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權力野獸朱元璋1》第四章 朱重八改名朱元璋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閏三月,朱重八二十五歲,告別了皇覺寺的孤燈,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他決定用一種方式來紀念這次改變,他給自己想了一個新名字「朱元璋」,這裏面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璋是一種玉器,左邊是一個王字,王的玉器,當然就是玉璽。元有開始之意。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開創一個全新的王朝……

練僧兵

雲奇不想讓朱元璋知道自己窺破他們的秘密,在朱重八送徐達、湯和出來前,溜回了伽藍殿。剛要鑽被窩,朱重八就回來了。

聽見腳步聲,雲奇急忙吹燈躺下,蒙上被子。

朱重八進來後,發現油燈上方還有殘煙,斷定是剛剛熄滅。他伸手摸了摸燈盞的溫度,還是熱的,心裏暗笑,他用力咳嗽一下。

雲奇鑽出被子,故意問:「深更半夜,你幹什麼去了?」

朱重八盯著他說:「你去聽聲了,對不?」

雲奇裝糊塗:「什麼聽聲?我一直在睡覺啊。」

朱重八說:「撒謊都不會,這燈盞還是熱的呢。」

雲奇索性坐起來,說:「方才來找你的人是什麼人?」

「是反賊呀!」朱重八毫不隱諱地說,「他們來拉我入夥。」

雲奇說:「你可別走火入魔啊!我知道你不是真心向佛,身在曹營心在漢,可也不能造反呀,這可是大逆不道的……」

「看把你嚇的。他們只是順路來看看我,我不是沒跟他們走嗎?」

雲奇似信非信地望著他:「你可別毀了寺院啊,剩這間伽藍殿,我總有個遮風擋雨的地方。」

朱重八知道雲奇是樹葉掉下來怕砸破頭的人,根本無意拉他,卻相中了他手裏的銀子。朱重八脫了衣服躺下,說:「你放心,不會連累你的。雲奇,這亂世總得有個應急的辦法。為了保一方平安,有錢人家都練勇自保,咱們練幾百個僧兵怎麼樣?」

「行是行,可軍餉從哪裏來?百姓窮得吃上頓沒下頓,化緣都沒地方化。」

朱重八嘻嘻笑道:「你手裏不是有十大錠銀子嗎?」

「不行,」雲奇斷然道,「你不是個好人,打我的主意來了。那是我許下心願要修廟用的。」

朱重八想說服他放棄:「動亂歲月,修了也保不住再毀於戰火。不如到天下太平時再修,到時候不用你張羅,日後我出資。」

「你支的倒遠。」雲奇說,「誰知道你到時候出得起出不起。」

朱重八便抬出了郭山甫,說:「有高人算過了,說這皇覺寺日後會更輝煌,要受皇封,真正的皇家寺院,還怕沒有銀子嗎?」

雲奇有些鬆動了:「反正你是變著法兒哄我出銀子。」他所以鬆動,另有原因,這銀子朱重八其實是最有支配權的,他入虎穴救郭家小姐,是女施主的大恩人,這銀子就是她捐的。

朱重八搖了搖頭道:「話不能這麼說,你是皇覺寺的主人,這銀子你說了算。」

雲奇說:「既然如此,你拿去用好了,反正出家人不貪財。」

「你沒聽說嗎?出家人不貪財,越多越好。」兩個人都樂了。

朱重八做事可不像雲奇那樣拖泥帶水。練勇旗一豎,立刻有幾百個鄉間子弟來報名,爭相當團丁。有的人連一句話都不多問,只要管飯,帶出一張嘴去,管它是當官軍還是扯旗造反。

老友陸仲亨、費聚陸續回來了,儘管聽起來徐壽輝、方國珍、張士誠的義軍都兵強馬壯,但朱重八認為他們成不了大事,況且日後投靠他們,不會很快有出頭之日。

除了陸仲亨、費聚,郭山甫早打發郭興、郭英來了,他們都成了教習,整天調教訓練這些本鄉本土的子弟兵。朱重八存了個心思,別看這百十人,說不定就是日後橫掃天下的大軍雛形。

旗幟飛揚,殺聲雄壯,朱重八每天督率這一隊人馬操練。教槍法、棍棒的是高個的陸仲亨和矮個結實的費聚,還有郭興、郭英弟兄。

見朱重八走過來,郭興收住槍,揩了一把汗,說:「這百十人武藝練好了,就是你的發家班底了。」

朱重八兩眼發亮,他點點頭說:「除了練刀槍劍戟、斧鉞鈎叉的,有空我還要給大家講講兵法、陣法。」

郭英樂了,湊過來問:「你會嗎?」

「現發現賣吧。」朱重八笑道:「蜀中無大將,廖化充先鋒。」

陸仲亨說:「重八日後準能當軍師,他天天早起晚睡看《孫子兵法》,什麼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什麼半渡而擊,什麼置之死地而後生,我都記住好幾句了。」

朱重八笑道:「把《孫子兵法》倒背如流也只是紙上談兵,練,還是在沙場上。」

費聚是個一條腸子到底的人,辦事不會拐彎,他說:「咱們光練有何用?何不擇吉日立大旗舉事?我們擁你為王。」

朱重八忙說:「不可。咱們只是練兵自保,別人問起來,就說是保佛寺平安,不受侵擾,豎什麼旗,莫多事。」

這一說,費聚好不泄氣,罵了一句粗話:「保這破廟幹個鳥!早知這樣,我還不幹了呢。」朱重八是怕走漏了風聲給人口實,被元朝軍隊盯上,陸仲亨明白他用意的,扯了費聚一把,叫他不要太性急了。

這時,費聚突然說:「有人來了。」大家順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大路上果然有一匹快馬飛也似的向皇覺寺跑來。

卜卦問前途

來人原來是徐達,朱重八大踏步迎了過去。徐達在山門前翻身下馬,對朱重八說:「嗬!你都扯旗幹起來了?」

朱重八笑了笑,一本正經地說:「不,是練鄉勇自保。」

「別人不會這麼看。」徐達隨即告訴他,「昨天郭元帥抓住一個元軍的探子,他說這幾天他們要派兵血洗皇覺寺,有人告密和尚造反。」

朱重八皺起了眉頭,心裏既憂且懼,暗想真是官逼民反,不反也是反。徐達說:「你一句話,你要單獨挑大旗,我和湯和馬上過來。」

「我沒想好。」朱重八說,「這一二百人太單弱了,不堪一擊,何況沒有城池、山寨依託,很難成事。」

「那就去投郭子興,」徐達道,「等人家刀架到脖子上就晚了。」

朱重八還是有點猶豫不決,就讓徐達先回去,一兩天內就有準信。

徐達說:「那我走了。」這時陸仲亨、費聚跑了過來,陸仲亨說:「好你個徐達,聽說你當百戶長了?管多少兵馬呀!」

徐達說:「小聲點,偷來的鑼敲不得的。百戶長嘛,顧名思義,管九十九個兵,加我一百。」

費聚說:「你回去問問郭元帥,我去了,給個千戶行不行?」

徐達說:「熬上三年,弄個隊長可能有希望。」

「隊長管多少人馬?」費聚問。

徐達說:「九個,加你十個,不少吧?」

費聚撇撇嘴,陸仲亨大笑,費聚說:「明個我自個封個元帥、大將軍什麼的,他郭子興的元帥不也是自封的嗎?」

這話引起大家的共鳴,都把期待的目光移向朱重八,從小他就是小夥伴們的主心骨,何況現在!費聚對朱重八可以說是崇拜,當初他葬父後出家當和尚,他認為朱重八沒出息。令他意想不到的是,當了四年和尚,朱重八與過去又大不一樣了,出口成章,引經據典,熟悉民情,真難為他,怎麼長進的?難道寺院裏除了講經念經,也長別的學問嗎?

第二天早晨起來,朱重八見滿天飄絮,是從楊樹上飛出來的,狀如漫天大雪。雲奇也出來了,說:「今年的楊花柳絮比哪年都多,飛了半月了,還不斷,都傳這不是好兆頭。」

朱重八沒有出聲,默默地走進寺廟。自從徐達回去後,他一直心事重重,前途未卜,無法決定去留,這時突發奇想,鄉民既然都信奉伽藍的投珓問命,何不一試?

趁雲奇不在,朱重八關嚴了殿門,恭恭敬敬地給神明上了三炷香,叩了三個頭,然後默默地在心裏禱告:「若神明以為逃往他鄉為大安,卦當出陽卦;若投濠州郭元師順利,揭竿而起大吉,則以一陰一陽報。」

禱畢,朱重八雙手抓起陰陽板,高舉頭上,一鬆手,出現在地上的是陰陽卦。

朱重八心想,「這是神明指路讓我去投郭子興的紅巾軍了。」他又一次禱告,「神明在上,弟子祈求保佑,倘投濠州大吉,請出陽卦,如不吉,請出陰卦。」又一次擲珓於地,結果是陽。兩卦皆如此,還有什麼可猶豫的?朱重八再度磕頭。

朱重八走出山門外,這裏也是風飄楊花柳絮,漫天皆白。不知什麼人,在朱漆剝落的大門上貼了一張帖子,幾個練勇圍在那裏議論。

朱重八走過來,他已悄悄換掉了僧衣,改穿民裝了。他撥開人群,見帖子上寫的是:「天雨線,民起怨,江淮地,天要變。」遂伸手揭下帖子,對眾人說:「都去練武吧。」眾人聞言,便三三兩兩散開了。

朱重八把陸仲亨、費聚、郭興、郭英四人叫到大雄寶殿前古柏下,大家席地而坐,朱重八把帖子給大家念了一遍,說:「這種民謠一起,天下就要大亂了。」

陸仲亨點頭說:「劉福通、韓山童起事,也有民謠,傳得小孩子都會唱。」

費聚說:「我記得。莫道石人一隻眼,此物一出天下反。」

郭興說:「聽說有人在淮河底撈上一個石人,只有一隻眼睛。」

郭英這時說:「白蓮教說,世上有明暗二宗,如今彌勒降世,明王出世。」

朱重八呵呵一笑,說:「黃巢起義時,做過一首《菊花詩》,我昨晚上睡不著覺,不知哪兒借來一股仙氣,也做了一首《菊花詩》。」

費聚讓他快念給大家聽聽。

朱重八念道:「百花發,我不發,我若發,都該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陸仲亨稱讚是好詩,大丈夫氣概。

郭英說:「菊花是黃的,可不是穿了一身黃金甲嗎?」

費聚說:「最好的是我若發,都該殺。把天下貪官汙吏、皇親國戚,殺個人仰馬翻!」

藉此機會,朱重八宣佈,他即刻就要去濠州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

這消息對幾個夥伴來說,又意外,又在意中。直至這時,他們才注意到,朱重八把和尚的袈裟脫了,看上去又順眼又不順眼。

郭興問他是什麼原因,說走就走,說脫了僧衣就脫了呢?朱重八說:「天意不可違呀。不瞞你們說,是神明指路了。我凈手焚香,在伽藍神前佔卜過了,兩投皆說投郭子興大吉,我還等什麼!」

費聚說:「我們早該造反了,和尚的破缽有什麼捨不得的,當和尚連個老婆都討不得。說走就走,何必投別人,受閑氣!」

朱重八說他思忖再三,想一個人先去。郭興最先理解了他的意圖,說:「這樣穩妥。」費聚表示反對:「單槍匹馬一個人去了,怕連個隊長都不給他,有兵馬,腰才壯啊!」

朱重八道:「我們摸不到濠州的底,也不知郭子興的心胸怎麼樣,貿然帶兵去,萬一嚇著他怎麼辦?日後我慢慢地對他說,我去招兵,那是為他招,他會高興的。」

陸仲亨說:「還是咱朱皇帝足智多謀。」

朱重八說:「別亂講。」

陸仲亨說:「小時候玩,你不總是當朱皇帝嗎?」

朱元璋說:「別沒正經的。」

費聚說:「這麼說,你把我們都甩了,你一個人去?」

朱重八說:「我先一個人去。等招你們來時,再去不遲。」他囑咐大家,自己走後,要分散成幾股練兵,「元軍來時,就遣散,歸於民間,元軍走了再集合起來,始終舉著自保的旗號,千萬不可造次。」

郭興說:「知道了,你放心去吧。」

郭英說:「你可快點來接我們啊。」

跟雲奇告別還真有點依依不捨,雲奇又不想跟他走,他這人最忠於職守,長老叫他守住破敗的寺廟,他是不會輕易離開。

長行在即,簡單的行裝已打好,朱重八換上了俗裝,更顯出威武。

雲奇很傷感地說:「你就扔下我一個人走了?」

朱重八有些不忍,說:「你一個出家人,能幹什麼。」

「你不也是受過戒的出家人嗎?」

「我從今天起,就還俗了,你別難過,我如果日後混出個樣子來,我來接你,共享富貴。」

「我早看出你不是佛門門檻能擋住的人,你別忘了我。」

朱重八找了半天,找出一隻禿了毛的提鬥,蘸著松煙墨,在牆上題了幾句詩:「殺盡元朝百萬兵,腰間寶劍血帶腥,山僧不識英雄主,此去四海揚姓名。」

「你的字越發好了。不過,這殺元兵的詩,會給皇覺詩惹禍的。」

朱重八想想,把「元朝」二字塗去,改成「惡魔」二字。

雲奇說:「這就沒事了。」

朱重八朗聲大笑,說了聲:「走了!」與雲奇一揖,大步出門去。

找領導的藝術

曾經一身遊方和尚打扮的朱重八確實變了樣,戴起了方巾,穿起了青絲衫,顯得文氣多了,他隻背了個印花布小包,沒帶武器,獨自一人奔前程。

他永遠會記得: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閏三月,他二十五歲,告別了皇覺寺的孤燈,開始一種全新的生活。朱重八決定用一種方式來紀念這次改變,他給自己想了一個新名字:朱元璋。

這裏面隱藏著一個不可告人的秘密:璋是一種玉器,左邊是一個王字,王的玉器,就是玉璽。元有開始之意。他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開創一個全新的王朝……

到了濠州城下,守城門的兵士攔住了他:「你是什麼人?」

「我叫朱元璋,我來找我表哥。」

「朱元璋?哼,我認得你表哥是誰呀!」

「他是郭元帥帳下的百戶長。」朱元璋說,「煩你給通報一聲。」

「你拿百戶長嚇唬人啊?這濠州城裏百戶長用鞭子趕。」

朱元璋急了,隻好挑大的說:「我要見郭子興。」

「好大的口氣!」守城兵橫眉怒目,「郭元帥的大號是你這草民叫得的嗎?」

朱元璋說:「實話跟你說,我見郭元帥有機密大事相告,你擋我不要緊,萬一耽誤了軍國大事,你可小心,問問腦袋還在不在脖子上!」

那兵士多少有點畏懼,跑進城門,跟一個守城門的百戶長嘀咕了半天,又跟出來幾個人,拿了繩子要綁朱元璋。

朱元璋怒說:「我是郭元帥的客人,你們膽敢如此無禮?」

「誰知你是不是元軍的姦細探子!」百戶長走出來說,「先委屈你一會兒,你是好人,是貴客,元帥會替你鬆綁的。」

朱元璋被押到郭子興的元帥府門前。這房子原是知府衙門,雖成了義軍的元帥府,卻保持著原來的格局。照壁、迴避、肅靜的大匾,還有「正大光明」的匾,都一如舊時模樣,多少有點不倫不類。

朱元璋被綁著,押在台階下,久久不見上面傳他,很多人進進出出,都鄙視地看他一眼,不把他當回事。朱元璋急了,扯嗓子大罵:「郭子興,你小人得志,成不了大氣候……」這倒不是他粗魯,是他的計謀,他看古書看得多了,能人高士都是一身傲骨的,越是做出桀驁不馴的樣子,反而能贏得尊重。

果然,這一罵奏效了。郭子興聽見罵聲後,降階而出。他穿著軍衣卻沒披鎧甲,個頭不高,白白凈凈,圓面孔,扁鼻子,一臉和氣,倒像個秀才。他打量朱元璋幾眼,問一個兵士:「是他嗎?」

押解兵說:「是他,這人太狂了,該打他一百殺威棒。」

郭子興說了聲:「把他帶進來。」自己先倒背著手進去了。顯然,這第一眼印象並不特別好。朱元璋被書辦引到了過大堂受審的位置,郭子興坐在過去知府問案的桌子後頭,連驚堂木、簽筒都在原地方擺著。他背後高懸著的「秦鏡高懸」匾也掛在老地方。

朱元璋饒有興味地看著那結了蜘蛛網、熏黑了的匾。

郭子興抬頭說:「你要見我?有什麼見教啊?」口氣中透著三分漠視。朱元璋決定給他個下馬威,冷冷地說:「虧你也讀過聖賢書,你這樣對待人,你怎麼能成就大事?至多不過是打家劫舍的強盜而已。」

郭子興身旁坐著的內弟張天佑拍案而起:「哪兒來的混小子,膽敢出言不遜,信不信我宰了你?!」

郭子興的長子郭天敘也怒目而視朱元璋,說:「你這個鄉巴佬,口氣倒不小,你是不是元軍的探子?」

朱元璋不屑地哼了一聲,仰天嘆道:「本想見見鳳凰,卻是麻雀而已。」郭天敘還待發作,郭子興製止了他。

郭子興說:「給他解開綁繩。」沒等士兵上前,他又親自走下來,為朱元璋鬆綁,他說:「壯士息怒,不是我郭某人不禮賢下士,實在是元妖屢屢喬裝進來,防不勝防,多有得罪。」

朱元璋的臉色好看些了,便說:「我不是你的衙役,沒有站班的道理吧?」

郭子興忙令:「看座。」這回是郭天敘搬了把椅子在大堂當中。

朱元璋仍不肯坐:「這不是三堂會審的架勢嗎?我不是犯人。」

郭天敘怒道:「你這小子有什麼本事,擺這麼大的架子。」

郭子興笑吟吟地從上面下來,自己也拉了一把椅子過來,坐在朱元璋對面。朱元璋這才大模大樣坐下。

郭子興問:「先生有話請講吧。」

朱元璋反問:「我想問問郭元帥,趁亂世起刀兵是為了什麼?」

郭子興嘆了一口氣:「也是官逼民反,並非嘯聚山林的匪類。」

朱元璋嬉笑道:「其實在我看來,你和佔著桃花山山寨的山大王趙均用沒什麼兩樣,都是賊,說得好聽一點是亂臣賊子。」

郭子興的臉一下子拉得老長。

張天佑指著朱元璋說:「喂!元帥不是來聽你罵街的。」朱元璋頓了一頓,開始闡述自己的道理:「所謂勝者王侯敗者賊,古今一理。漢高祖泗上起兵時,何嘗不是賊寇?成了霸業不就是大英雄了嗎?」

郭子興轉怒為喜,說:「我當然是想解民於倒懸。」

朱元璋又縱論天下,說:「現在天下義軍蜂起,一種是趁火打劫的,一種是想成就大業的。既然元帥想當後者,就要往遠看,安民心、得民意,令天下賢士八方來歸,不愁大業不成。像方才對鄙人那樣,誰人敢來效力?」

郭子興說:「你說得對。」

朱元璋直言無諱:「就我所知,你的名聲並不好,手下的人三天兩頭去騷擾百姓,搶男霸女,這樣的軍隊還能持久嗎?」

「這也正是我犯愁的地方啊。」郭子興嘆了一口氣,道:「與我聯手起義的幾位,都是隻圖眼前小利的人,我想約束他們,心有餘而力不足。先生來了就好,願留下來共成大業嗎?」

朱元璋點頭,說:「我來投奔,就是此意。」

郭子興想了想道:「你就先委屈當我的親兵,如何?」

朱元璋頗為吃驚:「親兵,是何職?」

郭天敘面露譏諷地說:「不想當兵,想當元帥不成?」

郭子興向兒子擺了擺手,說:「跟著我,可以隨時討教啊,你武藝如何?」朱元璋有點寒心,勉強說:「馬馬虎虎,防身夠了。」

郭子興說:「我喜歡你這堂堂相貌,你就當我的樊噲吧。」

朱元璋隻好說:「謝元帥栽培。」心裏卻很不是滋味,自己苦心鑽研《孫子兵法》,到頭來是為當個跟班嗎?

當天朱元璋就裹上了紅巾,穿上了統一的軍裝,隨後匆匆走上大街。遠遠的,有一個人走走停停,始終跟蹤著他。

走了大約一炷香的時間,朱元璋進到一家小酒樓,徐達、湯和已經在裏面候著了。幾個老朋友在軍中相逢,自然無話不談,把酒言歡。

這時,門外的監視者閃了一下,引起了朱元璋的注意,他放下杯子往外走。湯和說:「你見鬼了?幹嗎去?」朱元璋沒有理會,徑直走到門口,看見那人站在街上,裝作低頭看賣金魚的,眼睛卻不時地向飯館裡溜。正好有一隻狗想往飯館裡鑽,店小二往外轟趕,朱元璋上去踢了狗一腳,罵道:「你這癩皮狗,跟著老子幹什麼!看我不踢死你!」

狗嗷嗷地叫著跑遠了。跟蹤者聽出了朱元璋是指桑罵愧,又見朱元璋死死地盯著自己,便沒趣地走開了。

回到飯館裡,徐達問他:「見著熟人了?」

「一條狗而已。」朱元璋說。湯和啃著蹄膀,說:「你也太不拿你自己當回事了!這口氣你能咽下去?給你個參議都不算大,叫你當親兵!別說你這麼有能耐的人了,就是我,都不低三下四地給他乾。」

徐達沉吟著問:「重八,你答應了?」

朱元璋喝了一大口酒,點點頭,鄭重其事地說:「徐達,湯和,朱重八已經成為過去,以後你們叫我元璋吧。」

徐達和湯和聽了先是一愣,但隨即釋然,徐達還安慰他說,「改個名字也好,希望可以改變命運。親兵有親兵的好處,守著主帥,升得也快,不受信任的人,這差事還巴結不上呢。」

朱元璋悻悻地說:「是很信任啊,我前腳出來,後頭就跟了一條狗來。」湯和這才明白過來:「原來是走狗啊!重八……元璋,這你更不能給他幹了。你一句話,我和徐達跟你拉出去。」

徐達笑了:「你我手下二百人,你能拉出一半,已是不易。」

朱元璋說:「好在他們佔著一座城池。天時不如地利,我們自己乾,不佔地利。現在是兩難啊,我再看看吧。」

跟蹤者趕回張天佑、郭天敘的公事房,添油加醋地向他們報告:「那朱元璋出了帥府,一路打聽去了兵營。他找了兩個人,一見面那個親熱勁就別提了,他們去吃飯館……」

「那兩個吃請的人是誰?」張天佑趕緊問。

「一個叫徐達,一個叫湯和。」跟蹤者想了想說,「都是百戶。」

郭天敘想起來了,他們都是鍾離人,應該是老鄉。他鬆了口氣。

「一來就找老鄉,也不能不防,」張天佑皺著眉頭說,「萬一是來使離間計的呢?」

「對呀!」郭天敘拍了一下巴掌,吩咐盯梢人接著打探,看他們有沒有反常。

「是。」那人答應一聲,不動地方。郭天敘又叮囑他看見什麼,及時來報。盯梢者又應了一聲「是。」

「是個屁呀!」郭天敘火了,「你不走還等什麼?在這兒吃晚飯嗎?」那人涎著臉笑,眼珠子轉了幾圈。張天佑明白了,扔了半貫錢過去,那人抓在手中,說了聲:「謝張老爺賞!」這才轉身離開。

每天站崗放哨

夜幕降臨,梆聲四起。

朱元璋坐在元帥府院子涼亭凳子上,就著燈籠的光看書。一陣清越的琵琶聲從對面樓上傳出來。樂聲先是輕徐、舒緩,後來變得高亢、激越,後來又漸漸歸於淒愴、深情。

朱元璋聽得入神,忘記了看書,竟然忘情地低聲喝彩:「好!」

這一喊,樓上的樂聲戛然中止。一個少女的倩影現於窗口,向下張望。當兩人目光碰撞時,朱元璋和那少女同時大吃一驚,喊出的是同樣的話:「是你?」——原來綉樓上的少女正是他出生入死救下來的馬秀英。

朱元璋喜悅無比,有點抓耳撓腮的樣子,卻又不敢貿然去見,只見窗口的人影忽然消失了,一陣樓梯響後,馬秀英跑到院子裏來了。

朱元璋快步迎上前,面帶笑容道:「萬萬沒有想到,你原來是郭元帥的女兒。」

馬秀英含羞帶笑地說:「不久前,救我出火坑的還是個佛門弟子,曾幾何時便成武生了?」

「你還不知道吧?我投了郭元帥帳下,如今當了他的親兵。」

馬秀英驚奇道:「這太辱沒你了。依我看,遭逢亂世,還是在佛門裏不問世事好,你怎麼想起走這條路來了?」朱元璋靈機一動,半開玩笑地說:「我是沖馬小姐來的,為你還了俗。」

馬秀英的臉騰地紅了,她別過臉去,低聲說:「你千萬別開這種玩笑,不雅。你來了也好,我好向父親、母親引見引見,叫他們替女兒重謝你這救命恩人,也能高看你一眼。」

「不不!」朱元璋卻意外地連連擺手,「千萬不要說這件事。」

馬秀英頗覺奇怪:「為什麼?哦,你是施恩不望報的君子?」

「這倒不是,」朱元璋說,「貧衲想,啊,不對了,在下想……」馬秀英笑了:「看樣子你的佛緣未了,時不時要露出貧衲的稱呼。」

朱元璋說:「我想,一旦你父親知道是我救了你,必定會賞個像樣的官兒,我朱元璋——這是我的新名字——不想靠關係攀高結貴,憑本事掙來公侯才光彩。」

這話令馬秀英肅然起敬:「好樣的。想不到你這小和尚卓爾不凡。既如此,我成全你,就先三緘其口,不說與父母聽,且看長老能博得個什麼樣的顯宦高官。」朱元璋說:「小姐奚落我,看不起我了。」

「玩笑而已。」馬秀英說。

這時樓窗上一個有幾分風韻的中年女人探出頭來:「秀英啊,你跟誰說話呢,聊得這麼熱乎?」馬秀英抬頭看看,笑道:「是父親新招來的一個親兵。」

養母張氏說:「跟他有什麼好說的!天不早了,該歇著了,丫環把洗澡水都給你燒熱了。」

「哎!」馬秀英答應著說,「就來。」

見張氏縮回頭去,馬秀英說:「這是養母,她弟弟張天佑也在父親帳下。」

「她這麼年輕,怎麼兒子就有二十多歲了?」朱元璋大惑不解。

「你說郭天敘、郭天爵吧?那是先房大夫人所生,她是續弦二夫人。」朱元璋點了點頭。馬秀英說:「我得走了。」卻沒有邁步,她見了朱元璋,覺得有很多話要說。

朱元璋更捨不得她走:「大長的夜,忙什麼?」馬秀英說:「你沒聽母親說嗎?跟一個親兵有什麼好說的!」說罷咯咯地樂。朱元璋說:「看來,還是承認救過你好。」馬秀英問他何出此言。朱元璋道:「那樣,我就有資格名正言順地和小姐來往,現在可就不方便了。」

馬秀英笑了:「你挺會打算盤啊,不過呢,現在後悔也來得及。」

「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朱元璋說。

馬秀英又笑了笑,發現了他放在亭子凳上的書,竟是《資治通鑒》,不由有驚訝之色。朱元璋平靜地說他喜歡看點閑書、雜書。

「這可不是閑書、雜書。這是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帝王之書,一般人是看不進去的。」

「你父親看這些書嗎?」

「他好像沒看過。」馬秀英說,「他更喜歡看元曲,《漢宮秋》、《西廂記》什麼的。」朱元璋忍不住笑了起來。

「你笑什麼?」馬秀英聽出這笑聲裡隱含著輕蔑意味。

朱元璋直言:「這種書不宜元帥看,看多了會英雄氣短,兒女情長啊。」馬秀英看見張氏又一次從樓上探出頭來,隻好說了聲「我該走了」,進樓去了。

朱元璋拿著書,卻看不下去,眼睛一直不離那雕花格窗,只有風擺窗帷沙沙作響,再不見倩影出現,不禁悵然若失。不管怎麼說,他還是亢奮不已,沒想到冥冥中的神靈這樣安排,馬秀英竟離他近在咫尺,使他有朝夕相見的機會,這莫非是天意嗎?

此前,馬秀英、郭寧蓮,還有那個賜予他珍珠翡翠白玉湯的奇女子,三個影子走馬燈一樣在他這個即將還俗的小子眼前轉,不時地喚起他對異性的渴望,現在,這三個影子中的一個,一下子拉近了,聚焦變實了,而另兩個相對地變得虛幻縹緲了。

作為親兵,郭子興出行時朱元璋是不離左右的衛士,當然親兵不止他一人,他也要輪流在帥府門前站崗或守更。

朱元璋從小有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個性,在皇覺寺出家當挑水僧,那是為了混口飯吃,沒辦法,他現在連徐達、湯和都不如,百戶都沒混上,只是個親兵。唯一給他慰藉的是,他當親兵可以隨時有機會一睹馬秀英的芳顏。

這天,朱元璋手執畫戟在門口站立。進帥府公幹的徐達從府裡出來,手裏拿著一支令箭。

朱元璋問:「領到將令了?」

徐達說:「山寨那裏給十石糧,元帥差我去護糧。」看看四下無人,小聲問,「想好了沒有?快走人吧!你從小胸懷大志,給人站崗當護兵?太丟人,我都跟著害臊。」

朱元璋的情緒卻出奇的好,他輕鬆地說:「這有什麼?韓信那樣的人,還甘受胯下之辱呢,大丈夫能屈能伸才行。」

徐達用異樣的眼光看了他一會,才無奈地說:「你別是中邪了吧?」朱元璋翻了翻眼睛,說:「走你的吧,你才中邪了呢!」

徐達怏怏離去,心裏納悶,其中必有說道。朱元璋一眨眼都有道道,徐達太了解他了。朱元璋這幾天正試圖討好郭子興夫人張氏。

要在郭元帥面前表現才幹,同時得到馬秀英的歡心,先得掃清馬秀英前面的障礙。他知道,張氏雖不是巾幗英雄,但在懦弱無能的郭子興面前,說句話還是管用的。

這天張氏正在梳妝台前卸妝,從鏡子裏看到郭子興進來了。見他一臉的愁悶和無奈,張氏知道又是孫德崖給他氣受了。郭子興說:「有什麼辦法!他除了主張劫掠,根本胸無大志,他又總防範著我,這不是桃花山的趙均用也過來了嗎?他們聯起手來,我感到事事掣肘啊。」

張氏卻不以為然:「打虎要靠親兄弟,上陣還須父子兵,有天佑和天敘、天爵他們,還能放心些。」

郭子興不好意思說她弟弟是個飯桶,只是說:「光有忠心不行,得有能人,有謀士,有將才,可我沒有。」

張氏主張出賢良榜,廣招天下賢士,為我所用。

「我何嘗不想。區區之地,有何賢才!」郭子興道,「張了榜出去,隻來了一個朱元璋,他又根本不是見榜而來。」

「這個朱元璋怎麼樣?聽天佑說,朱元璋說起話來頭頭是道,把你都聽迷了?」

「倒也沒有那麼誇張,朱元璋城府很深,所言天下大勢和雄起天下的大策都對,可施行起來也不容易。」

「那你怎麼隻叫人家當個親兵?」張氏的意思是大材小用了。

郭子興說:「也不能光聽他嘴上說呀。況且他新來乍到,尺寸之功未立,驟然委以重任,別人也會不服。」

張氏道:「有一件怪事,不知該不該說。」

郭子興問她什麼怪事?

「咱家小姐和他很談得來。」

「這怎麼可能!」郭子興很感意外,說,「就不說他們男女有別,也是素昧平生啊。你還不知道秀英是個非禮勿視,非禮勿聽的人嗎?」

「這還用老爺說!」張氏告訴郭子興,她已見過兩次了,「秀英和那個親兵有說有笑的,談起來足有一頓飯工夫。」

「是嗎?」郭子興不由得皺起眉頭,「難道,他真的不是個良善之輩,來者不善?」轉念一想,即使他不懷好意,馬秀英也不會越雷池一步,從小看著她長大,還不知道她的持重嗎?

張氏聽他話裏有話,就問還有別的可疑處嗎?

郭子興道:「朱元璋一來,立刻去找底下的兩個百戶,天敘派人盯了他的梢,他們擔心,這個朱元璋是來使反間計的。」

「那可得防著點。」張氏說,「沒家親引不來外鬼呀。」

郭子興也叮囑張氏,想法從丫頭口中探探口氣,這朱元璋哪一點叫她看中了,連女孩兒的規矩都不顧了?

張氏點點頭,說:「我會注意的。」

佛性大師鼓勵劉伯溫出山

賢才是有的,大亂的世道,賢才往往隱於草莽之中。

當年佛性大師和郭山甫不約而同提到了浙西四賢是孔明、張良一樣的人物,不管郭子興怎樣出賢良榜,朱元璋認定這樣的人不會登門的,良禽尚知擇木而棲,而況於人?

朱元璋當然不會知道,此時他的師傅佛性大師正在浙江青田縣的武勝村拜訪當代大儒劉基。

劉家的房子坐落在青山碧水之間,鬱鬱蔥蔥的楠竹林拱衛著風火牆的院落,青堂瓦舍,飛簷畫棟,整個院子被松拍圍護著,一望可知是鄉裡首戶。這家的主人便是在當地號稱預知上下五百年天下大事的劉基劉伯溫。今天,劉伯溫正在書齋裡接待遠遊講經的佛性大師。

劉基四十多歲,面目清臒,星目長髯,因為棄官居家,又喜歡道家之術,所以羽扇綸巾,大有老莊之風。佛性說:「幾年不見,你在這一帶已是名聲大噪了,聽說你對《靈棋經》大有研究,推事極為靈驗?」

劉基說:「學生豈能比得了老師?」因為佛性入佛門前教過他,所以他對佛性恭恭敬敬地執弟子之禮。

「那都是過去了。」佛性道,「從前我只是個設塾開館的教書先生而已,你不過跟我讀過幾天經書,如今則是分道揚鑣了,一個僧,一個道,冰炭不同爐了。」

「佛家也好,道家也罷,殊途而同歸。先生是從普陀山歸來嗎?」

「沒有去成。方國珍起兵,封鎖了海島,我就想到你府上混幾頓齋飯吃了。」

「學生正愁著無法排遣時光呢,老師來得正是時候,正好聆聽教誨。宋濂點了翰林,卻發誓不去,章溢、葉琛雖當著差,也懶怠與貪官為伍,都賦閑在家,回頭要把他們接來,陪老師多住些時日。」

「你住的這地方山明水秀,真是世外桃源。」

劉基卻是嘆息連聲:「遍地烽火、四處狼煙,哪有真正的桃花源?想過野鶴閑雲的日子也不可得了。」

「你不同於我。我垂垂老矣,心早已是槁木死灰,不問世事。你正值壯年,為天下黎民計,你也該出山,你遲早是閑不住的。」

劉基一面給佛性添茶續水,一面笑道:「這話可不像佛根深植的方外之人所說了。」佛性自有他離經叛道的見解:「說什麼六根清凈,其實很難做到,無憂禪定,有時只是追求罷了。入世難,出世更難。」

劉基說:「說得好。老師何不入世,乾一番經天緯地的大業?」

「這使命只有你劉伯溫來擔當了。」佛性說,「你不是佔卜極靈的嗎?你沒擺過未來之卦嗎?」

「我從不為自己佔卜。既然老師說起,現在就擺一卦試試。」

劉基在供奉著張天師的神案前上了香,口中念念有詞:

「上啟天地,太上老君、張天師,並啟四時、五行、陰陽、日月並十二天罡,十二支地煞,值日功曹,天地定位,人極肇立,爰有卜筮,維此靈驗,吉凶孔昭,啟迪隱機。」

佛性在一旁搖著扇子笑眯眯靜觀,只見劉基捧起卦罐輕輕搖了幾下,記下製錢陰陽,連搖三次,將製錢散於案上,對佛性說:「這卦象倒是應了老師的話,進取在即,出仕為上,不過也有點滯怠,那是很久以後的事了,恐不能善終。」

佛性笑道:「善始與善終是善善相因,善故善,善啟惡,這是樂極而悲,否極而泰的意思。世間本沒有純正的好與壞。」

劉基說:「日後再看吧。」

佛性說:「你是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人,你看天下雄起的各路豪傑裡,哪個能成氣候?」

「皆流寇耳。」劉基一臉不屑神色,「除了私鹽販子,就是打魚的、裝神弄鬼的妖教。這一年來,方國珍、張士誠和北邊的韓山童、劉福通都派人來找過我,我都躲開了。」

佛性嘆道:「良禽擇木而棲呀,你自來清高、孤傲,豈能與不成大器者為伍。但你終究會遇到明主的,你的卦象裡卻沒有,我疑心你的卦術還未爐火純青。」佛性說他已知道明主是誰了。

「是哪一個?」劉基眼睛一亮。

「看你這眼神!還敢誇口長隱山林嗎?」

劉基笑了,他只有在老師面前現出本色,一掃清高、孤傲之氣。

佛性說:「此公現在還沒於草莽之中,我不是靠未卜先知而行事,這個人我很熟,日後必是他崛起群雄之上,最終登大統。我已把你和宋濂薦給了他。」

劉基說:「老師自己把仕途看成爛泥塘,卻把學生往泥塘裡推,何如此不公啊?」二人不禁撫掌大笑起來。

出謀劃策卻難獲信任

小小的親兵居然能啃動《資治通鑒》和《孫子兵法》,不能不令郭子興另眼相看,他試著與朱元璋對了幾回策,自愧不如,朱元璋看書絕不是裝潢門面,郭子興便不時地讓他出出主意,儘管內弟張天佑和他的兩個兒子十分反感。

這幾天郭子興又很心煩,苦於無人商量,見朱元璋在廊下侍立,就召他上堂,說出了自己的隱憂,問朱元璋怎麼辦。

原來,桃花山寨的草寇趙均用和彭大下山投來濠州後,仗著兵多,也當起了元帥,小小濠州竟有五個元帥了。他們根本不把郭子興放在眼裏,處處與他為難。朱元璋說:「那個彭大還算講義氣,人也比較正派,孫德崖就很壞,他和趙均用勾搭在一起,早晚是禍害。」

「那你說怎麼辦?」郭子興問。

「及早擴充隊伍,離開濠州,另闢蹊徑。」

郭子興點點頭,「話是這麼說,也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呀。」

朱元璋說:「趙均用當年佔山為王,打家劫舍,搶男霸女,如果不除掉他,有損義軍清名。況且,這號人,本來就不該收留,一條魚會腥了一鍋湯。」郭子興也承認,「現在是魚龍混雜,難分良莠,除掉談何容易,內訌反而不好。」朱元璋主張先發製人,否則必受製於人。

郭子興只是唉聲嘆氣,他下不了這個決心,沒這個勇氣,也自認為沒這個實力,談了也是白談。

從帥府大堂下來,朱元璋沒有馬上走,他有意在後花園裏走動著,希望碰上馬秀英,或者吸引她注意。今天沒有琴聲,朱元璋好不失望,他不時向綉樓上張望。樓上闃無人聲。朱元璋拾起一個小石子,向樓上拋去。「噹啷」一聲,小石子響亮地打中了朱漆窗。

果然奏效,拿著一卷書的馬秀英走到窗前來張望,一見朱元璋在下面,沖他笑笑,又想回去。朱元璋不敢大聲說話,就打手勢讓她下來。

馬秀英很是猶豫,但還是下樓來了,她沒有往朱元璋跟前靠,遠遠地站下,問:「先生有什麼事嗎?」

「沒有大事,怎敢來打攪。」他往前湊了幾步,告訴她,「桃花山搶你的那個匪首趙均用投到濠州來了,你父親並不知他的根底,反倒稱兄道弟,現在趙均用又想把你父親架空,由自己說了算。」

馬秀英吃了一驚,說:「這不是引狼入室嗎?有他這種人在,濠州就不是什麼義軍,倒成了山寨了——你的意思是讓我去勸父帥?」

「對,必須除掉他。」朱元璋說。

「你為什麼不說?」馬秀英問,「我有耳聞,你雖沒品級,但大事小情,父親倒常問問你的看法。

「一則我人微言輕,二則你父親並不知道我上桃花山救你的事。」

「好吧。」馬秀英答應馬上去找父帥,決不讓父親與這樣打家劫舍的大盜為伍。說完正事,朱元璋見她急匆匆要走,就說:「小姐這麼煩我嗎?」馬秀英望著他笑笑:「我何曾煩你了?」

朱元璋說:「那幹嗎不敢多說幾句呀?」與他交談時,馬秀英也是左顧右盼,像做賊似的。她豈不知朱元璋的心思?無論出於對朱元璋的感激,還是出於對他有見地、有才幹的景仰,她也願意與他多在一起待一會兒,但她不得不防著別人的悠悠之口,畢竟是男女有別。

本書精華已為您連載完畢,謝謝閱讀。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