等人的身上。軍隊奉命行事慣了,何罪之有?這也是為什麼招降納叛的時候,大多數時候隻追究幾個主將,余者概不追究的原因。

而且看李利行事,招數、方法,完全與李傕等武夫不同,他在河東治理一方的手段,哪裏像個粗鄙不文的武夫了?而且李利有著強烈的進取心,奪了袁紹的上黨、太原,正準備圖謀整個並州。這樣的人,不是最好的大腿(盟友)麽?。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