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五十八章 一年春耕
婚期定在了三年之後,蔡文姬還是得回陳留。這是誰也沒有辦法阻止的事情。李利當然不能眼睜睜的看著未婚妻將來出事,於是就從自己的親衛當中選了百人出來,隨蔡府車駕一道東歸,然後留在陳留,保護蔡府的安全。蔡三郎隻以為李利有監視看管之意,一路上心中卻是不知道把李利、李傕兩人罵了幾百遍。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場春雨之後,春耕開始了。在東漢的時候,水稻就已經向北方開始擴散了。尤其是黃河以南的土地肥沃的地區。河東郡也有種植水稻。但主要種植的還是粟和小麥。

長安那邊,天子與公卿們一齊出動,哪怕是李傕等武將們,也全部出席。漢朝以孝治國,以農為本。這是漢朝毫不動搖的兩項基本國策。

長安那邊起了祭壇,寫了祭文向上天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四面八方趕來的百姓們,把祭壇圍了個水泄不通。祭祀儀式結束之後,朝廷和百姓們還要拜用泥製成的五色神牛。關中去年沒怎麼安生過,希望今年不要再出什麼禍事了。安安穩穩的,讓大家過點舒坦日子就好。

百姓們很多時候也無所謂是董卓執政還是李傕執政。絕大部分時候,他們都是在人雲亦雲,鄉間闔裡的三老和讀書人在罵誰,他們也跟著罵誰。而這些年,他們都已經沒有力氣去憤怒了。

以前靈帝在位的時候,他們日子不好過跟著人罵宦官;後來又罵黃巾賊;接著又罵董卓;再又罵李傕等人。怨來怨去的,日子過得卻是越來越緊巴。兵荒馬亂的,就算是天公開眼,這地也沒法好好種啊。現在他們只希望能夠填飽肚子,養活一家老小,就已經謝天謝地了。

而在去年,朝廷有了旨意下來,恢復口賦為二十錢,並免征7歲以下童子口賦錢。這讓很多百姓看到了希望。朝廷開始有好政策了,這是一個好的開始。聽說這個政策是河東郡太守李利最先提出並施行的。李府君真是好人吶,希望他長命百歲,封侯掛印。

百姓口中的好人李府君,此時也正帶著一幫人,在農田裏視察。現在軍隊他交給了張遼和徐晃,因為有系統的存在,所以他比較放心。

但對於河東郡的政事,他實在是心裏沒底。賈詡對他講出過一個很駭人聽聞的事,就是漢朝的地方官,也會數據造假的。

在漢朝,因為朝廷沒有經濟發展的概念,所以政績考察從來不會有GDP這麼一個項目。朝廷有上計、考課還有監察等一系列制度來限制官員的腐敗。但自從郡縣製實施以來,龐大的官僚體系應運而生。鐵打的衙門流水的官,皇帝和朝廷愛民如子,那符合他們的長遠利益。但官員和他治下的這塊土地,緣分只有幾年,所以竭澤而漁、殺雞取卵這些禁忌漸漸地就不再是禁忌了。

既然有政績考核,自然相對應的就會有政績造假。因為有了考核才有成績,有了成績才有政績,有了政績,官員才能進步。

這會的考核,主要分為兩方面,一是官員的道德;二是官員的政績。道德問題主要就是忠孝節義。你做為官員,有沒有失德的地方?

至於這會的政績,主要是看人口有沒有增長、田地有沒有增加,教化百姓和社會治安方面做得好不好?

人口和田地增加的話,人頭稅和田租就會收得多。朝廷的收入也會變多。但漢朝自漢武帝以後,儒家思想佔了主流。儒家又倡導忠孝節義,認為君子追求義,小人才追求利,太過於看重地方的財政收入等於逼著地方官們去盤剝百姓。這是他們所不取的。於是這會的政績考核,主要是看官員的道德修養方面。

可是,道德這種東西,是很唯心的。你怎麼知道這人是小人還是君子,是愛百姓的好官還是盤剝百姓的壞官?

到了最後,就演變成了誰給的錢多誰就是好官,誰給的錢少、甚至不給錢誰就是壞官。這也是東漢末年官場黑暗,吏治敗壞,為許多士人所詬病的原因。

至於田租和人口,造假的那就更多了。災年的時候,是最好做手腳的時候。地方官就大筆一揮,把陳年老帳一筆勾銷的同時,還會配合地方豪強們壓低地價,兼並田地,使得大量的自耕農從官府的冊簿上消失,要麼成為流民,要麼成為佃戶。

到時上奏朝廷就說災害太過厲害好了。朝廷派人來查,一來是時間上來不及,二來只要和當地的豪強世家們一起竄通好了,你就是想查些什麼也查不出來。

當然,也不可能年年都遭災。普通年份和豐收年,就要學會做帳造假了。這裏面的學問,深了去了。賈詡宦海浮沉多年,這些套路他是瞭然如胸。李利年紀輕輕,哪裏知道這衙門裏面,有這許多勾當。

當初他要清查戶籍田地,只是下意識的想知道自己的家底罷了。幸好當時有賈詡給及時勸住了。這真要查了,一竿子不知道要捅翻多少人。到時只怕李傕都保不住李利。

現在明白過來後,李利心中愈怒,卻是越發不敢輕動了。他知道水至清則無魚的道理,但這特麽的也太黑暗了吧。

李利就暗暗下定決心,不說把水分全部擠出,但以後自己的地盤,自己一定要牢牢掌控最多的信息、最多的人口和田地。世家豪強是漢朝的毒瘤,也是自己未來打擊的對象。一定不能放鬆警惕。

這次李利出來巡查各地,一方面是與各地縣長、縣令多交流,告訴他們在農事上不得怠慢。另一方面,也是實地考查下,河東的田地到底多不多。有多少是自耕農的,有多少是世家豪強們的。自己心裏也好有個數。

至於戶口麽,慢慢來吧。自己應該還會在河東待很久。以後造假就不搞了,慢慢一條一條的核實吧。該銷的銷,該加的加。

捏著田地裡的泥塊,李利心亂如麻。做個太守,比做個將軍難多了,任重而道遠啊。李利又瞥了眼跟著一起下來,此時遠遠站在田埂上的衛覬等人,心道,讀書人的心,真的臟!

平時一個個道貌岸然的,兼並起田地來,眼都不眨一眨。河東多少百姓因此而失去了土地變成了流民?緩解社會矛盾刻不容緩啊。。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