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萬曆新明》三百五十七章 金融
張四維領了任務之後,腦袋雖然疼,但這事兒雖然大但不是急務,倒可以慢慢調研,思慮周詳再做起來不遲。

但有些事情是比較緊迫的。皇帝嫡長子洛親王萬裡七年年底出生,萬曆十三年春節時虛歲已經八歲,按製要出閣讀書。這裏面有個講究——明代,只有皇太子才有資格「出閣讀書」。至於其他皇子,那都是些混吃等死的貨,教育成啥樣就無所謂了。

實際上,若有朝臣上奏請洛親王出閣讀書,就相當於提醒皇帝定儲位。雖然他嫡長子地位早已無可動搖,后宮也無有皇子的妃子專寵來動搖其地位,但皇帝確實沒有正式立太子。

按照太祖留下的制度,繼承人培養越早越好。但大明曆任皇帝不按祖製來的很多,例如英宗皇太子十二歲出閣、武宗雖然八歲出閣讀書,但經常請假,而且一請假就是半年多。就是萬曆皇帝自己,在八歲時朝臣請示穆宗讓他出閣讀書,穆宗當場拒絕,並表示:「等到皇太子十歲後再做打算。」

明代皇室對皇太子出閣讀書的抵觸,實際上是對帝國繼承人教育權的爭奪——若早日出閣被四書五經灌輸傻了,不免成為文臣的傀儡,還特別傻缺。

太祖所立皇太孫朱允炆就是盡信書的主兒,被身邊的書獃子一通忽悠要削藩,才被成祖撿了便宜。朱棣得了龍椅後就汲取教訓,他東征西討的時候多數都帶著朱瞻基,免得他被文官洗腦。

土木堡之變後,大明曆任皇帝覺得皇帝光讀書不行,這皇帝最好像太祖、成祖一樣文武雙全,因此騎射也被納入教育內容,五軍都督府內也有勛貴大臣做太子的軍事老師。當然,信奉「二龍不相見」的嘉靖帝除外,穆宗哥倆個能在嘉靖帝八個兒子中活到成年都算大造化——其餘六個全領了便當。

因變法前後,皇帝的舉起屠刀大砍大殺,多年親政下來權威也日重。再加上洛親王地位穩固,因此這些年朝臣並沒有把皇帝沒有立太子當做大事兒正兒八經的上奏。

張居正薨逝後,朱翊鈞被李太后提醒,讓他重視皇子的教育。他現在二十五虛歲,就有六個兒子,三個女兒——將來很可能生幾十個。

洛親王上面還有一個姐姐,如今跟著弟弟一起在內書房學拚音和識字。想到後來自己的孩子很可能組成一個班級,那朱翊鈞必須將後代教育問題提上日程了......

朱翊鈞瞌睡,就有人遞上枕頭。萬曆十三年八月初三,皇帝禦早朝,禮部尚書王錫爵請示皇帝,道是洛親王睿齡漸長,聰明出眾,建議皇帝讓他出閣讀書——眾臣一聽,這腸子都沒悔青了。

這裏面有個說道:請冊立太子一般都是內閣首輔的事兒,但並不絕對。如果此前皇帝沒有定下儲位的意思,且明顯超過了應該定太子的時限,那打頭炮的大臣上本或當朝上奏算「定儲之臣」,這身份與「從龍之臣」地位差不多。

將來洛親王繼位,不管他本人對王錫爵觀感如何,必須給王錫爵今日的行為一個交代,升一級是最起碼的。如果洛親王對他觀感好些,這就是異日飛黃騰達的本錢。

眾臣想到這便宜讓王錫爵佔了去,心裏個個五味雜陳。尤其是年輕的朝臣,都暗罵王錫爵這老東西不講究——如今皇帝年富力強,等洛親王繼位不知猴年馬月,王錫爵本人能否享受到這定儲之功還是兩說:為什麼不把這好機會留給年輕人?

王錫爵做事滴水不漏,儘管吃了定儲之功的大頭,但還留兩筷子給張四維。因為他建議洛親王出閣讀書,沒說讓皇帝早定儲位,那請立太子這功勞算是留給了他——總理大臣還必須領情,因為這是政治規則。張四維要想不被罵不講究,必須得投桃報李。

所以朝臣們都對王錫爵高山仰止了,一件事辦下來多方共贏不是隨隨便便就能做到的,王錫爵在皇極殿的每一句話都被掰開揉碎了分析,大夥兒對他爐火純青的語言掌控力道佩服不已。

當然,皇帝回答王錫爵的玉音也理所當然的被細緻分析,雖然都低著頭沒看到天子顏色,但朱翊鈞的語氣是帶著些欣喜的:

「卿之奏言,甚當。人資性不同,稟賦成於天,學問成於人,雖有睿哲之資,未有不教而能成者。朕的子孫,是要想好如何教育才好。」

有了這句話,洛親王定下儲位並出閣讀書這件事算是板上釘釘。雖然皇帝的話中留了點尾巴,但朝臣俱以為大事定矣——包括張四維在內。

王錫爵給張四維留了空子,張四維必須把事兒圓上。於是次日,張四維等政事堂大臣聯名奏本《恭請宸斷冊立東宮以重國本事》就到了朱翊鈞案頭。

「竊惟國本,繫於元良,主器莫若嫡子。今請宸斷早建太子,所以尊宗廟、重社稷也。......自萬曆七年,元子洛親王誕生詔告天下六年於茲矣。今麟趾螽斯,方興未艾,正名定分,宜在於茲。」

「查得祖宗故事,宣宗以宣德三年立英宗為皇太子,時年二歲;憲宗以成化十一年立孝宗為皇太子,時年六歲;孝宗以弘治五年立武宗為皇太子,尚未周歲也——蓋塚歲升儲,所以明統業之重.....」

「洛親王克類岐嶷,夙成中外,臣民屬心已久......及茲冊立禮儀,允宜修舉.......早建儲位以慰億兆人之望,以固千萬世之基......至於出閣講學及朝賀等......」

朱翊鈞覽奏後微微一笑,將奏章裝在袖子裏,擺駕坤寧宮。莊皇后生了一女二子後,在后宮的地位如同珠穆朗瑪峰——比李太后當年以側妃身份生了龍子的地位還要高許多,畢竟她還佔一個「嫡」位,除非朱翊鈞腦抽要廢後,否則沒人敢在她面前說話大聲。

經過多年磨合,這兩口子如今也算是琴瑟和鳴。朱翊鈞做事講究,莊皇后也沒有專寵之心——犯不上,第二個兒子出生後,皇后的地位已經上了雙保險,皇帝再怎麼花心,這母儀天下的地位也都是鐵打銅澆的。

見皇帝來了,莊皇后高興道:「今日已安排鄭昭儀和李婕妤兩個侍寢,陛下怎麼到臣妾這裏來了?」

朱翊鈞哈哈一樂道:「朕今天不過去了。晚上咱兩口子說說話,不幹別的。」

莊皇后聽了臉紅,啐一口道:「誰稀罕陛下乾別的不成?今日臣妾月信來,也不能侍寢。」

朱翊鈞樂不可支,調笑道:「唉,婚前月信攔路虎,婚後月信救世主——朕早算好日子了,過來就是要歇一天。倒是你想得複雜,咱兩個就不能吃口素的?」

莊皇后臉越發紅了,不再搭理朱翊鈞,扭頭吩咐身邊女官道:「給皇上做個開水白菜,再拌個苦瓜——」那女官憋著笑下去安排不提。

如今這醫療條件雖然比朱翊鈞穿越過來的時候有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朱翊鈞仍然非常注意養生,大油、重鹽、高糖的食物基本不碰,隔三差五就要吃幾頓素食,因此后宮也都挖空心思給他做清淡菜肴。當然,因為他還年輕,這蛋白質攝入也很注意。

兩人用過晚膳,朱翊鈞將張四維請立東宮的題本給皇后看了。莊靜嘉眼睛亮晶晶的,笑問道:「這話憋在臣妾肚子裏也好幾年,您這是要下旨嗎?」

朱翊鈞笑道:「嗯。旨意是要下的。但不能這麼痛快。朕打算讓宗人府出頭,建一個皇室小學校——讓灝兒跟宗室、勛貴和重臣的孩子一起念書。嗯,主要是想給他一個與同齡人交流的環境。」

說完笑笑道:「朕登基的第二年,曾提議母后選些伴當陪著朕一起讀書,被母后否了。雖然朕照樣英明神武,但不能覺得這子孫後代都肖朕一般兒睿智天成。嗯,環境很重要,交流也很重要,否則未來皇帝都跟著太監、女人和老夫子接觸,這性格很難健全。」

莊靜嘉與朱翊鈞多年耳鬢廝磨,對他的思路也多些理解,但聽了還是捏把汗道:「若有那良莠不齊的,可別帶壞了孩子。」

朱翊鈞冷哼道:「哼,若是陪皇太子讀書的孩子不著調,那他家大人朕就要跟他說道說道了。這一點你放心,他們就是裝,也得在太子面前裝出人樣來。」

莊皇后聽了,微笑道:「這可是大改了祖製了——朝臣能同意?」

朱翊鈞笑道:「嗯,他們是不能痛快同意,因此朕要在立太子這事兒上拿捏一把,否則事事都頂牛也不好。今兒到你這兒來,就是要給你通個氣,免得你胡思亂想。洛親王立為皇太子的事兒,在娶你那天,朕就下定決心了——這太子只能你來生!」

這話說出來,皇后自然情動如火。朱翊鈞見莊皇后起身要喊人來侍寢,忙笑著攔住道:「這個........真用不著,等你身子爽利了,你再安排.......朕無有不從。」

然後忙轉了話題道:「此後朕的孩子都要好好教育,這世界大著呢.......」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