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明末一潰兵》第一百八十五章 慶陽府外
由馬爌所率領的明軍一路過安邊所抵達環縣,一路上之前被裹挾著投了闖的士紳官軍們無不喜不自勝。他們得意洋洋的將明軍迎入城中,並且高贊甘肅總兵林日瑞是挽狂瀾之即傾的偉大人物。而林日瑞與馬爌對於這些讚美也毫不吝惜的收下,他們將投闖之人的家財盡數抄沒用於補給軍用,並且大肆搜刮民財以作入晉之後的花銷。也是就在此時林日瑞終於得知闖軍有大隊人馬自西安調動的消息。從東西兩路來看似乎是有兩萬餘人,但是馬爌與楊遇禮卻又覺得此事有假。作為在西安跟著左晉一路守城過來的楊遇禮實在難以想像闖軍居然還有兩萬餘人的空閑兵力可以調動。因為就算當年兵入西安時,闖軍的兵力也才只有三萬餘人罷了。如果真的有兩萬人馬入寧夏,那麼西安豈不是只有寥寥數人在守?「必然是疑兵之計。」楊遇禮說道。「但是就算是疑兵我軍也萬萬不可掉以輕心,大軍征伐首在必勝。現在南有李自成虎視眈眈,東有高一功坐鎮富平。我軍應當速行,最好不要與其產生衝突。」「我倒是以為可以一舉向前。」與楊遇禮不同,甘肅總兵馬爌將一封書信拿了出來說道。「榆林總兵王世欽那一邊來消息了,說他們正在整軍待發,只要我軍向前。他們與咱們一齊收復慶陽。」「他們有多少人?」林日瑞將手中的茶杯放下皺了皺眉詢問到。被士紳們恭維的快要忘記自己本名的他難得冷靜了下來。「兩萬兵馬,沒有騎兵。」馬爌將書信擺在了林日瑞眼前的桉桌上。「但是闖軍又比咱們好上多少呢?林巡撫,只要我等守住慶陽。這陝西的半壁可就保住了呀!」「還是不妥。」楊遇禮說道。「大軍徵發,沒有必勝之理。我們為穩妥起見還是走饒陽水堡入榆林的好。」「打仗豈非兒戲?哪有必勝之理?」聽了楊遇禮的一番話馬爌不由自主的回嘴到。在他看來這個楊大人有計謀歸有計謀,但是實在是懦弱。打仗關鍵的就在於人數,現在明軍一萬五,闖軍三千。近五倍的差距,莫說是他一個鎮守邊關五年的總兵官了。就算是一個牙牙學語的小娃娃來,都知道該怎麼辦。更何況榆林的兩萬明軍還隨時待發。「行軍打仗打的就是一個士氣!」馬爌不由得出聲強調。「楊大人有所不知,昔日我在邊關迎擊蒙古人時之所以能戰無不勝靠的就是敢拚。」馬爌還有一句話沒有說,那就是隨著皇太極對蒙古諸地的整合和征討實際意義上的蒙古早已消弭掉了。現在在陝西北面的與其說是蒙古倒不如說是一些零散的部落罷了,這樣的部落怎麼可能與明軍抗衡呢?「這……」楊遇禮感受到巡撫林日瑞那期望的眼神了,他忽地意識到明軍南下將成為一個既成事實。「馬將軍有如此自信?」楊遇禮憂心的問道。儘管他對兵事知之甚少,但來自其內心的直覺卻告訴他此事不妥。「當然。」馬爌正色到。「我軍有一萬五千人馬,現在又已經抵達環縣。如果沿著環水一路向南,每日急行軍不過三日便可抵達慶陽府下。而闖軍大本營在西安,他們就算隻遣精兵到達慶陽也得要六七天去了。」「那疑兵呢?」林日瑞問道。「一兩千人的兵力對大局無礙,到時候只需派些人馬擋住他們即刻。」馬爌輕鬆的說道。「只要拿下了慶陽,西安闖寇必然聞風而動。到時候我軍與榆林兵一具擊潰闖軍,半壁的陝西可就守住了呀!」「的確是好計,但是我想稍作修改。」為馬爌的樂觀態度所感染的林日瑞點了點頭說道。「我軍向南不變,不過還是繼續向著慶陽府中請降……」「林巡撫!」「馬總兵,你且聽我說完。」林日瑞擺了擺手繼續道。「此舉一可以偽裝我軍向南之用心,二可以再探一探闖軍的虛實。」「如果闖軍果真派遣了大人物過來議和,我們便趁機將其擒獲。這樣以後向北,我們也有東西和皇上交待。而如果沒有,則說明闖軍在城中空虛。我們便加速行軍,一舉拿下慶陽等候榆林總兵的到來。」「此計甚好。」隨著巡撫林日瑞話語的結束,馬爌第一個站出來喊道。而在馬爌贊同後,二人便一齊把視線放到了楊遇禮的身上。「我不知兵事,全聽巡撫安排。」終了,楊遇禮才說出了這麼一句妥協之詞來。「好。」林日瑞滿意的點了點頭對著總兵馬爌說道:「大軍明日啟程。」隨著商議的結束,楊遇禮一個人在向著林日瑞告辭後又一個人默默的走了出去。他騎上馬緩緩的向著他的臨時住所行去,一路上不少的百姓正畏畏縮縮的聚攏在一起。隨著大軍進入城中,士兵們當仁不讓的將百姓的屋子給佔用了。三五一隊的**們或是拳腳相加,或是亮出刀刃。儘管巡撫林日瑞反覆強調不得害民,但是總兵馬爌卻絲毫沒有改正的意思。「這些都是通闖的刁民!」馬爌義正言辭的說道。「莫說是佔了他們房屋了,就算是全部殺掉也是合情合理的。」而在總兵馬爌的這種鼓勵之下,不收控制的士兵們會幹出什麼事情也自然可以想像了。「娘,俺冷……」一個瘦的跟個竹竿一樣的小男孩痛苦的畏縮在自己娘親的懷中。他努力的往其懷中擠了擠,卻少衣物的他像是一條肉色的蟲。「唉……」楊遇禮下了馬,將自己身上的外衣給解開露出了裏面的官袍。「大…大人。」百姓們看到楊遇禮前來,不由自主的的向後靠了靠。他們害怕這些官員,害怕這些無所不能可以掌控自己生死的大人物。「拿著吧。」楊遇禮將手中的外衣放到了那一對母子的身上。看著骯髒且滿身汙垢的百姓他隻得在心中這樣安慰自己——這是必要的犧牲。「多…多謝大人。」快被冷的失去觸覺的母子自然不會去拒絕。儒家所宣揚的謙讓絲毫沒有出現在她們身上,她們所求的不過是一襲溫暖罷了。「唉……」望著巷子裏更多向著他投來目光的百姓,一種無力感忽地在其心頭湧現,他將手中的銀兩盡數買了饅頭將其分發給百姓。「我為的是什麼?」楊遇禮們心自問道。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