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三百二十一章 高幹身死
袁術就想,雖然暫時自己可能弄不過袁紹,但自己是正出嫡子啊。雖然袁紹被過繼給了伯父以嗣香火,可在世人眼中,袁紹仍然是那個庶子啊。

只要自己搶先再一次佔了名份,將來爭奪天下的時候,還怕天下士人不歸心於己?想到這裏,袁術想要登基稱帝的心思就更加迫切起來。

於是就召集群臣,商討起來。袁術道:「吾聞李、曹兩家相爭,天子蒙塵,不知所蹤。誠可嘆也。然天下不可一日無主。劉氏得享天下數百年,至今日氣運衰竭,宗室羸弱。不足立也。有讖言曰代漢者當塗高,吾名字與之相應,且吾袁氏出自於陳,乃上古聖王舜帝之後,舜乃土德,色黃;漢為火德,色赤;以黃代赤,正應五德輪轉。吾欲取漢而代之,施德政於天下,挽黎民於水火。諸卿以為可乎?」

眾人一聽,心中就不禁驚呆了。這事他們完全沒想過啊。主公這膽子也太大了吧,竟然想一步登天想要稱帝?你不吭聲當個割地稱霸的諸侯,天下人都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可你現在要是敢朝那個位置踏出一步,這天下的反應,主公你可曾想到了?

劉漢氣運雖衰,但漢家有德於天下數百年,人心仍然思漢,氣運還沒有衰到谷底啊。天下的志士仁人仍然有那麼多,你突然說要取漢而代之,這不是拉仇恨麽?天下所有諸侯,不得把你都給恨上了啊。主公,這出頭鳥當不得啊!

只是大家都知道袁術的脾氣算不得好。而且這麼重大的事情,要是自己跳出來反對,掃了袁術的興,那豈不是要被袁術給恨上了?於是便紛紛埋頭做起了鴕鳥來。不贊成也不反對,隻沉默不言。

袁術拿眼睛在下面掃來掃去,心想要是你們都不吭聲,我就當你們都同意了啊。就在這時,主簿閻象就站了出來,犯顏直諫道:「昔周自後稷至於文王,積德累功,三分天下有其二,猶服事殷。明公雖奕世克昌,未若有周之盛;漢室雖微,未若殷紂之暴也!」

當年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仍然臣服殷商。現在你袁家勢頭是不錯,很昌盛,可比得過周朝嗎?漢朝現在雖然衰敗,但有紂王那麼殘暴無行嗎?

袁術聽了,就很不高興了。只是他也找不出反駁的理由。閻象說的沒錯啊。只是這個比喻,能這樣比的嗎?袁術臉就陰沉了下來,拂袖而去。

事後,諸臣便尋了閻象,嘆道:「何必如此,徒惹主公不快。」

閻象眼睛一翻:「身為臣下,不直諫主公,豈是為臣之道?若爾等,皆庸人也。主公若犯下大錯,便是爾輩縱容所至!」

諸人聽了,頓時半點同情心都沒有了。心想這閻象,真是茅坑裏的石頭,又臭又硬,何必理他?

袁術被閻象所阻,越想越氣。又想,還是人心不齊啊。既然這樣,我就多招延名士,為自己更助聲威,以服天下之人。恰逢名士張范避難揚州,袁術心中一轉,就喚了人來,使其多備禮物,往見張范而辟之。

張范,漢初三傑留侯張良之後,司徒張歆之孫,太尉張延之子。這種身世,論起來完全不比袁氏差。只是張范性子恬淡,不愛名利,隻好讀書為樂。所以也一直沒有出仕。當初太傅袁隗,也就是袁紹袁術的親叔叔,滿門被董卓給殺了的那位。曾經想要把自己的女兒嫁給張范,張范都推辭掉了。生怕別人以為他是要攀附袁氏。

後來天下諸侯反董,張范之弟張承想要起兵響應關東軍,卻被三弟張昭所阻,覺得現在倉促起兵,打不過董卓,且董卓殘暴無行,不能秉持正義,絕對不能持久。不如棄官而去,選擇一方隱居,以待將來。於是三兄弟一起逃離了長安,遠遠避到了當時還是一片樂土的揚州來了。

這次袁術派人來請張范,張范自然也聽到了一些風聲,他覺得袁術這是自己挖坑埋自己,這麼大個坑,自己是傻了才往裏面跳,於是便稱病不往。又礙於兩家的交情,於是就派了二弟張承去見袁術,向他表示感謝。

袁術沒見到張范,也不以為意,心想只要你張家來人了就好。於是就設宴款待張承,席間就問張承道:「過去周王室衰頹,於是便有齊桓公、晉文公的霸業;強秦政治失敗,遂有大漢接替,借其勢而興起。現在我土地廣闊、士民眾多,想要求取齊桓公那樣的福分,追隨漢高祖的足跡,足下覺得怎麼樣?」

張承是什麼人?當年看到董卓胡來,都想直接起兵反對董卓的人。這麼樣的一個人,眼裏那是最看不得亂臣賊子,聽聞袁術這麼一說,就知道袁術心裏已經不再是忠於漢朝了,於是便冷笑一聲,半點面子也不給的說道:「張承說:「要行此事,在德不在強。用恩德來順應天下百姓之所望,即使獨自一人而欲成王霸之業,也不困難。如果是想謀朝篡位,違背天時而動,便會為天下眾人所拋棄,誰也不能使他興盛起來!」

袁術聽了,更是不悅,暗道留侯好大的名聲,到了這一代,卻是完全不知道順勢而為了。何嘗有一點當年留侯追隨漢高祖的風采魅力?若張氏隨我開創大業,未來史上,豈不是又是一段佳話?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這邊袁術剛被張承言語諷刺,張承前腳剛走,後腳孫策的信又送了過來。袁術打開一看,心情頓時大壞。

只見孫策在信中說:「商湯討伐夏桀時有言:『有夏多罪』,周武王討伐殷紂王時言:『殷有重罰』,商湯與周武,雖然有聖德,但若當時夏桀、殷紂沒有失道的過失,也無理由逼迫他們而奪取天下。如今天子並未對天下百姓犯有過失,只是因為年齡幼小,被強臣所脅迫,與商湯和周武之時不同。即使像董卓般貪淫凶暴,欺上凌下,野心極大之輩,也未敢廢黜天子,自立為帝。而天下無一不痛董卓者,況仿效他而欲更過者乎?又聞天子明智聰敏,有早成之德,天下雖未受天子恩澤,然都歸心於他。君家中五世相承,為漢宰輔。榮寵之盛,天下無人能及,君宜當忠心天子,嚴守臣節,以報王室。這便是周公、召公之美業,天下人之所望也。今人多被圖緯之書所惑,望文生義,牽強附會,只求討主人的歡心,並不考慮成敗。稱帝的事,從古至今都十分慎重,豈能不深思熟慮便欲強行為之者?忠言逆耳,駁議致憎,苟有益於尊明,策無所敢辭。還望三思!」。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