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二百九十六章 覬覦河內
張楊想了想,覺得還是聯絡曹操靠譜點。袁紹現在一心想著對付公孫瓚,分身無術。長安城中的天子,早就是個泥塑的菩薩了。能自保就十分不錯了,還能控制住李利不成?

曹操這會正在坐虎觀山鬥,看著袁術、呂布和劉備三家在徐州折騰。想著等他們互相殘殺得差不多了,自己這邊就要出手,迅速奪取徐州,為自己增加點地盤。忽然就接到河內張楊的求援信。

曹操打開一看,於是便召了荀彧等人前來相議。大家眾說紛紜,有的說應該幫張楊,有的說不應該幫。曹操就拿眼看向荀彧,荀彧便道:「李利往征韓遂,而張楊有異動。今李利奉大義而討河內,誰人能阻?且明公欲圖徐州,何必多事。往救張楊,徒耗錢糧兵馬不論,又惡了關、涼。實為不智,還請明公三思。」

曹操又拿眼去看郭嘉。今年,曹操最早的策士戲志才患病去世,曹操感慨傷心之餘,讓荀彧向他推薦人才,並道:「卿侄公達素有賢名,可招來否?」

荀攸早就跟了李利,現在在並州幹得興緻勃勃的,荀彧早就和荀攸通過信,討論過天下形勢,並向荀攸推介過曹操。只是荀攸覺得,平定這亂世之人,不一定就只有曹操才行了。最起碼自己現在跟著的這位,也非常不錯。雖然年輕,但做事穩重,勤政愛民,未來的發展前途就未必比曹操、袁紹差了。而且天下形勢,隨時都在變化,誰也不能斷定未來就會發生什麼事,既然如此,大家就不如分開出仕,將來無論哪一家成功,荀家也不會有太大的風險。荀彧對荀攸這個年紀大他許多的侄兒所說的話,表示贊同。天下哪裏有那麼多大公無私的人。不要因私廢公,就已經非常不錯了。既然家族中已經有人出仕了袁氏,那再有個人出仕關涼,也沒有什麼關係。

於是荀彧就對曹操說荀攸是勸不來了,不過另有一位不亞於荀攸的大才,曹操就問是誰,荀彧隨即便向曹操舉薦了郭嘉。

郭嘉幾年前就北行去見了袁紹,相談之下,卻是話不投機,又見袁紹麾下,謀臣濟濟,恐怕沒自己這個後學末進之輩的好位置,於是便離開北方,仍回老家隱居。這回被荀彧舉薦,見了曹操之後,兩人相談甚歡。曹操嘆道:「使吾成大業者,必此人也。」

郭嘉回營,也歡喜得不行:「真吾主也。」於是,便一直跟在曹操身邊,為曹操籌畫。

郭嘉見曹操拿眼來望,便出列稟道:「主公,文若之言,甚是有理。主公若有西進之意,當救張楊;若圖徐州,便當拒之。」

以兗州的身板體量,實在是還沒有到可以招惹兩個大敵的地步。又想著要徐州,又想著要河內的盟友,這是不太現實的。

曹操也知道這個道理,只是他一方面是念著張楊、董昭的交情;一方面又想著借張楊之手,把手伸進司隸,以待將來。只是現在自己的左膀右臂都不建議惹惱李利,那就只能暫時按下這份心思了。

曹操於是便嘆道:「不意涼州有此虎兒,可惜稚叔了。」於是便讓人去告訴河內來使,婉拒張楊,並告訴他,若是張楊、董昭在河內守不住了,可以來兗州,他曹操必定招榻相待。

張楊和董昭滿心期待,誰曾想卻等來了這麼一個結果。頓時心都涼透了。連曹操都不想招惹李利,這下該如何是好?

正自發愁,忽然又有信使來,卻是北方袁紹派人來了。袁紹得到情報,說李利要打張楊。袁紹頓時就來了精神。敵人的敵人,那就是自己的朋友。哪怕張楊曾經收留過呂布和董昭,那也顧不得這許多了。只要能遏製李利的發展,消耗李利的實力。讓他老老實實的待在並州,不踏出並州一步,袁紹就算成功了。

等袁紹把公孫瓚給收拾了,轉回頭就可以再圍剿並州了。

到時,以冀、青、幽三路鐵騎,再加上盟友曹操、張楊,還拿不下一個李利?

所以袁紹這一次,摒棄前嫌,派了使者來,告訴張楊,讓他不要怕,一定要堅守河內,到時他缺什麼,冀州就給他補充什麼。

錢糧兵馬,冀州有的是。只要你張楊能頂住壓力,守住關隘。冀州就會一直是你堅強的後盾。至於朝廷那邊會有什麼反應,呵呵,袁紹他幾年前就想自立天子以拋棄長安朝廷了,他還會在乎長安朝廷的反應?

張楊和董昭聽完袁紹使者的來意之後,不禁面面相覷,還有這樣的好事?這簡直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既然袁紹都不計較過去的事,率先表示了自己的善意了。那自己這邊還死扛著又有什麼意義呢。

於是張楊便忙給袁紹回信,表示之前有很多地方做得不對,還望盟主不要計較。如今有了盟主支持,自己一定會堅守河內,不使李賊陰謀得逞。

李利帶兵抵達箕關,就有情報傳來,說冀州那裏,有源源不斷的錢糧物資,運送過了黃河,送到張楊那裏去了。

李利不禁就冷笑一聲,袁紹這廝,看來是把自己給徹底恨上了啊。想了想,李利就對賈詡道:「文和,有了袁紹支援,河內急切之間恐不得下,宜當想其他方法了。」

賈詡的騷操作隨手就來,於是馬上就兩封奏書到了長安,一封是誇獎張楊這些年鎮守河內勞苦功高,為了抵禦關東兵馬的攻擊、為了京師的安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朝廷不能虧待有功之臣,宜當封賞。於是便表張楊為尚書僕射。

自漢置尚書台後,尚書令秉政,尚書僕射為尚書令之副。秩雖低,權卻重。再進一步,就直接是三公九卿了。這麼個官兒若是放在太平時節,換一地太守,自然算不得吃虧。只是在這亂世,張楊手底下有兵馬有地盤,你讓他舍了河內去朝廷,還不是執政之位,你讓他如何肯乾?

第二封則是針對董昭的,說董昭為人如何如何,是朝廷急缺的賢才,宜當招進朝廷,為朝廷拾遺補缺。便表奏董昭為議郎。

兩封信到了朝廷,朝廷諸公又不是傻子,明知道這是李利的手段,卻不得不捏著鼻子通過了。一是有李傕在,二是這向朝廷舉薦人才,他們實在也沒有太多的理由反對啊。難道要他們說張楊和董昭不行,不能進長安擔任職務?這豈不是兩邊都得罪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