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大唐霸道太子李承乾》第540章 挑恤
潼關城頭。

高履行和韋仁慶坐在遮陽傘下,喝著冰飲,旁邊還有小卒為他們打扇,十分愜意地看著城下如同鋼鐵澆鑄的軍陣。

「高中書,你說太子這是做什麼?」韋仁慶輕輕晃著手裏的冷飲,搖頭晃腦地道。

高履行也在想李承乾現在還不攻城到底想要做什麼,聞言不由扭頭朝韋仁慶看去。

韋仁慶見高履行看來,得意洋洋的謔笑道:「莫不是想用這排列整齊的軍陣,嚇唬的我等給他開城門?」

哈哈哈……

韋仁慶說罷哈哈大笑。

高履行聽了這話也不覺莞兒,剛才的想法也就斷了,不過還是提醒道:「不可小瞧了李承乾。」

韋仁慶聽了自信地朝身後的床弩和高大的投石車一指道:「這不是都給他預備著的。」

高履行看了也覺實在沒有疏忽的地方。

高履行知道李承乾有兩樣攻城利器火藥和熱氣球。

現在他們準備好床弩可以射天上的熱氣球,投石車可以和城下的投石車對轟。

他們現在居高臨下,城下的投石車絕不是對手。

他覺的雙方比的就是耐心,看誰先耗不住。

高履行如是想著,再一次看向城下,看著城下依舊嚴整的軍陣,高履行也不得不佩服李承乾治軍嚴謹。

……

……

「嗒嗒嗒嗒……」

頂盔貫甲的蘇定方騎著戰馬慢慢在軍陣裡巡視。

李承乾下令:引而不發,待令行事。

已過去兩個時辰了,數萬大軍在此列陣等待,在火熱的秋陽之下,數萬大軍一片肅然。

這當然是平日裏勤於訓練的結果,同時也離不開蘇定方在軍中威嚴素著,數萬將士看見他的身影除了聽命,心裏根本升不起其他心思。

「怎麼回事……」

「退回去……」

……

忽然軍陣前頭傳來一陣吵鬧聲,蘇定方扭頭看去,只見潼關城上正往下放一隻吊籃。

蘇定方立即調轉馬頭往陣前去,前頭將士見蘇定方過來,立即住聲等他發話。

當蘇定方來到陣前時,城頭上的吊籃也剛好著地。從吊籃裡走出三個人,一個身穿綠袍的小官和兩個青衣小廝抬著一個大禮盒朝蘇定方這邊走來。

「下官趙益宗參見將軍。」身穿綠袍的官員走到蘇定方的馬前深施一禮。

此時蘇定方的頭臉都被頭盔遮住,只露出一雙黑亮的眼睛,眼神平靜地看著眼前的三人。

「下官是奉高中書之命,出城給太子殿下進獻冷飲。」趙益宗見蘇定方不說話直接道明來意。

蘇定方聽了抬頭看一眼潼關城頭,見高履行和韋仁慶也正往這邊看,就點點頭,吩咐道:「派一夥將士引他們去見太子殿下。」

引路派一夥十個將士?

「多謝將軍。」

趙益宗好像不明白其中監視之意,滿臉堆笑,再朝蘇定方深施一禮。

蘇定方不再看他們,打馬又往軍陣裡巡視。

……

……

李承乾給蘇定方下過命令就沒有再往前走,命人找些莆團,和一眾大臣就在青石路中間坐下。

內侍端上來茶水,就坐在地上聊天。

眾人聽李象分析的山河表裏,心裏都明白李承乾早就安排了破開潼關的計策,都不再糾結眼前的局勢,反而聊起了以後如何使大唐國富民安的政策。

……

……

「這些年孤王為了能夠快速平定遼東,從海外調了不少糧食,以後要盡量減少從海外調糧食,等回到長安,朝廷要擬定一個耕地開墾的十年計劃來,各地都要按計劃執行。

糧食還是要大唐境內種植的自給自足才好。」李承乾認真的地眾臣道。

「正是,從海外往大唐運糧食,萬一船上出了事那可怎麼辦……」杜正倫出聲附合道。

李承乾看一眼杜正倫很是滿意,杜正倫是一個頗有遠見的大臣,對很多政務都有自己的見解,且勇於實踐。唐朝選官制度的問題,朝野上下肯定有不少人看出來了,敢於提出來的,整個唐朝二百七十年一把手都數得過來,杜正倫就是頭一個。

其他大臣也覺的李承乾說的有道理,紛紛點頭附合。

只有李象想了半天,問道:「不從海外往大唐運糧食了,那我們還往海外分封嗎?」

因為李承乾多次表示要把李象分封到海外,所以他十分關注這件事。

當他問出這個問題的時候,在場的所有大臣都提起了精神。

李承乾往海外分封的政策,到現在也沒有實行多少,但僅是這個設想,就已經鬧的很多勛貴大臣跟他離心離德了。

就是眼前潼關城,說到根子上也是因為往海外分封引起的。所以此時群臣都想知道李承乾是否還要堅持海外分封政策。如果他願意改變想法,哪怕只是暫時的,向高履行、韋仁慶等保證不再推行海外分封政策,以李承乾身份和功績過潼關,入長安,踐帝位還不是普天同慶。

李承乾也非常清楚這些,可是他能放棄自己的政策嗎?

不能。因為這是解決中國古王朝幾百年就出現一次推翻重來的唯一辦法。想想每一次王朝末世、新朝建立時這個民族受的傷害,他就必須咬牙堅持下去。

或者為了一時的利益暫時做出一些違心的承諾?

也不能。

因為他後頭還要做很多前人沒有做過的事情,他必須要保證他的信譽。試想,一個遇上困難就後退的天子,大臣還敢執行他的政令嗎?

或者有些聰明人覺的不應該這麼強製往海外分封,可以慢慢來,讓勛貴大臣們慢慢看到海外的好處,然後勛貴大臣自己去了。

李承乾只能說他們太天真了,中國出海從唐朝中後期開始了,不只出海,還走通了海上絲綢之路。

中國古人真不知道天下有多大嗎?

不知道海上富庶嗎?

可是很少有人帶著家族或朋友出海在南海周邊佔個島,建個國。這是因為中國太好了,有能力出海的人都是既得利益者,他們在中國安安穩穩地享受榮華富貴不香?

跑去海外九死一生地開拓荒島,幾代人看不見希望,除了傻子,誰去?

別說去海外,整個唐朝三百年都沒有改變山南道、嶺南道的蠻荒狀態。

到了北宋時期海南島還是朝廷重犯的流放地,你還想著讓這些大唐的既得利益者自願去開墾海外?

這些問題李承乾在心裏想了不止一次了,這次長安出變故李承乾就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但是他的心意從未改變。

不過鑒於當前的形式,他近段沒有主動提及海外分封,可是到了此時他也迴避不得。

李承乾見群臣都朝他看過來,知道今日必須明確自己的態度,抓起拐杖緩緩起身,準備再向眾人剖白心跡。

群臣見了也都跟著站起來,李象至此才發現自己問了一個愚蠢的問題。

李承乾柱著拐杖,神色鄭重的環視一圈眾臣,才平靜的道:「分封自然是要分封的,海外的世界比大唐大多了,物產也比大唐豐富。

就算糧食我們要自給自足那也要常從海外調運來一些,以應不時之需。

更何況我們還要從海外往大唐運黃金,白銀、木材,礦石等等,怎麼能不往外分封呢?

而且最重要的是大唐這片天下,能養活的人是有限的,太平盛世人口孽生,一百年就能過億,若不分封去海外,大唐必生內亂,到時候王朝傾覆,生靈塗炭……」

群臣聽了一時沉默,這些道理李承乾講地很多次他們也能理解,可是……不過他們也已別無選擇。

……

……

「啟稟太子殿下,潼關城高履行派人來進獻冷飲。」正在此時一個內侍稟報道。

群臣聞言讓開一條通道,都朝趙益宗看去。

李承乾剛才站起來時就看見趙益宗一行人站在不遠處,聽內侍奏報便道:「命他進前。」

趙益宗聽見不待內侍傳領,就趨步上前,走到離李承乾五步遠時,一揖到地道:「左衛錄事參軍趙益宗參見太子殿下。」

「平身!」李承乾道。

「謝太子殿下。」

李承乾看趙益宗直起身子,慢悠悠地問道:「高履行進獻的是什麼冷飲?」

趙益宗聞言忙回身打開禮盒從裏頭捧出一隻青銅盂,滿臉堆笑道:「回太子殿下,高相公見天氣炎熱特意命微臣給太子殿下進一盞冰鎮的酸梅湯解暑。」

李承乾聽了淡淡一笑道:「接過來。」

一個內侍走到趙益宗面前接過青銅盂,捧到李承乾面前彎腰讓李承乾看,李承乾見盂內確實用冰鎮著一個帶蓋的水晶盞,想來裏頭裝的應該是酸梅湯,微一揮手,小內侍會意立即拿走。

李承乾知道高履行派人送酸梅湯必定還有話說,便看著趙益宗等他說話。

趙益宗見李承乾看過來,未語先笑道:「太子殿下,微臣來時高相公還命微臣請太子殿下明示:今日是否攻打潼關?」

此言一出,站在李承乾左右的群臣臉色都難看起來。

「放肆!」李象大怒。

李承乾看他一眼示意他稍安勿躁,扭頭看著趙益宗笑眯眯地道:「孤王為何要攻打潼關啊?」

李承乾知道高履行是派人來試探他的,無論他怎麼做,都等於是給了對方一個可供參考的行動。

李承乾當然不會糾結這個問題。

趙益宗:……

這個問題在高履行面的前標準答案是:李承乾心懷不軌,想要造反。

在李承乾這裏是:高履行心懷不軌,李承乾討伐逆臣。

趙益宗站在李承乾面前不敢說李承乾不好,否則被殺了活該。他又是高履行派來也不敢輕易說高履行的壞話,否則會被李承乾看輕。

李承乾看著趙益宗頭上直冒汗,也沒有心思為難他,淡淡地道:「既然然是高履行派你來的,你就回去替孤王問問高履行。」

趙益宗聽了忙行禮道:「微臣這就去。」

說著後退幾步轉身就走,給他引路的那夥將士連忙跟在他身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