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從白鹿原開始的諸天》三十五、考卷
自朔望日宣講聖諭廣訓之後,白貴和三名同窗也入了白鹿書院做了學生,

白鹿書院每旬日一次考試,考的有帖經題、墨義題,以及最重要的製藝文,考的數量也與科舉考試幾乎趨於相同。

這一次,考試過後。

「又是榜末,可憐我什麼時候才能到前面去。」白孝文哭喪著臉,看著自己的放榜的成績,第四十三名,位於榜末。

白鹿書院有著近七十多名生員,但凡考取了秀才功名的,都要到府學或者縣學學習,不過一般而言,只有四五成才會留在書院繼續苦讀。

那些早就對科舉無望的老秀才已經早早謀了生路,或去給人當西席,或去私塾當塾師,秀才雖是功名最底層,但就業也無虞,學習好的補廩膳生還有縣裏或者府裡發的廩膳,每月糧六鬥,每年餼銀四兩,富庶的州縣還有各種補助。要知道此刻畝產糧食一年也不過五六鬥罷了。

因此縣學總是不滿員的,除了一些前途無望的老秀才,還有位列三等以上的生員不用就學之外,其他生員能入學的都會入學。故此白鹿書院有生員三十一名。

除了他們四個之外,還有八名學生學以實學。

滋水縣的玉山書院倒是有實學老師,聽說是從皖省學堂回來的肄業生,被請到玉山書院教學。但學習實學之外,也需學習一些經書。

於實學的學生而言,白鹿書院有點像是中學,而關中書院改造的秦省第一師範則有若大學,需考試入內。白鹿書院的實學學生往往要到玉山書院請教學學問。

「帖經題錯了三道,都是孟子,可見你的孟子沒有學到家。」

周元擠了進來,得意道。

在張貼名次的紅榜旁,另有一處,是專門張貼試卷的牆壁,上面按照榜單名次依序貼好,以便人閱覽。他剛剛看過白孝文的考卷,此刻胸有成竹,所以開口嘲諷。

帖經題就是後世的填空題。起源於唐朝,唐朝的明經科在考試的時候,考官任意選取經書的某段,用紙條遮住,要求考生將其默寫出來。

帖經題是試卷考試最容易的,比單純的墨義題(默寫)更簡單。

「哼!你笑我,可你的排名也比我隻高了,一……二……三……七名而已。」

「而且你學了這麼多年的經學,還沒貴哥的排名高呢。」

白孝文撇了撇嘴,沒好氣的說道。

周元能在學院的榜單上不落到後四名,完全是因為另外的八名實學學生成績不行,他們只是循例考四書五經,但這只能算是他們學習的一道科目,落後也是情有可原的。

而白貴的名次則緊緊跟在三十一名生員其後,位列三十二名。

「白兄記性過人,經學嫻熟,帖經題和墨義題他一道也沒錯,而且我看了他的考卷,現在的書法也已經頗有章法了,只是太過呆板,沒有靈性……」

周元忍不住嘖嘖驚嘆。

對於白貴這種記性好的「神童」,帖經題和墨義題就算送分題,這兩道題也不闡明聖賢微言大義,只需按照記憶作答就行,唯一能剋扣的點,就是字跡是否潦草。

而白貴的字跡雖不是大家風範,沒有靈性,但卻工工整整,挑不出任何毛病。這種字跡,雖不會惹主考官喜愛,但也不會失去卷面分。

「此次縣試你我還差點火候,但貴哥一定會中的。」

鹿兆鵬走了過來,篤通道。

雖然白貴這第三十二名和前面三十一名生員的考卷相差有些遠,

但隨著朱先生教導製藝之道後,差距肉眼可見的縮小了起來。

「縣試只要文章可堪一讀,往往不會罷落,但是到府試,院試就難了。」

他補了一句。

滋水縣文風不盛,通過縣試不算多難的事情。但想要取得較高名次則是有些難度。簡單來說,就是滋水縣普遍儒生的水平不高,但還有一些儒生自幼就接受高水平教育,水平很高……

就好比窮鄉僻壤的地方每年都可能出幾個清華北大,但落了幾名的學生甚至連個九八五學校都上不了,二一一夠嗆。

他們也算是高水平的徐秀才教導,天然領先其他儒生一大截,又有朱先生這名早年秦省解元教授製藝之道,短時間超過大部分的儒生是輕輕鬆鬆的事情,但是到頭幾名,這就得日積月累的功夫了。

白貴沒有理睬外邊的喧囂,他正在埋頭看書。-

他早就過了和同齡人比肩學業的年紀了,以前大學每次考試成績出來之後,幾天之後才會翻看。而且現在去看人潮擁擠,也太過浪費時間,差了半響,再去看,亦能有所得。

不過很快,他的同窗就幫他將考卷摘了回來。

「子謂顏淵曰,用之則行,舍之則藏,唯我與爾有是夫!」

滿是硃筆批話的考卷上,當先就是製藝題的題目。

這句話意思是說:孔子對顏回說:「被任用就施展自己的抱負,不被任用就藏身自好,只有我和你能做到這一點吧。」

「白兄,你這好破題啊,『聖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周元拿著考卷,頗為敬嘆的說道。

「聖人」指的是孔子,「能」代指的是顏回,「行藏之宜」指的是恰到好處的行藏。「微示」則指的是孔子和顏回之間的關係,也突出了顏回的悟性,響鼓不用重槌鼓。

在考卷上,朱先生也用硃筆畫了一個圈,意思是這句的破題不錯。只不過後面的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七個部分再也沒有圈了,而是代以尖、點、直幾個符號,但幸好沒有錯號。

為了防止舞弊,在科舉考試中,閱卷官評判卷子的優劣,並不能用文字直接評價。而是用一定的符號表示。例如清朝殿試,就用「圈」(○)、「尖」(△)、「點」(、)、「直」(I)、「叉」(×)這五個符號表示。

錯號,就是語義不通,或者犯了忌諱。而其他的符號,只是優劣罷了。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