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三國之王者降臨》第一百二十六章 表奏長安
李利接到呼廚泉的消息,不由吃了一驚:「什麼,於夫羅死啦?」

在了解完情況之後,李利心中就有點愧疚了,老兄,吃他敗仗而已,你怎麼自己把自己給氣死了?你這一死,接下來我這仗怎麼打?

李利發現,漢朝這會的人,氣性真大,經常自己把自己給氣死。趙苞因忠孝不能兩全,吐血而死;歷史上,名將朱儁憂憤而死;未來的袁術,因想喝蜜水喝不到,也氣得吐血死了……怪不得羅貫中寫《三國演義》,要來一出武鄉侯罵死王朗。敢情這有歷史依據的啊。

於夫羅臨終前給李利寫了封信。於夫羅是有兒子的,他兒子叫劉豹,這會留在朝廷為侍郎。話說當年於夫羅回洛陽,上表請求朝廷冊封他為單於以正視聽,朝廷置之不理。於夫羅遂留子劉豹於洛陽探聽消息,走動關係。自己便回軍中執掌部眾。於是劉豹從此就留在了朝廷之中。

劉豹在洛陽、長安久居,見識了中原繁華,漢家強盛。心甚慕之,便想著自己是當年冒頓單於之後,母系則是劉漢宗室之女血脈,自己是妥妥的劉氏外甥。遂改姓劉。劉豹確實是真的仰慕華夏文化,他後來接手匈奴單於之位後,各部匈奴貴族都讓他改姓了劉。又生了個兒子叫劉淵,劉淵後來在晉朝八王之亂後割據並州,建立漢國(漢趙),追尊劉禪,給漢朝三祖五宗立廟祭祀,虔誠得不得了。

本來這單於之位應該是劉豹接任,但劉豹遠在長安,南匈奴不能群龍無首,所以於夫羅就指定讓呼廚泉繼位。另立劉豹為左賢王。他也相信呼廚泉以後會把單於大位還給自己的兒子劉豹。事實上歷史上呼廚泉單於也沒有辜負他兄長於夫羅的信任。在死之前,把汗位還給了劉豹。

於夫羅寫信給李利,就是交待這麼回事,然後懇請李利上表朝廷,讓朝廷冊封呼廚泉。南匈奴汗位,不能這麼不明不白的下去了。李利要是把這事給辦了下來,以後匈奴上下,就全聽李利指揮了,指哪打哪。

李利一看還有這好處,那行吧。拚了老命也要讓朝廷對呼廚泉進行冊封啊。其實是不用拚老命的。於夫羅久在山谷之中,不知朝廷和天下變數。這會並州大亂,胡騎橫行。南匈奴留在王庭那裏的部落已經不聽漢朝指揮了。朝廷能藉著冊封單於的機會,再度拉攏親漢的胡人,那是求之不得呢。

只是李利有些唉聲嘆氣的,那是他知道,這一回,估計要被叔父李傕罵了。他知道自己出兵並州的事情,瞞不住長安。本想著不理會長安那裏,埋頭苦幹,奪下上黨、太原,驅離高幹,做出成績之後,再行上表朝廷,去信叔父。這樣也好解釋些。

現在隻拿下一個上黨,然後還要求朝廷(叔父)給自己辦呼廚泉的事,到時就要先進行解釋了。情況很被動啊。

李利在這裏胡思亂想的時候,長安城中,李傕也早就暴跳如雷了。李利猜得沒錯,河東的風吹草動,自然瞞不過李傕的耳目。不是李傕存心要監控李利,而是李利與李傕本就是一體,李利要乾點什麼事,他麾下的那些人,還能不告訴李傕?

李利一出兵,李傕那邊就知道了。李傕也沒問李利,心想這侄兒總得來信跟自己說一聲吧。結果砰砰碰碰的上黨那邊都打起來了,李利還是屁都不放一個。李傕這下心裏就不舒服了。

涼州軍閥,現在雖然分裂了。但李傕和李利並沒有分家。他們還是一個派系的。現在等於李利拿著李傕的本錢去做生意,卻都不通知李傕一聲。你說李傕這心裏能舒坦。又剛好是李氏族人在李傕耳邊吹風,說要保扶李式,排斥李利的時機。李傕這心裏未免就有些多想了。心想是不是風聲傳出去了,惠民這小子心裏有隔閡了?

拋開別的不說,李傕還是很疼愛李利這個侄兒的。但侄兒再一萬個好,也沒自家兒子好啊。

得知李利突然跑到上黨去跟高幹打了起來,李傕又驚又怒,見李利沒個解釋,不禁就拍案而起:「他想幹什麼?啊!他眼裏還有沒有朝廷,有沒有我這個叔父?目無君上,妄興刀兵,他這是想幹什麼?」

一方面是對李利不請示不彙報的憤怒;一方面也是對李利擅自和並州開戰的擔憂。並州可是袁紹的地盤。要是惹怒了袁紹,袁紹舉兵來攻關中,那該如何是好?

自從董卓死後,李傕等涼州軍閥,似乎就徹底沒了往日的精氣神。只顧著窩裏鬥,卻似乎完全忘記了函谷關以東的那個世界。偶然想起,也是擔心關外的諸侯們會不會舉兵打進來,卻從來沒有想過,自己也可以打出去。

他們哪怕是有那麼一絲一毫的進取之心,也輪不到李利來謀算高幹的並州了。涼州軍閥聯合起來是如此的強大,又有天子在手裏,出兵掃平天下,那是再名正言順不過了。可惜,他們是如此的不思進取。然後坐視關東諸侯互相吞併,一天一天的變得強大,然後自己這邊日漸衰敗,最後,就消失在歷史的車輪之中了。

李利自然不甘心這個結局。這樣的大好局面,讓他當一條鹹魚,那怎麼行?現在他還是有機會、有資本來掙扎一下的。中原那裏,都是幾位大佬的盤中餐,他現在瘦小得很,自然是搶不過,爭不贏。所以他隻好把目光,投向了並州。

並州好啊。近在家門口不說,高幹在那裏的勢力,和李利自己也是半斤對八兩。背後捅高幹一刀,搶了高幹的基業,再把太行八陘給守好了,袁紹就是再暴怒,也只能幹瞪眼的在冀州拍桌子摔板凳。他打不過來的。

李利動手之前,不是沒想過拉著李傕一起乾。但他左思右想,覺得李傕拒絕的可能性會偏高一些。畢竟李傕和郭汜、樊稠大戰一場,已經傷了元氣。再出兵,又怕長安根基不穩。把機會讓給張濟、馬騰,李傕心中只怕也不願意。

既然李傕可能會拒絕,那麼李利就選擇了自己單幹。他在河東經營年余,也有著自立門戶的打算了。事事請示李傕,將會耽誤他許多事情。所以,才有了李利私自出兵上黨之事。

朝廷自然也是知道消息了的。但李傕總秉朝政,他沒發聲,朝廷諸位大佬也就自然當做不知道。

數日後,李利招降上黨各縣,然後奏表就快馬加鞭,送到了長安。。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