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210章 力挽天傾(九)
「河中醫學院?」王笉微微一怔,沉吟道:「正陽兄可是對軍中檢校病兒官有所不滿?」

檢校病兒官,是唐時設置軍醫的正式官名,在唐初名將李靖的中曾有提及,因此李曜一提要建一所河中醫學院,王笉因李曜身為節帥,所慮者泰半為軍中之事,是以立刻想到,是不是開山軍中的檢校病兒官們讓李曜不滿意,於是有此一問。百度搜索:網看小說

誰料李曜聽完,眉頭就慢慢皺了起來,沉吟片刻,道:「不瞞燕然,某並非對檢校病兒官們具體哪一位不滿,而是覺得,我大唐的軍醫制度,甚至包括培養軍醫的制度……皆待完善。」

王笉微微一怔,便聽李曜繼續道:「只是,某也知曉,任何一種制度的形成,都必然有其軌跡,若是不知前事,亂改一氣,或許目的是好的,但卻很可能因考慮不夠全面,最終事敗。某對歷代軍醫制度不甚了解,是以目前也只有個大概想法,斷不能即刻施行,王相公與燕然出身王氏名門,家學淵源,不知可有良策教我?」

王摶看了王笉一眼,又看李曜面sè嚴肅,不似玩笑,想了想,點頭道:「某自幼讀書,立志從政,是以若論醫道,只是略有涉獵,未得家中真傳,不過嫣……燕然卻是自小從吾兄學醫,前些年關中戰亂,多出疫情之時,還曾與其父一道走訪民間、懸壺濟世,此事還當由她與蒲帥說起。」

李曜便望向王笉。

王笉卻未立刻答話,反而思索了一會兒,才問:「方才兄長是說,你真正不滿的,是我大唐軍醫制度?」

李曜點頭。

王笉沉吟道:「兄長方才提到,一個制度的發展必有其軌跡,卻不知兄長對軍醫制度的發展軌跡,究竟有多少了解?」

李曜苦笑道:「某隻知曉,中曾言:軍中應有『方士二人,立百葯。以治金瘡,以痊萬病』,這是否可以認為,商周時期,便有方士主持軍中之醫藥……莫非那時節我中華便有軍醫之職?」

王笉聞言啞然失笑,搖頭道:「這卻不然,商周時期,軍中或許有隨軍巫師,那時節巫者以神術為葯,也許可算得上隨軍巫醫,但其與後來的軍中醫師,未必一樣。再者,雖託言薑太公所著,實則成書戰國之末,實不可為憑。」

李曜見自己這方面委實水平有限,不免尷尬一笑,拱手道:「還請燕然指點。」

王笉客氣兩句,便道:「某聞齊景公之將軍司馬穰苴,對士卒『次舍並灶飲食,問疾醫藥。身自拊循之,悉取將軍之資糧享士疾,身與士卒平分糧食,最比其贏弱者,三rì而後勒:兵病者皆求行,爭奮出為之赴戰』。他所著中曾說:『敵若傷之,醫藥歸之』,可見當時部隊中已設有掌管醫藥的人員。也說:『舉巫醫,卜有所,長具葯,宮養之,及有方技者,若工第之。』此處所謂『長具葯』,我意乃是『醫之長掌具葯備用』。有鑒於此,某以為最早的軍醫的確是由巫醫和方士擔任,但其出現時期,只能定在chūn秋戰國之時。」

李曜「哦」了一聲,道:「原來如此。」

王笉點點頭,又接著說了軍醫制度在秦漢時期的一些發展,然後轉到醫術上,道:「秦漢時代,由於鐵兵器逐漸jīng良,金創折瘍成為戰時常見傷害,止血包紮法隨之有所發展。漢時普遍使用地黃治內出血和接續斷骨,記載漢高祖劉邦曾用『斫合子』以治墮傷和內出血。則記載了王不留行、續斷、澤蘭、地榆、扁青等二十餘種藥名。用於傷科內服或外敷,可見當時傷科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又如已用藥物功能命名為方,其處方目的不限於止血止痛,還有消散潰膿,生肌收口的功效,開拓了此後理氣活血化瘀的治傷理論。醫聖張仲景在此基礎上發展了理氣、活血、化瘀的治療法則,建立了既對症用藥(止血止痛),又審因論治(活血化瘀)的配方原則。正陽兄若為軍旅需求而yù設立河中醫學院,這些方面,當屬要務。」

李曜連忙應了,將王笉的話牢牢記住,便又聽她繼續道:「而後魏晉南北朝時,事關軍醫之記載,便漸漸多了,太醫校尉、太醫司馬、金瘡醫和折傷醫等,不絕於史。帝王及將帥出征,也多派遣太醫,或有侍醫跟隨。」

李曜聽到這,忽然想起當初看武俠小說時,經常有內傷外傷之說,又想到若以憨娃兒那般,用鈍器將人打傷,在古時莫非便是無藥可救了。

他向王笉問起,王笉回憶了一下當初在潞州時憨娃兒對敵的手段,搖搖頭道:「若是朱押衙那般神力,但凡打中,怕是神仙也難救,不過若說尋常鈍器所傷,倒也是有救治辦法的。」

李曜沒料到古代不會「開刀手術」竟然能治「內傷」,不禁驚訝,連忙問起。

王笉便微微笑道:「譬如卷二十『金瘡禁忌序』中,便引葛稚川(葛洪)之說:『凡金瘡出血,其人若渴,當忍之。常用乾食並肥脂之物以止渴,慎勿鹹食,若多飲粥葷,則血溢出殺人,不可救也。又忌嗔怒大言笑,思想yīn陽,行動作勞。勿多食酸鹹,飲食酒、熱羹臛輩,皆使瘡腫痛發,甚者即死』。」

李曜心中點頭,因為這個他能理解,現代對創傷休克及出血xìng休克的處理,仍然採取這些措施。

王笉見他點頭,才又繼續道:「不過,凡金瘡,傷天囟、眉角、腦戶、臂裡跳脈(肱動脈)、髀內yīn股(股動脈)、兩rǔ上下、心、鳩尾,小腸及五藏之腑輸(位於胸背,去脊柱三橫指)皆是死處,不可療也。」

李曜長長地「哦」了一聲,暗道:「這倒也是,顱腦損傷、肱或股大動脈出血不止,又或內臟破裂,肋骨骨折所致的氣血胸等證候,就算對現代醫學來說也是嚴重的戰傷,古人直接表示『不可療』也是情有可原,可惜我對醫學全然外行,不然真要給中醫在華佗之後再次引入外科手術式的解剖手段才好。」

想到外科手術,他又想起一個非常常見的傷勢,忙問:「那若是箭傷,甚或帶毒的箭傷,卻當如何?」

王笉道:「療毒須得對症,這卻一時難以說清。不過若隻說箭傷,譬如被有shè網的毒箭所傷,可用蘭子散解金毒。如箭在肉中不出,可用半夏和白蘞下篩,以酒服。如此則淺者十rì出,深者二十rì,終不住肉中。」

兩人又你問我答地談了許久,南北朝往後便是隋唐,李曜來唐已有數載,唐時的軍醫制度倒是有所了解。唐初所設的天策上將府,其主持醫藥事務的官員為功曹參軍,為zhongyāng最高軍事機構中的一個單位。當時在地方zhèngfǔ中也設有此類官員。如在京兆、河南太守牧、都督及刺史屬下、也有功曹、司曹等兼管醫藥行政。唐太醫署及地方醫學也擔任部隊的醫療工作,這一制度為歷代所繼承。唐代地方部隊多屬於折衝府,全國共643府。而在折衝府中僅有太醫、葯童、針灸、禁咒諸生共211員,平均三府才有一個醫務工作者。所以必須藉助於醫學中的博士、教授和醫生等來為部隊擔任醫療工作。

也正是因為如此,王笉之父王博士當rì雖然地位甚高,仍是堅持「醫術為仁術,天心是我心」,多次親下地方,救治傷兵、百姓。

李曜與王笉這一番談話,對唐時的醫學現狀了解加深了許多,對王笉的醫術水平更是信心十足,當下按捺不住心中激動,下意識露出了現代人的交往習慣,一下抓住王笉的雙手,用力握了握,口中道:「燕然助我!我這河中醫學院之院主舍你其誰!」

王笉不知是被他的話驚到,還是被他這番舉動驚到,一時嚇得呆了,不僅忘了答話,竟也忘了抽手。

王摶也是一愣,繼而窺見侄女窘狀,心中雖然好笑,仍是忙不迭咳了一聲,張口yù言。

誰料偏偏便是此刻,門外管家忽然匆匆小跑而來,口中喊道:「令公!淮南弘農郡王特遣使者,來賀令公!」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