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211章 掌控四鎮(十七)
作為敗軍的求和使者,李茂莊剛才一路都在琢磨李曜會用一種什麼樣的方式來接見自己。按照他的習慣性理解,認為李曜在和自己見面時先給自己一個下馬威是最為「合情合理」的表現。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李曜根本沒有安排什麼油鍋、殺威棒,只是安排了一名牙兵,很平常地將他帶進入帥帳。

帥帳中的人並不多,李茂莊略一打量,除了帥席上一襲戎裝的年輕男子之外,在他左手邊的席位上依次隻坐了三個人。

帥席之上的自然是李存曜,旁邊三人李茂莊卻不是太清楚乃是何人。還好李曜並不故作姿態,已經主動開口:「興帥[李茂莊為山南西道節度使,治所興元,按唐朝習慣可稱興帥。],此乃軍中,我輩皆是軍人,所議者亦為軍務,便不必做那些場面,直接開始談何談之事吧。」

李茂莊微微錯愕,又點了點頭,似乎感受到了李曜的與眾不同,便拱手道:「蒲帥所言甚是。」

「請坐。」李曜朝右手邊微微伸手,李茂莊便即落座。

李曜道:「此前鳳翔兵臨長安,以至官家乘輿播越,其罪不輕。某此番出兵,便是秉承陛下聖意,討伐鳳翔,這都是貴我雙方心知肚明之事,便不多說了。如今鳳翔大軍已敗,殘兵被我前後堵截,我河中隨時可以四麵包抄,將貴軍一舉殲滅,這一局面,興帥也當心中瞭然。鳳帥既然願意和談,我李存曜並非好戰之人,願就此事與貴方磋商,但有如下幾條原則,須作為和談的根本。」

李茂莊雖知李曜這話相當不客氣,但此時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也懶得去爭辯什麼,只是問:「願聞其詳。」

李曜便道:「其一,鳳帥既主動和談,須得上疏陛下請罪。另外,此番佔據長安時,於宮室、城中裡坊多有損壞,也須出資重建,以表誠意。」

李茂莊點頭道:「自是該當。」

李曜又道:「其二,我河中出兵關中,乃奉聖名討伐不臣,如今功成戰罷,所耗費錢糧,當由鳳翔賠償。」

李茂莊愕然一怔,遲疑道:「未知蒲帥所費幾何?」

李曜微微一笑:「百八十萬吧。」這句話的計量單位自然是貫。

李茂莊聞言大吃一驚:「怎會這麼多?」

「我河中兵餉之高,天下魁首;器械之精,舉世無雙。如此均攤下來,百八十萬已經是非常厚道的了,按李轉運所計……」他說到這裏,指了指左手第一人李襲吉:「我河中花費、損耗相加,當在一百一十萬貫至上。只是某考慮畢竟是為陛下出兵,這多的十多萬貫也就不計其中罷了,如此鳳翔須得賠付河中一百萬貫。」

李茂莊驚得半晌沒做聲,忽然想起一事:「那長安重建,鳳翔須出資幾許?」

李曜看了李襲吉一眼,李襲吉立刻拱手道:「約莫六十萬貫。」

「就算五十萬貫好了。」李曜大方地擺擺手:「不足者,由我河中出資,就算供奉官家罷了……興帥以為,這般處置可好?」

李茂莊面色似笑似哭:「這……這,鳳翔恐無這許多錢財。」

誰料李曜十分大方,擺手道:「無妨,鳳帥若一時拿不出這許多現錢來,也不打緊。我河中正打算開設一座錢莊,屆時鳳帥可以從此錢莊中拆借款項,當然利息是要算的,抵押也是要有的。」

李茂莊一時呆若木雞,不知如何回答才好。

李曜卻不管他,又道:「再有這其三,便是貴我兩軍的分界線問題了……」

李茂莊連忙收斂心神,將李曜的話聽得清清楚楚,他知道,比起錢來說,地盤無疑更重要。有地盤,才有人口,有人口,才有士兵,才有錢糧。

「鳳翔此前侵佔之邠寧、保塞二鎮,必須交由陛下處置,作為戰敗懲罰,天雄軍節度使也同樣須由陛下重新委任。」李曜平靜地說出條件。

李茂莊立刻問:「那鄜坊、涇原二鎮?」

李曜呵呵一笑,反問道:「此二鎮與鳳翔有何關係麽?」

李茂莊愕然,乾笑道:「這……倒是無甚關係。」附鎮之說,並不能擺上枱面。

李曜點頭,道:「既然如此,鄜坊、涇原二鎮之事,鳳翔就不必操心了。」

言下之意,鄜坊、涇原二鎮的去留,由他們自己決定。但李茂莊心中清楚,鳳翔遭此大敗,這二鎮哪裏還會繼續追隨鳳翔,改投李曜或者說李克用,那是顯而易見的事。

想到此處,他便問:「那鳳翔本鎮,以及山南西道等……」

李曜淡淡地道:「若某上奏陛下,說河中無力追剿,再有鳳帥上疏請罪……以官家之大度,想來不會再行追究,畢竟鳳帥當年也是有功於國的。不知這話興帥以為然否?」

李茂莊心中也不知是喜是悲,這條件要說苛刻,也確實苛刻,按照這一條件執行下來,鳳翔的實力至少弱了一半。但要說不按照這個條件來,恐怕李曜也絕不會同意,畢竟現在戰局已然如此,倘若李曜下定決心打到底,鳳翔的結果未必比執行這個條件來得要好。

可以說,答應這個條件,自己那二弟是能夠接受的。

但如果說這個條件還算在他意料之中,是可以接受的,那麼之前的兩個賠款條件就顯得過於苛刻了。因此李茂莊面色為難,道:「若鳳翔割地至此,恐就無法滿足此前賠償錢糧的條件了。」

李曜搖頭道:「待河中錢莊開業,可以為鳳翔拆借款項,期限為三年,鳳翔可以分批次賠付。某料三年時間,足夠鳳翔籌措了。」

李茂莊聞言,一時實在不知如何回答,正琢磨該怎麼推磨,卻見李曜站起身來。他不知李曜何故,但禮節卻是懂得,也連忙和李襲吉三人一同站了起來。

便聽見李曜道:「這三位,分別是河中節度支使李襲吉、河中節度使府行軍司馬郭崇韜以及河中節度使府掌書記馮道。方才某以將和談的原則說與興帥知曉,興帥若能同意以上三條,則可與某這三位幕僚商議細節。若是興帥不能同意,他們也會安排興帥平安回到鳳翔軍中,迎接明日上午我河中對鳳翔殘軍的圍殲之戰!」

李茂莊心中一寒,躬身一禮,未敢多話。

李曜雙手負背,傲然走出帥帳。

李襲吉微微一笑,對李茂莊道:「興帥,我等是繼續談,還是就此別過?」

李茂莊眼角抽動兩下,澀然一禮:「李支使有甚指點,還請明言。」

乾寧四年十二月二十四,小年。河中軍奉聖命征伐鳳翔節度使李茂貞的戰役正式結束,河中節度使李存曜下令撤兵。

話說李振入京,舍於州邸。宣武進奏官程岩接入,並且向他奏事:「劉中尉命假子劉希貞來商議大事,請謁見先生,可否準許?」

李振心中頓時犯了狐疑?「我此次來京師,程岩不先告知崔相,卻先令劉季述知道,其中大有名堂!」遂令傳見。

劉希貞到來,正要開口,李振已先端茶在手,頭也不回的說道:「劉季述百歲奴事三歲主,亂國不義,廢君不祥,如今東平王以百萬之師,將匡輔天子,你等宦豎須深思熟慮。」

劉希貞被他搶白,氣勢大沮,更不知如何回話,僵楞在哪裏。李振卻已起身,喝令:「送客。」劉希貞怒而甩袖離去。程岩想出去送送,方跨出門檻,被李振換回。

「我此番來京,你可曾知會崔相?」

「仆已知會過了,崔相晚些時候便至。」

「罷了,崔相日理萬機,還是我親去拜會更為妥當!」李振說完,即收拾起身。程岩尾隨,說道:「劉中尉欲將社稷奉獻大王,一片赤誠,先生奈何拒絕希貞?那劉季述心狠手辣,恐怕會對先生不利。」

「無妨!劉季述令他假子來見我,是對大王不敬!我這番處置,是要他親自來見我!」

說話間,李振不覺已步出邸門,回首叮囑程岩:「你且看好州邸,為我準備沐浴,我少時便回。」程岩隻好退下,不敢跟隨。

李振於是來到崔府。崔胤大開中門迎入,當時韓偓也在側。崔胤將二人引薦,寒暄一番,分賓主而坐。李振將此行的意思言明。

崔胤說道:「我與韓致光也是在商議如何將天子返正,欲達成共識再同往宣武州邸謁見先生!不料先生竟親至敝府了。」

李振道:「某在來京路上,即已思的一策,先令程岩知會崔相來州邸商議,我汴梁有拱衛京師的番上兵三百人,可埋伏在宣武州邸,料劉季述必將親自來見我,屆時可一舉擒下。然而某到了州邸,卻未見崔相,反而是劉季述早已派人在哪裏等候。某心中狐疑,故而趕緊先來面見相公。」

韓偓乃問李振:「先生知會程岩,是何時抵京?」回答:「十二月二十五日正午。」崔胤急忙回道:「程岩來告我,是申時!」

韓偓笑道:「這就對了,程岩早已為劉季述收買。我還聽說劉季述囚天子時,正是程岩將天子強按於座!悖逆如此啊!」

崔胤乃怪罪韓偓:「這等大事,某怎不知?你何不早說?」

韓偓道:「崔相也是常人,不是千裡眼、順風耳。劉季述知道你與汴梁近,故而刻意瞞你,你當然不知。奴婢乃是李唐家臣,隻忠於唐室!因為今日商議是誅劉季述,迎天子返正,某才同謀。」言下之意,崔胤、李振都是朱溫走狗!

李振很是不悅,臉色似豬肝紅。倒是崔胤釋懷,向李振解釋:「致光本性耿直,興緒勿要見怪。我等還是議議如何誅殺宦豎。」

「如此看,某之計策已不能用了!二位可有良謀?」李振也是做大事的人,聽崔胤一解釋已然釋懷。

崔胤道:「致光的意思是,策反神策軍,從內部瓦解劉季述。然而思及神策軍眾指揮使,卻無著手之人。」

李振道:「此計倒是可行,我有一隨從護衛,名喚石戩,曾在神策軍呆過,可以一問。」乃將石戩喚到跟前。

石戩說道:「正好!我有一個好友,姓孫名德昭,現為右神策軍雄毅使。前些日還以書信寄我,說他不願再事宦豎,問可有他途謀事。」三人聞言大喜。遂令石戩將孫德昭約出,探探口風。李振再吩咐石戩:「某即要回官邸,必被劉季述監視,你直接向崔相復命即可。」

計議已定,李振回到州邸,果見劉季述已恭候多時,陳兵於庭上。李振早已思的對策,嬉笑上前,抱拳道:「軍容如何遲遲才來!興緒也是堂堂宣武特使,軍容卻只派一個假子來見,令我倍感冷落啊,若有冒犯之處,還望軍容寬恕!」

「特使此來,是與某家合力呢,還是來誅殺某家的啊?」劉季述不動聲色地道。他此時無須謙稱,便自稱某家。

「瞧軍容這話,也太過言重了!東平王每日征伐,所求的是什麼?還不是他日一朝君臨天下?現在軍容願以社稷奉獻,誰會拒絕?」李振笑的更厲害了。

「然則,你為何急著去見崔胤?」

「仆此番來京,時間倉促。崔相與東平王交往密近,軍容這你是知道的。東平王一旦為天子,軍容居功至偉,擔心崔相不甘居軍容之下,故而令仆先知會崔相,須與軍容同舟共濟。我知軍容過來,尚須時日,故而先往傳令。」

「如此最好!」劉季述似乎已釋懷,令將兵勇撤出,延請李振入座,商議獻國之事。李振假意奉迎,計議完畢,劉季述復問東平王將何時入京。

李振回答道:「某即刻派程岩回開封,請東平王入京。」劉季述道:「李存曜大破鳳翔,捷報已然傳遍長安,東平王還需從速,遲則生變!」說完便即回去。不過也不忘留兵「護衛」,李振遂被監視。

劉季述即回,見王仲先道:「李振巧言令色,豈能瞞我?必定另有他謀,我看這黑朱三難以依附!李存曜此番居然大勝鳳翔,如今地連河中、關中,看來今後也是關中強藩,今早聽說他以與李茂貞達成和談,即將回返京師。算起來,倒是他距離京師最近,不如還是依靠李克用、李存曜父子為妥!」

王仲先道:「左尉所言有理!那何不將李振、崔胤先殺了乾淨。」

劉季述道:「其反心未露,不便擅殺。再說他們手中無兵,能奈我何?待李蒲州赴闕,觀朱溫反應,他二人則可便宜區處。」王仲先服其多面手,聽從安排。

卻說石戩尋到孫德昭,約他郊遊獵宴。酒酣,孫德昭突然泣下,大罵劉季述、王仲先悖逆,恨不能手刃二賊。石戩尚且懷疑,繼續試探道:「我聞忠於任,勤於職,緘口默語,才稱智士。賢弟你如此非議上官,是不智也,就不怕得罪嗎?」

孫德昭立馬憤而起身:「除非兄長你告密,然則他人何曾知曉?宦豎所為,以致人神共憤,我乃大唐臣子,非他刀鋸餘人的走狗。但得一紙命令,弟縱然赴死也在所不惜!」

石戩見他真切,遂說道:「賢弟莫怪,為兄剛才只是試探來著。你前日書信託我,求他途。我今日所事東平王,雄謀有大略,他日定有天下。我此番來京,正是受命誅殺宦豎。自太上皇幽閉,中外大臣,以至於軍中士卒,誰不切齒!今反者獨劉季述、王仲先,德昭誠能誅此二人,迎上皇複位,便是富貴窮一生,忠義流千古!」

「名不正則行不順,德昭若有此為,乃是受何人差遣?」孫德昭也是心細之人,絕非莽夫。

「崔相鈞令可有效?」

「好!但取崔相公一紙鈞令來,德昭粉身碎骨,又有何懼!」

石戩大喜,立刻回復崔胤。崔胤點頭,道:「紙書難托誠意!」乃將身上朝服割去一片,破血手書鈞令以授。孫德昭見到宰相血書,涕泣受命,對石戩說道:「請回復崔相公,元旦朝會,即是擒宦豎之日。」

孫德昭辭別石戩,又尋到左軍左右清遠使董彥弼、周承誨。他二人雖隸左軍,卻與孫德昭走的很近,也恨宦豎所為。孫德昭將受命誅劉、王二賊之事言明,二人毫不猶豫聽從,三日遂議定元旦日同誅二賊。

數日無事,不覺已至除夕。當晚年夜飯後,孫德昭將本都心腹將士一百人召集。乘年夜家家團圓時,守宮人少,潛至安福門外伏下。是夜,天寒地凍,忽而又飄起鵝毛大雪,似乎是在預告朝堂將被洗滌。明日乃是元旦,常例,新帝登基,當於此日舉行大朝會,並宣佈改元。左右神策軍護衛皇帝安全,將領必須先至,佈置防衛。

卯時二刻,天方微明,王仲先率領右軍各營指揮使二十人踏雪先行趕往宮中。將至安福門,王仲先突然想起什麼,回頭問眾指揮使:「孫德昭哪去了?」

一指揮使回答:「早上點卯時,孫妻派人來請假,說德昭昨夜飲酒過度,今早大病,不能下榻!」

王仲先不疑,繼續前行。至安福門,孫德昭伏兵殺出。王仲先驚駭,喝問道:「豎子欲謀反不成?」

孫德昭宣諭眾人:「德昭奉宰相鈞令,誅殺逆賊王仲先,不關眾兄弟事,可與我同誅逆賊,迎太上皇返正!」

眾人頓時手足無措,私下竊竊。孫德昭不待眾人答覆,上前一步,揮刀斬下王仲先首級。眾人於是紛紛表示,願從孫雄毅調遣。孫德昭見計謀成功一半,便將王仲先屍身及血跡處理乾淨,重新入伏,等待劉季述到來,即可於董、周二人裏應外合,同誅此賊。然而直至卯時末刻,劉季述仍未出現,孫德昭感覺情況不妙,對眾人說道:「恐怕是有變故,若再等下去,辰時百官俱至,就不便下手了!不如先去問安宮,請出太上皇,屆時縱有變故,我右軍振臂一呼,仍有七成勝算。」眾人無不從命。

卻說那劉季述緣何久久未至?原來天方卯時,董、周點過卯後,即與左軍眾指揮使來請劉季述入宮佈防。不料劉季述卻道:「佈防自有右軍,李蒲州德勝凱旋,昨夜已至便橋,此大事也,我須親自前往迎接。」

董、周大驚,私相謀畫應對之策。周承誨問:「計劃有變,當如何是好?」

董彥弼道:「我二人現已不能脫身,箭在弦上,只要取了老賊狗命,即是功成,你我相機而動可以!」

周承誨同意,然而就快要走到便橋了,卻仍未趙到下手的機會,此時天已大明,李曜的河中大軍已隱約可見,再一細看,除了河中軍之外,連新建的左右羽林軍竟然也同行而來!董彥弼心急,對周承誨說道:「若是等老賊與李存曜會合,則大事去了!唯有破釜沉舟。事若不濟,也不愧為忠烈!」

周承誨道:「好!死有鴻毛、泰山之輕重。為李唐社稷而死,重於泰山!」乃大喝一聲:「老賊,今日來取你狗命!」遂與董彥弼衝上前,直取劉季述。劉季述未料變故,驚駭之餘,急令餘眾攔截!

劉季述非王仲先可比,他與僖宗文德朝即在神策軍,已十多年了!軍中頗有威望,各指揮使多願為其效死命,聞令與董、周戰成一團。少時,李曜領軍過來。劉季述急匆匆奔於馬前,說:「郡公救我!」當時李曜自李克用加封晉王后,李曄便以隴西郡公之爵賜他,劉季述故而有此稱呼。

「軍容請某入京,催促甚急,卻是何為呀?」李曜這話是明知故問,因此也不著急,更不下馬,先反問一句。

「特請郡公入京,欲將李唐社稷奉獻!」

李曜聞言,笑容立斂,冷然一哼,如九幽陰風,煞氣森森:「來人,與我拿下此賊!」

憨娃兒聞令,上前便將劉季述摔倒,令牙兵捆了個結實。

劉季述未料到李曜給自己來了這麼一招,真是馬屁拍到馬蹄上,不解道:「老奴是願奉郡公為天子!赤膽忠心,郡公這是何意呀?」

李曜冷笑一聲:「奸豎安敢擅行廢立!尚言忠心,欲把我李正陽放在火爐之上麽?我李正陽數次奉命進京,何曾犯闕!我乃李唐宗室,所作所為,一心隻為宗社!我得你所傳之訊後即刻前來,不是要做天子,而是來誅殺你等逆賊,迎太上皇複位!」左軍眾將見狀個個大驚巨駭,紛紛不再與董、周格鬥。

董、周二人上前謝過李茂貞相救之恩道:「我二人是奉崔相公鈞令,也為誅殺老賊而來!今日若非郡公相救,恐怕已為大唐盡忠了!」

李曜哼了一聲,道:「崔緇郎本是由李茂貞舉薦,後來又成了朱溫走狗,李茂貞悖逆無法、朱溫陰險刻毒,可見崔胤也不是什麼賢人。你二人既然肯將生死置之度外,來為大唐盡心效力,當與此人不同,可願意事我河中?若可,某願將擒奸豎之大功相讓。」

董、周大喜道:「我二人性命系郡公所救,自此願為郡公效犬馬之勞!」李曜這才露出笑容:「好!隨某入宮迎駕!」

不說李曜這邊,卻說那孫德昭未能等到劉季述,先行前往問安宮。破垣而入,救出李曄夫妻,護送上乘輿,便往思政殿趕來。崔胤、韓偓早已率百官於東宮長樂門前迎駕。李曄復見百官,悲喜交集,五味俱全,緊握胤、偓二人之手泣道:「若不是二卿之力,朕不能復見天日了!」胤、偓乃與百官跪拜,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正說間,太子穿著親王服飾,由數個小黃門陪同,奉傳國璽及天子冠服自東宮出來,跪求請罪。崔胤問當如何處置太子,李曄道:「裕兒幼弱,為凶豎所立,非其罪。」遂罷免太子,復為德王;自重新換上五梁通天冠、十二毓袞冕的天子服,傳令升殿。步子尚未邁起,正報董彥弼、周承誨已擒的劉季述回,將至金光門,而李存曜也率著河中大軍同至。

崔胤大驚道:「李正陽此來為何如此迅速,莫非要趁亂來劫天子、奪寶位不成?」

李曄此時反倒鎮靜異常,回崔胤道:「愛卿過慮了,朕料李蒲州乃是聞得長安變故,特敢來救駕耳!」遂傳令擺駕金光門,要親自來見李曜。

李曄登上金光門樓,見李曜領兵來到城下,麾下軍兵既有河中旗幟,又有左右羽林旗幟,裡坊大街早已滿布甲士,竟然足有數萬大軍,聲威驚人。前幾日見不到蹤影的王摶,竟然也在左右羽林軍中,顯然這幾日是去聯絡羽林軍去了。李曄雖相信李曜並無惡意,見這陣勢也未免有些驚駭,便問:「愛卿此來何為?」

李曜聞天子說話,急忙滾鞍下馬,大禮參拜道:「奸豎劉季述問臣大勝鳳翔,因此請臣來京,竟言欲將大唐社稷奉獻。然臣身為宗室,生為大唐之臣,死為大唐之鬼,豈敢有不臣犯上之心?此番前來,正是欲誅奸豎,迎陛下複位!今已助神策軍指揮使董彥弼、周承誨擒的劉季述並一乾逆黨,請陛下明鑒!」說完,竟行三跪九拜之禮,領河中、左右羽林數萬大軍山呼「吾皇萬歲萬歲萬萬歲!」聲勢震天。

李曄大喜,回道:「卿實忠臣!朕聞德懋懋官,功懋懋賞,如此回天再造之功,不得不賞,即日便加封卿為秦王!可先將兵馬駐紮城外,隨朕升殿理事。」

李曜驚聞封王,成了與李克用一般待遇,錯愕之餘,本要拜辭,卻見李曄已然轉頭朝宮中走去,隻好暫時叩謝聖恩,稍候再上表請辭。

辰時三刻,隻聞三聲靜鞭響起,李曄、何後復升思政殿理事,百官三跪九拜,山呼萬歲,賀天子返正。李曄下令,改乾寧五年為天復元年[無風註:比歷史上早了四年。]。將劉季述誅滅九族!王仲先已死,令鞭屍,也滅九族,從二宦的逆黨,全數斬首。

異日,乃降詔大賞有功之臣:加封李曜為秦王、守太尉,晉陞王摶為司空、崔胤為司徒,韓偓為翰林學士。賜孫德昭姓名為李繼昭,充清海節度使;董彥弼名李彥弼,充嶺南西道節度使;周承誨名李繼誨,充寧遠節度使,皆加同平章事,虛領而已,實職留宿衛,賞賜豐厚。時人謂之「三使相」。其餘有功之臣,尤其是李曜麾下河中軍將領,連帶左右羽林大將軍史建瑭、李筠等,一一加賞。

賞賜完畢,李曜正要辭謝,卻不料崔胤搶先抱笏出班,奏道:「陛下,臣有兩本請奏!」李曄道:「愛卿但奏無妨!」崔胤道:「其一,劉季述囚禁陛下,先曾欲將社稷獻於東平郡王。然而東平郡王未從,並派帳下從事李振入京,與臣同謀返正。其功莫大,也當加官進爵,臣以為此等忠心,猶有可表,可封梁王。」

「哦?李振何在?」李曄不正面回答,借李振繞開話題。

「李振曾為台州刺史,因緝盜不力,棄官投奔了東平郡王。他此番入京,初為劉季述軟禁,及宦黨伏誅,恐陛下降其台州失職之罪,已先回開封去了。」崔胤隻好解釋。

「既如此,朕可不再追究他失職之罪,令他可安心從事朱卿。至於朱卿進爵之事……其只是出謀,不能與秦王領兵回京,生擒劉季述的功勞相比。因此……」

李曜見正是時候,忽然也抱笏出班,道:「陛下且慢,臣有本奏。」

李曄一聽,見是他有話要說,自然立刻便道:「愛卿有事隻管道來。」

李曜正色道:「陛下因臣微功,封臣為秦王,然此乃是親王之爵,臣不敢拜受。」

李曄微微一怔:「愛卿功同回天,為何不敢拜受?」

李曜朝太原方向拱手一禮:「臣父為晉王,位高百辟,卻是數十年來屢次大功,才得今日地位。臣本布衣,為臣父所重,用之治下,薄有微勞,方得今日身份。無論是父子綱常,抑或功勛勞苦,臣不及臣父多矣,豈敢因一次因緣際會,便得與他平起平坐?因如是故,請陛下千萬收回成命,臣不勝感恩戴德。」

李曄聽了這話,心中暗暗失望,本來封李曜為秦王,本來就有在河東集團內部立兩個一字王,以使他父子二人心生二志之意,誰料李曜如此謙和,居然拒絕接受。

但李曜這話道理是完全足夠的,大唐一貫將孝道拔得甚高,因此這時李曄也沒法堅持,隻好慨然道:「愛卿此舉,誠為君子聖賢之風,朕焉能強予,如此愛卿可為隴西郡王,此乃晉王前爵,再賜愛卿,正是該當,愛卿不可再辭。」

李曜果然不再推辭,三謝聖恩,退回本列。

崔胤還想再為朱溫爭取梁王,然而李曜如此大功也隻領了一個郡王,朱溫何德何能,夠得上一字王?正心中急切,李曄卻在一邊看得分明,根本不待其再說多話,緊著問道,「卿所奏第二本,卻為何事?可速速道來。」崔胤見事不可為,隻好作罷,奏第二本道:「觀此次亂局,禍亂興起,皆因宦官。臣請盡誅宦豎,則朝宇廓清,東內之變,不復再有!」

李曄大驚,鎮定一刻,回道:「此事乾係國體,容朕深思!」下意識朝李曜望去。

新鮮出爐的隴西郡王李曜立刻奏道:「陛下,崔相公所奏,臣以為不可。南衙北司,制度所系,缺一不可,若他日朝中有梁冀、董卓之輩。陛下難道又要罷黜百官,真作那孤家寡人嗎?」此言含沙射影,意指朱溫,李曄豈能不知,喜道:「隴西王之言最是有理,劉季述、王仲先只是個人悖逆,宦官中也不乏賢良忠正,怎能不分青白,一概剪滅?」

「縱使宦官不盡誅,也不可再令其典神策軍,臣請神策軍當由宰相統領。」崔胤仍不罷休。

李曄見崔胤咄咄逼人,心中沉如一線,然觀他有返正大功,不好再當面拒絕,回道:「此事尚可商議,容朕思忖!今日朕已睏乏了,且先退朝吧!」乃回乞巧樓。

是夜,李曄密召韓偓獨對。韓偓奏問:「陛下可知劉季述欲以社稷獻朱溫,其為何不從?」

「朕固然知曉,朱溫欲奪大唐天下,奈何諸強林立,急則並力,緩則自相為圖,其便可一一擊破。隻恨國家早已無力討伐他了!怪朕即位之初,被宵小蒙蔽而不明,以晉王異族,視為心腹大患,卻放任朱賊坐大,朕有愧於天下啊!」

韓偓見天子自責,也是不忍,安慰道:「事已至此,陛下無須自責。今日引晉王之力,使李蒲州擊岐拒梁,卻是高明之舉!崔胤外結朱溫,天下皆知,侍衛若再被南衙典掌,天下必將姓朱了。」

「惟恐隴西王雖是天下英才,但新得數鎮,兵力卻是有限,也未必是朱溫的敵手!」李曄一臉苦笑。

「隴西王背後還有晉王,而且奴婢曾聞隴西王素與楊行密交好,他日陛下可再將楊行密一併加封,三王聯手,或可製他。」

「楊行密?」李曄微微思索。

韓偓見他意動,再加一碼,道:「尤其是,坊間風傳隴西王與楊行密長女楊潞關係密切,當日隴西王初持蒲州使節,楊行密竟派楊潞密會隴西王。這還不算,更意外的是,楊潞還在河中軍府之中住了數月,河中新建東升新城,楊潞也曾出資參與……這其中若說沒有些故事,恐怕說不過去。」

李曄訝然道:「竟有這些事情,我怎不知?」然後忽然想起一件事:「隴西王此前曾有詩暫霍驃騎,因此至今未曾成家。如今他立下回天再造之功,身居王爵,難道還不肯大婚?若是他真與這楊潞互為欣賞,倒不如朕來做個月老,玉成此事,也好顯出朕對他的深恩厚澤。」

韓偓苦笑道:「好雖然是好,卻有一事麻煩。」

「嗯?什麼事麻煩?」李曄問道。

韓偓道:「王相公之侄女王笉,乃是昔年醫學博士王弘之女,王弘乃前代太原王氏執宗[家主]。這王笉與隴西王相識甚早,交從之密更甚楊潞……」遂將李曜與王笉數年交往,兩家互相支持之事一一道來。

李曄聽完,愕然片刻,遲疑道:「楊行密雖崛起淮南,但若論婚嫁,仍是太原王氏門第更高,我若賜婚,卻只能賜王笉而不能賜楊潞了。」

韓偓點頭道:「正是如此,否則王相公面上也不好看啊。」

李曄面色發苦:「這就難辦了,若將王笉賜婚隴西王,如何讓楊行密與隴西王同心戮力對付朱溫?」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