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史事講將2》第222章 武昌郡公——戴胄
戴胄,字玄胤,譙郡譙縣人,唐朝初期宰相,汲縣令戴承伯之子。初仕隋朝,明經入仕,起家吏部雲騎尉,遷門下錄事,反對鄭王王世充篡位,出鎮虎牢關。歸順秦王李世民,授士曹參軍,遷兵部郎中、武昌縣男。唐太宗即位後,遷大理少卿、太子左庶子。生性忠直,犯言直諫,遷尚書左丞,代理吏部尚書,主持選官。轉戶部尚書、武昌郡公,參預朝政,位列宰相,病逝,時年六十一歲,追贈尚書右僕射、道國公,謚號為忠。

戴胄,生性堅貞,有才幹,熟知律法,通曉文案,隋末曾任門下錄事,深受納言蘇威、黃門侍郎裴矩的賞識。隋煬帝遇害,王世充在洛陽立越王楊侗為帝,是為皇泰主,戴胄被任命為給事郎,成為王世充的太尉府官屬。王世充意欲篡位,戴胄進諫道:「君臣猶如父子,理應休戚與共,有始有終。希望您效仿伊尹、周公,輔佐王室,使國家安定,則是天下之幸。」不久,王世充又求取九錫殊禮,戴胄再次進諫,王世充大怒,將他貶為鄭州長史,讓他與王行本一同鎮守虎牢關。

秦王李世民東征王世充,攻取虎牢關,俘獲戴胄,任命他為秦王府士曹參軍。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繼位稱帝,戴胄被拜為兵部郎中,封武昌縣男。大理少卿出缺,唐太宗道:「大理寺關乎人命,戴胄清廉正直,正是合適人選。」於是,任命戴胄為大理少卿,後又改任尚書左丞。當時,尚書左僕射蕭瑀免官,右僕射封德彝病逝,唐太宗便命戴胄處理尚書省政務,他善於決斷,被人稱為開國以來最稱職的尚書左丞。

此前,朝廷每逢水旱災害,全靠正倉撥糧賑災,但正倉存糧有限,遠遠解決不了問題。戴胄上表唐太宗,建議效仿隋朝,設立義倉,讓官員、百姓繳納糧食,以備飢荒,唐太宗採納了他的建議,又讓他和魏徵一同擔任諫議大夫,檢點朝政得失。

吏部尚書長孫無忌曾在進入東上閣時,沒有解下佩刀,違犯了衛禁律,尚書右僕射封德彝判定:「監門校尉失職,罪當處死;長孫無忌誤帶佩刀入宮,罰銅二十斤。」戴胄卻反駁道:「校尉沒有察覺與無忌佩刀入內,都是一時疏忽所致。陛下若念無忌有功,從輕處置,非法司所該管。如果依法處理,僅罰銅二十斤,恐怕未必合理。」太宗說:「法律乃是天下共同遵守的,怎能因為無忌是皇親國戚,而不執行?」乃命重新議罪,封德彝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戴胄又道:「校尉因無忌而獲罪,根據法律,處置應當從輕。至於說到他們的過錯,其實是一樣的。我認為應該改判。」太宗於是免除了校尉的死罪。

唐太宗曾針對偽造資歷的官員下詔:「若不自首,一旦查出,判處死罪。」後來,有官員被查出偽造資歷,被戴胄判處流放。唐太宗道:「我曾下令,不自首者死罪,你卻判他流放,這不是讓我失信於天下嗎?」戴胄道:「陛下如果直接下詔處死,臣管不了。但陛下既然將他交付法司,臣就要依法辦案。」太宗道:「你隻管自己守法,而讓我失信嗎?」戴胄道:「法律是佈告天下、取信於民的國家大法,陛下的話不過是一時喜怒說出來的。陛下憑藉一時氣忿所說的話而殺人,這怎麼可以呢?現在將案犯處之以法,這乃是忍小忿而存大信。」太宗欣慰地道:「朝廷執行法律有失,您能加以糾正,我還擔憂什麼呢?」

後來,杜如晦病逝,臨終前請求讓戴胄主掌吏部,唐太宗遂讓戴胄代理吏部尚書,仍舊擔任民部尚書、太子左庶子、諫議大夫。他雖有才幹,卻不通經史,任職吏部時,獎掖法吏,抑製文士,受到輿論的譏諷。戴胄被免去吏部尚書,以民部尚書之職參預朝政,成為宰相,並進爵武昌郡公。

唐太宗打算重修洛陽宮,戴胄進諫道:「關中、河西都在增置軍隊,此前又在修復九成宮,丁壯被役使殆盡,現在還能剩下多少呢?如今戰亂平息不久,民間人口短缺,一人服役,全家廢於農事。一家儘力勞作,也難以維持生計。我擔心這會引起百姓的怨恨。」唐太宗大為讚許,對侍臣道:「戴胄與我並無骨肉之親,他能忠直體國,知無不言,我進封他的官爵,就是要酬報他的一片赤誠之心。」

戴胄病逝,唐太宗罷朝三日,追贈他為尚書右僕射、道國公,賜謚號為忠,命虞世南為他撰寫碑文,唐太宗見他住宅簡陋,怕沒有地方進行祭祀,還特命官府為他設立廟宇。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