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就你叫穿越啊》第25章 報恩寺鬥法(1)
大報恩寺是明成祖朱棣為紀念明太祖朱元璋和馬皇后而建,明永樂十年(1412年)於建初寺原址重建,歷時達19年,耗費248.5萬兩白銀,十萬軍役、民夫。

大報恩寺施工極其考究,完全按照皇宮的標準來營建,金碧輝煌,晝夜通明。整個寺院規模極其宏大,有殿閣30多座、僧院148間、廊房118間、經房38間,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規格最高的寺院,為百寺之首。

秦陽一行人進了報恩寺,作為特權階級,當然是有專用的通道給這些達官貴人使用,要不然讓他們和普通百姓一樣,豈不是有失體面?

要說定國公府的名號,在南京這一畝三分地也確實好用。這不,知客僧已經帶著一眾沙彌在門口迎接了。

「阿彌陀佛。秦施主,小僧等在此恭候多時了。」

一般寺院的知客級別較低,主要是接待敬香的施主,隸屬於客堂。而能夠作為迎接定國公府貴客,來接待秦陽一行人的知客,院內地位絕不簡單,是由大報恩寺真修實證的大德堂主擔任,當一聲大師也不為過。

「敢問大師法號?」秦陽雙手合十,禮敬有加。

「貧僧法號了功,各位施主,這邊請。」了功禪師合掌還禮,在前引路,先是帶著秦陽等人到了四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上了香,介紹了殿內的眾多法身雕像,下牆、石壇及欄桿,都用漢白玉石砌成,雕鏤得非常別緻。

又參觀了大禪殿、後禪殿、左右觀音殿、法堂、祖師堂、無梁殿、伽藍殿、藏經前殿、藏經殿、左右貯經廊、輪藏殿等。

徐文璧沒有跟來,說是家中有事。一路上,秦陽和林詩音一人一邊牽著程翠兒的小手,這裏看看那裏瞧瞧,三人很有些一家三口的樣子。這讓失去了父母的程翠兒有了幾分慰藉,一路上嘰嘰喳喳說個不停。

逛完了三藏殿和鐘樓,幾人便依次登上了琉璃寶塔。塔為八邊形,共9層,剎頂鑲嵌金銀珠寶,角梁下懸掛風鈴152個,日夜作響,聲聞數裡。

琉璃塔的主體為磚砌,除了塔頂有一根「管心木」之外,整個建築當中「不施寸木」。其內、外表層全部用各種造型、各種顏色的琉璃構件榫合而成,故稱之為琉璃塔。

該塔自建成之日起就點燃長明塔燈140盞,每天耗油64斤,金碧輝煌,晝夜通明,塔內壁佈滿佛龕。

在塔裡,秦陽完成了程翠兒的心願,點了一盞長明燈。

徐府的管家早已得到吩咐,供奉了一筆豐厚的香火錢,使得了功知客愈發恭敬。在塔上俯瞰,大半個南京城、秦淮河盡收眼底,白牆青瓦、藍天碧水,讓人格外心曠神怡。

「大師,請問方丈可在寺內?」秦陽問道,倒不是真的和徐文璧說的那樣,要方丈親自來誦經祈福,只是到別人家中禮貌性的詢問一下主人。

原本只是正常的詢問,沒想到卻得到了一個意外的答案:「方丈正在與東瀛來的法師談論佛法,諸位可到後堂稍坐,本寺已經為諸位施主準備了齋飯,請務必給本寺一個盡地主之誼的機會。」

「東瀛來的法師?」這引起了秦陽的警覺。

「是什麼時候來的?」

「就在今日上午。沒想到,自唐之後,又有東瀛的法師前來求法,實乃我朝盛事。」此刻,了功和尚一臉自豪。

果然,眾人在後堂落座沒多久,方丈道真法師便引著一名頭戴綱代笠,衣領掛著「折五條」和「絡子」,

穿著「直裰」的凈土宗和尚進來,並介紹道:「這是來自東瀛的隆造法師,對佛法有獨到的見解。這幾位是定國公府的貴客。」

在看到隆造法師的第一眼,秦陽便能確定此人絕對不簡單,很有可能與之前的那夥倭人有關聯!因為秦陽在他身上聞到了血腥味!這可不是一個正經和尚應該有的味道。

不過,秦陽並沒有當場發難,畢竟林詩音和程翠兒等人還在這裏,還有一眾定國公府的普通下人。

「鄙人對倭國風俗很感興趣,不知隆造法師今晚可否秉燭夜談,不吝賜教?」。

這隆造法師原本是倭國真言宗的,後來改信凈土真宗,這個宗派又稱為一向宗。

一向宗為凈土宗分支,算是倭國本土佛教宗派,一向宗吸引信徒很重要的一點是其入門程序簡單,讀經文、儀式、吃齋通通不要,門徒只需加入時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在死後上西天去見佛祖,-到了戰國時期,一向宗信徒數量龐大,又積攢了財富、武器等各類資源後,開始以僧人身份介入世俗爭端,常煽動民眾對諸侯不滿。

最著名的就是「一向一揆」,利用信徒廣泛的優勢煽動各地的信徒起義,到了侵略戰爭時期,凈土真宗本願派的很多僧人,隨軍充當打手,掠奪佛教文物,美化侵略戰爭,他們把對華夏的侵略稱之為保護佛教的「聖戰」,他們宣稱「只要相信彌陀本願,殺了華國人亦可以往生」,以此鼓動倭軍的仇殺本性。

可以說,這個宗派是徹徹底底的右翼宗派,可悲的是,在華國,還有許多假修行的人在宣傳凈土真宗本願法門,他們真正想要達到的目的,不過是想拋棄華國佛教的各種戒律束縛,能夠像本願派的僧人那樣,既能享受世間的五欲之樂,又能夠獲得死後的解脫。

用完齋飯,秦陽先打發林詩音帶程翠兒回瞻園,自己則留下來與隆造和方丈品茶閑聊。

期間道真方丈去主持晚課,秦陽拉著隆造繼續攀談:「不知隆造法師是倭國哪裏人?如何來的我大明?」

秦陽旁敲側擊,想要打聽出他的來歷。

「阿彌陀佛。」隆造法師宣了聲佛號,淡定回答:「小僧是倭國一行腳僧,由於大名連年征戰,各地民不聊生,小僧有感民生疾苦,但苦於學法不精,不能渡化世人。嘗聞大明乃佛門興盛之地,想必有救我百姓之法,便拜託友人,搭船前來。」

「我大明禁海多年,不知大師哪位友人如此能耐,居然可以從倭國將大師帶來大明?」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