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東唐再續》第209章 出鎮河中(九)
更新時間:2013-05-17

李承嗣進得帳中,便見李曜正微蹙眉頭看著一方沙盤,似在思索什麼。

他上前一步,拱手道:「軍使。」

李曜抬頭,露出笑容,招招手:「承嗣來了,來,看這沙盤。」

眼前這沙盤,比前些日子展示給李克用的關中形勢要小,但比例更大,布局更加精細。李承嗣走上前去,看了看山川河流的走勢,問道:「這是河中鎮?」

李曜點點頭,拿著自己的馬鞭朝沙盤偏西南方一指:「不錯,這裡就是蒲州。」

李承嗣看了一眼,見蒲州城上插著一面小旗幟狀的薄木板,木板上寫著:朱溫,汴陝軍八萬餘。再看黃河對岸,赫然寫著:晉,七萬餘。

看了這個兵力對比,他奇道:「我軍也當是八萬餘,接近九萬,為何只有七萬餘了?」

李曜淡淡地道:「我開山軍除甲旅之外,余者無法參加此渡河之戰。」

李承嗣愕然不解:「那卻為何?」

李曜指了指沙盤最南邊,道:「此處是潼關,往東是陝虢,又東是洛陽,再東便是汴州。潼關乃同華節度使韓建轄區,此賊早已被我軍打服,王行瑜之死,更是讓他落膽,你說如今我若要出潼關,憑他,豈敢阻攔?而陝虢本非強鎮大藩,如今精兵銳卒已隨王珙北上河中,欲攔河中富庶,留守的,不過幾千老弱,我開山軍若是突然殺到,他們如何倖免?而洛陽,某前次便曾打破過一回,張全義如今還被我軟禁,那洛陽城乃是他一手加固翻修的,城防弱點何在,他早已拱手相告,並繪洛陽城防圖與我……如此說來,眼下就是潼關好過、陝虢易克、洛陽如吾家後院,既然如此,我開山軍何必去蒲津渡那根本施展不開之處湊熱鬧?」

李承嗣聞言,一喜一驚,仔細想了想才道:「軍使此策確實妙計,只是大王今日不是傳下王命,召軍使速去渡口破敵麽?若我開山軍抗命不遵,只怕……這個……」

李曜道:「某已命國寶領兵轉頭東南,出潼關,踏陝虢,克洛陽,震汴梁!」

李承嗣吃驚道:「軍使真要抗命?」

李曜瞥了他一眼,淡淡地道:「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我這一策,好處顯而易見,只要陝虢一破,王珙便是喪家之犬,朱溫留他無用;洛陽一克,汴梁危殆,朱溫不可能放棄汴梁根本重地,只能扔下河中千裡回援,如此河中不攻而克,豈不比水戰死磕好得多?承嗣,我言盡於此,你可還有異議?」

李承嗣微微一震,下意識看了李曜一眼,只見他也正朝自己看來。他之覺得,李曜的目光平靜得猶如深潭之水,明明毫無動怒之意,更無什麼殺機,只是深不可測的平靜,但正是這種過分的平靜,卻叫人下意識有些膽寒,不敢與之相爭。

他自知跟隨李曜時日較他人要短,獲得的信任自然也有所不及,當下微微低下頭,以示恭順:「仆自隨軍使中原轉戰,便視軍使為畢生之范,而後得入開山,更竊喜此邀天之倖,今生今世,願為軍使馬前一卒。軍使才高望著,胸中丘壑豈是承嗣愚魯之輩可能度量?但有差遣,承嗣莫不想從!」

李曜方才一直仔細觀察他的言語神色,見並無遲疑造作,便收了那副表情,露出笑容,走過去拍拍他的肩膀,道:「承嗣過謙了,以你之能,天下雖大,總有安身立命之處,而在我河東,自然也無人會將你虧待,出將入相,指日可待。」

李承嗣鬆了口氣,笑著應承。李曜遂與之說起二人領牙兵旅會同李嗣昭、李嗣源二軍到達蒲州對岸後的應對之策,李承嗣一一稱是,告辭而別。待出得中軍大帳,心中不禁尋思:「大王雖是河東主心骨,但歷來軍中自有派系,我今已入開山軍,雖為時尚短,但蒙軍使不棄,委我為副,我也當找些機會,表明忠心,才是道理。」他心有所思,徑直回了帳。

史建瑭領軍一動,李嗣昭與李嗣源便覺詫異,聯袂來到李曜帳中,問開山軍大軍怎的轉頭向東南走了。李曜將實情告之,然後道:「我三人乃大王義兒,若是領兵去打陝虢、洛陽,而未能遵命趕到蒲津渡,隻恐難以交代,是以命國寶領兵,我等仍去蒲津渡,助大王破敵,收復河中。」

李嗣昭外粗內細,一聽便明白李曜是擔心他二人如果南下,史建瑭必然有所顧忌,施展不開手腳。不過他是個聰明人,知道跟著李曜走,也決計不會吃虧,李曜這幾年來的表現他最清楚不過,這不是個吃獨食的人,對於自己人,李曜從不吝嗇。再說,自己與李曜關係密切,可以說是他入河東之後第一個盟友,至今也是相當重要的一個盟友,以李曜之智,絕不會在這個時候做出卸磨殺驢的蠢事來。

於是便點頭,道:「正陽這般考慮,正合我意,國寶素來智勇兼備,過去不得機會發揮,因而聲名不彰,如今有此良機,我料必將一戰成名。至於我等,為今之計,就看正陽的水軍偷襲之計是否成功了。」

李嗣源相對於李嗣昭來說,心眼更加實在,當時便道:「國寶領開山軍去破陝虢、洛陽,更有洛陽城防圖在手,左右不過是牛刀殺雞而已,本就無須某與九兄同往。某還是擔心蒲津渡那邊不好打……說實在的,縱然有了艦船,又是軍械監打造之物,東西是差不了,可麾下弟兄們要說馬戰步戰,那是沒的說,但這水戰……某就怕才過了河,他們連路都走不穩。要知道如今還是隆冬,河水雖然未曾結冰,但河上風高浪大,要是搖晃得厲害……」

李曜擺手道:「此事某早有考慮,今次調動的船舶分為兩類,一類是戰船,一類是運兵船。戰船由於缺乏水軍,並不甚多,主要是抽調的一批常年跑河的水手暫時為之,作用也大多作為偵查船隻。以某定計,此戰決勝之地,仍是在陸地之上,對於水軍而言,只是一次初步演練,檢驗兵船質量罷了,二位兄長可以放心。至於水上浪大的問題,倒是不用擔心,那兵船雖是大型戰船臨時充當,一艘卻也能載四五百人,我今調動二十餘艘,一次便能渡河萬人,以蒲津渡之寬度而言,至多半個時辰便能一渡,我軍七萬餘人,留下輜重等,戰兵也就是五萬餘人,不到三個時辰便能全過……更何況,我軍渡河之時,也是朱溫下定決心撤退之時,第一渡有萬人大軍,足夠了。」

李嗣源聽了,果然笑道:「正陽既然算得周全,某這目不識丁之輩也就放心了。」

下午,李曜領牙兵旅為中軍,李嗣源為前軍,李嗣昭為後軍,加快腳步,開赴蒲津渡。

卻說在朱溫出兵河中之時,只有敬翔陪同,汴軍第二號謀主李振卻去了幽州,打探得留後府所在。這日準備妥當,徑往留後府而去。到得府門,自然被牙兵所攔,告訴他道:「指揮使高將軍正與留後議事,任何人不見!」

李振聽說高思繼正在府中,心中竊喜,取出四貫錢分送給四個牙兵,道:「但凡進去通告一聲,就說上黨李振求見!」牙兵們見錢眼開,自有人進去稟報。

今日高思繼前來劉府,是因此前收到晉王教令,說入關勤王之戰或有變數,恐要再伐李茂貞,如此四處用兵,請幽州籌備兵馬錢糧,從速押送太原,轉運關中。那當然是過時消息,不過劉仁恭得信之後,至今卻未作任何籌備,高思繼此來即是催促劉仁恭。他道:「高某帶兵隻管打仗,而籌措錢糧乃留後分內之事。留後久拖不行,屆時晉王怪罪下來,只怕你我都擔待不起!」

劉仁恭滿面堆笑,道:「將軍每日隻知練兵,不知外事啊!契丹新任於越痕德堇殘暴不仁,專事征討,久有南下入侵中國之意。幽州系中國門戶,不得不防啊!」

高思繼是一武將,文語不佳,被劉仁恭一番說詞,竟不知如何反駁為好,兀自憤憤不平。

剛好牙兵來報:「上黨李振求見。」劉仁恭消息靈通,知道李振乃是朱全忠的人,聞言一驚,然而恐高思繼生疑,便故作驚訝,說道:「薛鐵山與我素少來往,今日卻派使者前來,不知所為何事?」

高思繼這人純屬武將,竟不知李振乃是何人,聽得劉仁恭所言,已是下了逐客令,隻好道:「既然如此,思繼先走,調發兵糧之事,還請留後從速!」言罷乃退。恰與李振打了個照面,頓時感覺似曾見過,心中微微狐疑,不過也未多想。待回至軍營,問其弟高冕,潞州薛鐵山帳下可有李振此人?

高冕曾作為俘虜在晉王軍中呆過,因而知道一些:「大兄被劉仁恭騙了!那李振是潞州上黨人不假,卻是昔日的李鐸,系朱全忠潛入太原的姦細,李存厚正是被此人說反的!」

高思繼醒悟過來,說道:「難怪我見他面熟,經你提醒,我才想起,他既是汴梁鷹犬,我今晚即將兵馬包圍驛館,拿了了事。」

高冕道:「大兄稍安勿躁,劉仁恭久不發兵糧,又與李振私會,其反心已露。還是牒書一封上報太原,請晉王決斷為是!」高思繼忍不住,揮手製止道:「哎!書信往來,頗費時日,恐那時李振早已離開幽州。先拿下叛賊,再稟太原不遲!」

這邊李振入見劉仁恭,門外與高思繼照的一面。觀其眼神狐疑,李振已知初至幽州,尚未言語,便使高思繼懷疑劉仁恭,第一步順利完成。見到劉仁恭,拱手抱拳道:「汴梁東平郡王帳下從事,領天平節度副使李振拜見劉公!」

劉仁恭不屑道:「你既是從汴梁來的,就不怕我斬了閣下,以項上人頭贈與晉王?」

李振笑道:「李振此來,是為劉公送一大禮,料來劉公不會殺我!」

劉仁恭嘿嘿一笑:「朱全忠能送我什麼大禮?」

「東平王欲助劉公實據盧龍十二州,不知這份禮物大不?」

劉仁恭仍然不屑,哼哼一聲,道:「黑朱三欲拉攏我,對付晉王,這等鬼魅伎倆豈能瞞的了我?你以為我會上他賊船?」

「劉公言重了,東平王實是為公著想。以公今日的身份,寄人於籬下,雖主事一鎮,卻無節旄,不能與一方諸侯相提並論。若與東平王合作,則為雄霸一方的諸侯,與太原平起平坐,此中利害不知公可曾參悟?」

劉仁恭一震,眼神陰晴不定,沉吟片刻,忽然傳令:「為李先生上茶,備酒宴。今日誰都不再會見,某要與先生促膝長談!」

話說劉仁恭被李振一番「送大禮」的話說服,於是向李振敞開心扉:「我欲實據幽州,非除高思繼不可,可始終苦思無策,先生須得教我!」

李振問:「李克用自幽州歸太原時,可是留有五院軍幾十人監管幽州軍政?」

「正是,五院軍系李克用的耳目,專事陰事,我與高思繼的一切行為,都在其監視之中。」

李振笑道:「某料以劉公之智慧,定是已與他們稱兄道弟了。李振今日前來,也不會逃過他們的法眼,然而他們會先來劉府問個明白,再決定是否向太原稟報。劉公,某這話可有差錯?」

劉仁恭不禁向李振豎起拇指:「先生真乃人間俊傑,不瞞先生,我與那五院軍將燕留德已打成一片,但不知除掉高思繼,怎麼利用他才好?」

李振大笑:「幽州為公所收買的人,又何止燕留德,高思繼軍中也定有為公所用的人了。」劉仁恭呵呵一笑,也點頭稱是。李振話語未停:「然而像燕留德之輩,畢竟是李克用的心腹,公不可深信。我有一箭雙鵰之計,可將高思繼、燕留德一併除去,公可想聽一聽?」

劉仁恭聞言精神大振,早已急不可耐:「快快道來!」

「某入府時,觀高思繼眼神,料他必已知我的來歷,此人生性莽撞,今晚必然便會在驛館對某下手。與公議事完,即可將某由暗門潛送出城,之後,燕留德必會來劉府。我素知那燕留德乃嗜酒好色之徒,公只須如此這般……,定保公實據幽州。」

劉仁恭聽得心花怒放,滿口說「妙」,遂作一番準備。李振則扮作一個買菜的僕人,由後門出府,徑自出城去了。

正午時分,燕留德果然來到留後府。他正是聽聞劉仁恭上午接見了一個上黨來客,要來問個究竟,當然,這時候過來,也是為討劉仁恭一頓酒席。

劉仁恭嬉笑相迎,備酒設宴,說李振不過系一上黨客商而已,將一個燕留德不認識的心腹詐稱李振,在席間作陪。燕留德絲毫不疑。席間,又請出燕女作歌舞助興。這些燕女都是劉仁恭精心挑選,人人粉面桃花,個個色藝雙全,直把燕留德哄的垂涎欲滴。酒席至傍晚掌燈時分才罷,燕留德已是大醉不醒。劉仁恭於是將李振所留下的行頭為燕留德換上,派人抬往驛館歇息去了,自是不忘將兩名燕女相陪。

高思繼此時正在軍營整裝待發,細作來報:「李振於掌燈時分已被劉仁恭送往驛館,喝的酩酊大醉。」

高思繼問:「正午時,燕留德也去了劉府,可是也被送往驛館?」

細作回答:「只有李振一人並兩個燕女,未見燕留德。」

高思繼冷哼一聲,不屑道:「劉仁恭正極力討好燕留德,自然不會送往驛館,不送回燕府,定是留宿在劉府了。不過,只要不在驛館便好,不去管它。將士們,隨我去驛館,斬殺汴州姦細!」於是自帶百名士卒,將驛館包圍,沖將進取。

當時天色已黑,燈光昏暗,高思繼也不辨面目,將「李振」一劍斬於榻上。兩名燕女見狀尖叫,高思繼也順勢殺了,取「李振」人頭,出的驛館。正逢劉仁恭率眾趕到。

見高思繼出來,劉仁恭喝問:「高指揮這麼晚來於驛館行兇,欲叛大王耶?」

高思繼也喝道:「留後通敵叛國,尚來喝問於我!如今李振首級已被我取,證據在此,留後還有何話要說?」

劉仁恭笑道:「李振乃是汴州謀主之一,好端端的怎敢來幽州找死?你且看清楚你殺的是誰?欺某老眼昏花不成!」

高思繼驚疑不定,從隨從手中奪過火把,仔細照看人頭,方知所斬之人竟是燕留德!當下驚的目瞪口呆!不覺倒退幾步,心知中了劉仁恭奸計了!隻怪自己一介莽夫,怎不先分辨清楚?

劉仁恭又悲天憫人道:「燕五院不過到我府中作宴,不覺多喝了幾杯,我令人將他送往驛館歇息,高將軍如何就不能容忍,竟要殺之而後快呢?這可是叛逆的大罪呀,我二人還是去晉王跟前理論吧!」

高思繼也稍作鎮定,大罵:「劉仁恭,你通敵叛國,又設奸計陷害於我,就往晉王跟前理論,我高思繼豈是怕事之輩?」說完便欲率軍回營。

劉仁恭攔住,大喝一聲:「且慢,高將軍既殺五院軍將,已是待罪之身。遵照法令,我須先將將軍看押,待晉王處置!」

高思繼大怒道:「你敢!我先殺了你這叛徒,再向晉王請罪!」即欲拔劍上前,卻被高冕攔住:「大兄不可,殺五院軍將,已築成大錯,若再殺留後,則坐實反叛罪名了!晉王明察秋毫,定會還大兄一個公道。」

高思繼長嘆一聲,棄劍待擒。劉仁恭一揮手,親從上去,將高思繼、高冕兄弟五花大綁,惟恐其掙脫,尚用鐵鏈加縛,押至府牢。

高思祥此時看守軍營。劉仁恭隨即趕往營中,裝作一臉無辜的樣子,對高思祥說道:「思祥賢弟,你兄長擅殺五院軍使,犯下滔天大罪,此事須得晉王親自過問。現在你兄長已認罪就擒,你系他兄弟,連坐不可避免,也得暫且受點委屈,以待晉王決斷。」

高思祥大罵道:「劉仁恭,少在這假惺惺悲天憫人,定是你設計陷害我兄弟,欲竊據幽州,我豈會受你矇騙,看我今日誅你這叛賊!」說完,即仗劍來刺仁恭。身後軍士有昔日受恩於高氏兄弟,也跟著助威!

劉仁恭見狀卻不慌不忙,大喝一聲,道:「高思詳與其兄合謀造反!誰為我擒此叛將!」

只聽一聲暴喝:「高思祥休得猖狂,看某來擒你!」

高思祥回頭一望,卻是都將薊縣人單可及。此人驍勇異常,是軍中已被劉仁恭收買之人。高思祥見單可及為變,大罵道:「小人,我兄弟對你不薄,卻為何要助紂為虐?」

不料單可及輕笑道:「軍中我所忌憚的,唯你兄高思繼一人!如今他已就擒,誰能擋我?」

高思祥不再答話,操槍在手,直取單可及。單可及也將長矛來迎,鬥得數合,思祥已被逼的只有招架之功,步步後退。正在全力迎戰時,突然感到一股涼意從背後直透心窩,低頭一看,一柄長劍已透至胸前,扭頭回視,卻是,單可及的侄子單廷珪,此人也是驍將一員。

高思祥手指單氏叔侄,用盡最後一絲氣力說道:「無……恥……」,即倒在了血泊中。營中軍士分成兩派,紛紛拔刀相向。

劉仁恭上前宣諭道:「高思繼擅殺了五院軍使燕留德,高思祥又當眾欲刺殺本官,事實就在你等眼前,勿要從叛。反叛者唯高氏兄弟,與眾人無乾!其家屬也不在此案列,本留後自當厚加安撫!」

眾軍士聽到劉仁恭前半句,尚紛紛不平,欲為高氏鳴冤;等聽到後半句,卻多已踟躕不前,以為劉仁恭確實按章行事,仁至義盡,屈在高氏。唯有十餘名將佐忠於高氏,知劉仁恭假仁假義,仍舉刀奔來,欲殺劉仁恭,卻被單可及、單廷珪一個一個誅殺殆盡。餘眾紛紛放下武器,臣服於劉仁恭。劉仁恭遂傳牒書於李克用,大意是:

「高思繼久有竊據幽州的野心,晉王令幽州籌送兵糧,皆因思繼以契丹將入侵為由,從中阻隔,而至久久不能發出。今夜,卻又擅殺五院軍將燕留德,其弟高思祥事後又欲行刺於仆,幸得眾將相救,當場將他誅殺。高思繼反心畢露。下官已將其並高冕擒下,唯請王爺明斷!」

這一日李曜剛剛趕到蒲津渡,李克用見他趕到,心情頓時大好,下令設宴。正在宴上談及破敵之策,忽有幽州牒文到了,李克用還道是軍糧送達太原,當即命人呈上牒文。哪料竟是劉仁恭告之說高思繼反叛!李克用見之大驚,繼而怒道:「孤待高氏不薄啊!如何敢殺五院軍將,又行刺留後。他是真要反了嗎!」

李曜心中猛然一沉,正欲說話,卻見蓋寓起身道:「仆聞燕留德在幽州,嗜酒好色,強搶民女,濫殺無辜,所行多有不法。而高氏兄弟勤練士卒,懲惡揚善,除暴安良,深得士心。這其中恐怕另有他因,還是先將高思繼押至太原,大王親自鞫問為妥!」

晉王以為然,當下道:「掌書記,傳孤王教令給仁恭,教他將高思繼兄弟解赴太原。」

李曜一聽要遭,歷史上可不就是這一下,害了高家兄弟性命麽?於是連忙站起來伸手攔住,道:「大王且慢!」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