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一百五十章 關東來信
荀攸為什麼不看好袁紹,得從袁紹慫恿大將軍何進召外兵入京除閹宦說起。當時何進廣徵海內名士,引為腹心。像逢紀、荀攸、何顒等全在其中。荀攸到後,被拜為黃門侍郎,可以說,何進是他荀攸的舉主。

何進這個人性格有些優柔寡斷,又想要誅宦官,又想聽弟弟和妹妹的饒宦官一條生路,反正就是在左右搖擺。因為何太后的原因,何進遲疑,袁紹為了逼何進和嚇太后,就獻策何進,讓其多召四方猛將豪傑一起引兵到京城來。何進竟然信了,當時陳琳等人,都紛紛反對。說是大兵聚會,強者為強,所謂倒持乾戈,授人以柄,功必不成,隻為亂階。真正是金玉良言,可惜何進不聽。

後來何進又任用袁紹為司隸校尉、假節,專命擊斷。結果袁紹就發令急促董卓兵進平津觀。然後又詐宣何進之命,傳書天下州郡命逮捕宦官親屬。

何進這邊還沒動,袁紹就把聲勢給造起來了,結果就是宦官反戈一擊,與何進來了個同歸於盡。等董卓到了洛陽城,何進死了,宦官也死了。而這會袁紹和袁術兩兄弟見了涼州兵馬的雄壯,也慫了。一個出奔南陽,一個出奔冀州。於是董卓廢帝殺後,一通亂搞。搞得好好的一個漢家江山,到現在四分五裂。

當年何進麾下的名士,像逢紀、陳琳、許攸等人,因著袁紹的名望,就跟隨了袁紹一起到冀州去了。而荀攸和何顒等人,卻就此與袁紹分道揚鑣,跟著朝廷一路西遷到了長安。

到長安後,荀攸又跟著叔祖荀爽一起,與王允、士孫瑞、何顒等一起圖謀董卓。事情剛開始,荀爽病死,後來事泄,何顒與荀攸一起下獄,何顒憂憤自殺,荀攸關在牢中沒多久,董卓還沒來得及下手,就被王允和呂布聯合起來乾死了。後來荀攸出獄之後,本欲離開這是非之地,但因李利之請,就留在長安了。

在荀攸看來,袁紹做事顧頭不顧尾,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事到臨頭需要有人出頭擔當大任的時候又會退縮,這樣的人,難成大事。與他荀攸犯沖。荀攸是一萬個不想去袁紹那裏的。

這會猶豫,卻是在想應該如何回復叔父荀諶了。長安離並州並不遠,很快,馮翊羌叛亂,荀攸背鍋罷職的消息就傳到了李利那裏。李利遠在太原,但對於關中的事,卻是關心得很。那裏的風吹草動,都有專人打探了向他那裏傳遞。因為關中乃是中樞所在,任何一點小事,可能都會影響到李利的判斷,他不得不慎重。

得知荀攸被免職後,李利哈哈大笑起來。於是站起身來,筆走龍蛇,給荀攸寫了一封信。信到長安,荀攸收到後打開一看,卻是忍不住笑了起來。

原來李利在信中說,要荀攸前往並州,他將會向朝廷請旨,表荀攸為並州別駕。李利倒是很有意思,並州才拿下一個上黨,太原還在打仗,他就想著要當並州之主了。不過,這份銳意進取之心,這意氣風發的性子,倒是十分對荀攸的脾氣。

這關東亂糟糟的,幾處地方荀攸都不想去,益州倒是個好地方,可是道路被劉焉給斷了進不去。既然關中這裏沒自己的位置了,索性去並州散散心也不錯。剛好老朋友鍾繇也在那裏,閑著也是閑著,那就去趟並州吧。

說乾就乾,荀攸匆匆給荀諶寫了封信,他在信裡隨便找了個理由。荀攸說叔父你招我,文若叔父也招我,我不知道要聽誰的,該如何選擇,索性就兩邊都不去了。

聽說荀攸要去並州,就有小夥伴找上門來了。來的這個喚作張昶,這也是個大有來頭的。他爹是涼州三明之一的名將張奐;他哥哥是草聖張芝,張昶自己也極擅長草書,後世有亞聖之譽。張昶在朝為黃門侍郎,他嫌這官兒當的沒意思,就辭官不做,只在家中精研書法。當初李利鑄錢時,也有人推薦過張昶。只是李利沒聽過張昶之名,又聽說他工於草書,於是綜合選擇之下,就選了對李利更有幫助的鐘繇。

張家世代門第,生活富足,在長安城中,張昶與各路英豪名士交遊甚密。尤其是與鍾繇,兩個人都喜歡書法,經常在一起討論切磋。此時鐘繇去了上黨,張昶在京中甚覺無趣,聞得荀攸要去並州,便尋上門來,要一起結伴同往。

張昶一來,卻又引了二人來,涼州牧韋端之子,韋康和韋誕。這兄弟二人,都好書法。平日裏和張昶等人走得最近。他們就是京兆土著,其父韋端遠任涼州,他兄弟二人在家中閑來無事,聽說張昶要同荀攸去並州,就一起尋來了。這會韋康不到二十歲,韋誕才十五歲。兄弟兩個長得都非常出色,是漢朝典型的高富帥。

孔融歷史上見過這兩個娃,然後給韋端寫信說:「前日韋康來,淵才亮茂,雅度弘毅,偉世之器也。昨日韋誕又來,懿性貞實,文敏篤誠,保家之主也。不意雙珠,近出老蚌,甚珍貴之。」

四人之中,荀攸年紀最大,他看到這三個傢夥,心中是哭笑不得。幸好從長安到上黨,這一條線路很安全。到了河東,跟著河東的運糧車隊走就行了。不然荀攸還真不敢帶人亂跑。韋端老來得子,把韋康、韋誕兄弟倆寶貝得不行。要是出了個什麼好歹,荀攸還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於是四人就結伴同遊,等到河東楊縣時,一場大雪就毫無徵兆的落了下來。大雪過後,天地一片潔白,山道雖然難行,但為了不耽誤糧草的輸送,運糧車隊也隻好一路艱難跋涉。一場大雪,荀攸、韋康看到了戰亂不止,民生多艱。張昶、韋誕看到了天地山川不同的氣勢,正在想著書法而發癡。

這一路之上,四人分成兩對,各自交談,倒也頗為有趣。韋康年方十五時,就已經出仕郡中為主簿了,或許是經歷過底層的磨礪,他對於政事,也頗有見地。荀攸有時候聽了韋康之言,也覺得獲益良多。至於韋康,那就更是收穫巨大了。不是誰都有資格能得到荀攸的指點的,要不是這一路閑著沒事幹,荀攸也不會跟韋康講那麼多。

等得到了上黨時,已經是興平元年的十二月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