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桃李滿宮堂》第九十四章
不出凌蔚所料,果然他成功背鍋。

然後他就瀟灑的辭去了在禮部的官職,繼續開開心心的教書加休息。

皇帝陛下看著似乎鬆了口氣的凌蔚十分無奈,不過現在沒啥事,出使倭國的使團也要順利回來了,就任由凌蔚自己躲懶了。

皇帝陛下也十分擔心凌蔚的事故體質。每次他出去做什麼大事,都會遇到不小的災禍,受不小的傷病。有時候皇帝陛下也嘀咕著,凌蔚是不是真的有什麼神異,是不是真的泄露天機什麼的。

不過就算有什麼神異,在他的龍氣庇佑下,最終還不是化險為夷。皇帝陛下自戀的想著。

太子妃在嫁進皇家時受到那麼大的禮遇,受寵若驚時,也對(背黑鍋)的凌蔚十分感激,因此在太子把「瑾堂說」掛在嘴邊時,表示十分的贊同和讚揚,這讓小兩口的感情居然升華不少。

好像兩人有共同信賴的人,心靈就貼近了一樣。

太子也總算找到人絮絮叨叨去談論他那不長的往事,太子妃聽的津津有味,有時候還驚呼連連,表示那實在是太具有傳奇色彩,讓太子一顆炫耀的心得到了極大滿足。

太子和太子妃兩成親之後如膠似漆,皇帝皇后看著也高興。再加上太子妃對小殿下們都十分關心,小殿下們也喜歡這嫂子,讓她很快就融入了這個皇家大家庭。

太子妃也從中摸索到和太子、以及皇帝皇后相處的正確方式——多說說小殿下們多可愛,多聽太子、小殿下們說說凌蔚多厲害即可。

久而久之,太子妃也被洗腦了,認為凌蔚無所不能,這是後話。

反正在太子妃回門的時候,帶回來凌蔚一籮筐好話,好像她在皇家受到的禮遇都是凌蔚向皇帝皇后納諫所致。

寧賢在太子居然親自來迎接自家女兒的時候就誠惶誠恐,後來得知皇帝皇后親臨成親現場,接受太子和太子妃的跪拜,更是誠惶誠恐。

後來在看到凌蔚被各種抨擊的時候知道了「幕後之人」,他本來就是很感激的。當然他對抨擊凌蔚的人是十分痛恨的。

這人什麼話啊?說得他女兒好像多低賤似的,人家太子本來就和其他皇子不同,皇帝皇后親臨又怎麼了?人家太子妃本來就和其他皇子妃不同,太子親自來迎親怎麼了?皇帝皇后太子都沒覺得自己落了面子,那一群人上躥下跳是什麼意思?

看不起他寧家是不是?恨不得他寧家女兒被作踐了是不是?

雖然現在太子妃剛嫁出去,寧家不敢有太大的動作連累女兒,只能忍著,但無論是寧家,還是寧賢的夫人寧吳氏的娘家,都把這筆帳記在小本本裡。

在面對皇家的時候,他們沒辦法為女兒出頭,但是對其他人,他們可都是不懼的。

.....................................

凌蔚在太子成婚之後,其實情緒複雜了很長一段時間。

自己抱過的小胖墩,成長成翩翩美少年,還娶到了一個漂亮媳婦兒。凌蔚在欣慰同時,也有些小小的落寞。

在這一點上,凌蔚和皇帝陛下很有共同語言,於是這段時間,凌蔚經常被皇帝陛下拉著談論太子小時候的趣事,兩人還為此醉過幾回。

感覺好像兩個傻爸爸似的。

劉皇后本來也有些傷感,但看見這兩人的狀態,傷感只剩下無奈。

黎膺倒是很高興的。雖然他對太子也很好,但對於太子經常性的搶走凌蔚的注意力還是很不滿的。

太子以前還小,面對一個任性的黑胖子小胖墩他還沒什麼情緒。太子越長越大,黎膺就不高興了。

雖然他也知道這醋吃的莫名其妙,但不高興就是不高興。

現在太子成婚了,有了自己的家庭,總不會時時過來搶凌蔚的注意力了吧?

之後的情況發展顯然出乎黎膺所料。太子越來越忙碌之後,安康逐漸長成一大姑娘稍稍避諱了些,但錦闕終於搶到機會成功上位。待錦闕也終於長大了,太子兒子也到了可以抱著凌蔚的脖子不撒手的程度。

總而言之,總是有熊孩子跟黎膺搶凌蔚的注意力。

這讓本來走高冷路線的黎膺也逐漸朝著任性熊孩子方面發展。

這讓他哥十分心塞。

好像自己弟弟因為險惡環境而壓抑的叛逆中二期一口氣爆發出來似的。

但凌蔚看黎膺,怎麼都是好的,完全沒覺得黎膺哪裡熊了。

他異常的護短顯然也在黎膺身上十分明顯。

黎膺被凌蔚寵得最後發展到會搶走他皇太孫的撥浪鼓,故意把皇太孫弄哭的幼稚程度。成功的不但在下一輩心目中留下心理陰影,也在下下一輩心中留下了心理陰影。

皇太孫長大後,面對已經年老的黎膺,還會想起當初被花樣逗弄哭的恐懼。

當然,凌蔚是不知道的。

他只是發現小朋友們怎麼都在黎膺面前乖巧無比,明明黎膺多麼和藹可親單純善良啊(什麼鬼)。

.....................................

凌蔚這裡活得滋潤,把他作為假想敵的人最近也過得滋潤。

他們把凌蔚的辭職歸功於自己的彈劾,認為自己終於戰勝了凌蔚一次。

簡直要彈冠相慶了好吧?

黎瑚忍不住冷笑。

這群人真是傻透了,他真是越來越絕望了。

算了,他還是先保全自己再說吧。就算他想把大哥和母親從泥潭中拉出來,人家還不願意,還要怪罪他,甚至要和他斷絕關係呢。

真是心寒。

謝榮也越來越絕望。

他本以為這樣拖下去,皇帝陛下的態度越發明顯,大皇子能醒悟過來的。

但這麼簡單的一件事,他們都看不明白,還以為自己成功扳倒了凌蔚,真是蠢透了。

要是凌蔚真被扳倒了,怎麼可能還能繼續教導太子、教導其他皇子公主?怎麼可能頻繁的出入宮內還和皇帝陛下密談(其實是相互哭訴傻爸爸心態)?

沒看到禮部尚書那老頭子在看見他們喜氣洋洋的樣子的時候都在不屑冷笑嗎?

「老夫總算知道當初瑾堂從戶部離職之後,謝大人為什麼會說怒其不爭了。」顧屬嘆氣,「也終於明白為什麼於大人在還是禮部尚書的時候,就對瑾堂讚不絕口之時也經常露出無奈的神色了。」

於錚原本是禮部尚書,後出任一省大員。本來著禮部尚書外放看上去是貶謫,但他還有著東宮輔臣的頭銜,可不像是失寵。

想著輔政大臣之一的王棋王大人已經遞過幾次告老還鄉的摺子,都被皇帝陛下扣下來了。但估計再過一兩年,王大人還是會告老。

輔政大臣在入閣之前都會外放,並在地方做出一定政績,這算是最後的考驗。

若是於錚不出意外,入閣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

本來這入閣的名額,很多人都以為是謝榮的。

戶部尚書這個職務非常重要,當年王棋就是戶部尚書。

不過謝榮應該是被拖累了吧。

「是啊,當時皇帝陛下免去凌瑾堂戶部職位的時候老夫也覺得莫名其妙。這*勞,就算不高升,好歹也該平級調動吧?」謝榮無奈,「結果顧大人知道陛下怎麼說的?陛下很無奈的說,瑾堂立功之後要求的賞賜就是不上班不上朝……你說這……」

顧屬冷哼:「此子高才,就是太過憊懶!不是國之棟樑應有之舉!」

「謝某也是這麼認為的,並對陛下說,此子應該磨礪磨礪,磨掉一身憊懶之氣才成。」謝榮嘆氣,「陛下倒是聽進去了,讓瑾堂忙了一陣子。但是前段時間被刺殺讓陛下嚇到了,說什麼也不肯讓瑾堂再累著。反正有什麼事需要瑾堂做的瑾堂還是能做得很好,事情結束之後,瑾堂要懶著,就讓他懶著吧。誰讓他是陛下外甥?陛下對晚輩總是很寵的。」

顧屬很不高興的搖了搖頭:「趙昭也不知道怎麼教的學生!這到底像誰!」

「趙大人也很寵瑾堂啊。」謝榮頓了頓,表情有些羨慕嫉妒恨,「不過,若是謝某有此學生,估計也和趙大人差不離吧。」

顧屬想一想,還真是這麼回事。

有這麼個好學生,他肯定也千寵萬寵,比兒子還寵。反正凌瑾堂已經超出旁的同齡人太多,又深受皇帝陛下信任,他想閑著就閑著,誰要是說凌瑾堂不好,他肯定會上前諷刺到別人找地縫鑽下去。

罷了,大概凌瑾堂這一身懶惰,就是被寵出來的吧。

按照太子殿下對凌瑾堂的信賴,估計這毛病到了太子殿下繼位,也不會有好轉。

顯然,後面的發展被顧屬說中了,讓當時已經告老的顧屬好一陣唏噓。

有如此良玉美材不多用,兩屆皇帝陛下都很任性啊。

.....................................

朝堂中就平靜了一小會兒,待出訪倭國的使團回來之時,朝堂中又跟燒開了的水一樣,沸騰了。

使團帶回來了太多好處,兩位皇子也終於在朝臣中露了臉,在韜光養晦之後一鳴驚人,讓朝臣們看到起能力手腕。

這引起了許多的憂愁,很多人都想起了先帝時皇位爭奪那慘烈狀況,差點動搖剛建立不久的晏朝根基。

黎淳和黎瑚回京之後,就去拜訪了東宮,對沒能參加太子的婚禮表示歉意。

三人相談甚歡的話很快就傳了出去,不管別人信不信,但兩位皇子做出的姿態都是尊重太子的。

而後三人一同拜訪凌蔚府上,還賴著不走,小住了一日,才讓其他人相信,他們三人確實是很親近的。

當然,他們並不知道黎淳和黎瑚是在太子那裡聽太子說漏了嘴,知道了凌蔚府上藏著好酒。兩人好奇,就攛掇著太子帶頭去討酒喝,結果三人紛紛醉倒,乾脆就在凌蔚府上住下了而已。

一些想著,三皇子和四皇子之前韜光養晦,是不是因為他們一直都是太子一派,只是因為太子地位未穩,所以他們也不好太顯眼。現在太子大婚,標誌著太子已經成人,並且太子也做出了很大成就,兩人才開始崛起,來幫助太子?

後來這言論逐漸傳開了,朝臣們都開始相信,三皇子和四皇子的蟄伏,都是因為太子還未發力呢。他們一直都是堅定的擁護太子。

之後二皇子也和太子結伴去了凌蔚府上,也第二日才離開,讓他們覺得,是不是二皇子也早就投靠太子了。

不過二皇子向來似乎都和大皇子走得遠,雖然是同胞兄弟……在皇家,同胞兄弟什麼的,政見不合甚至互為仇敵,太常見了。

當然,其實是黎瑚拜訪他三弟四弟的時候,聽兩人讚歎凌蔚那裡的酒實在是美,喝醉了第二天還沒有任何頭疼之類的後遺症,也好奇了,又覺得自己一個人去,頂不住他皇叔強大的壓力,於是拉著太子分攤壓力。

在史書上,這兩個事件被稱為其他三位皇子和太子結盟的象徵,而凌蔚,就成了此次結盟的締造者。

史書對凌蔚在這件事中的作用評價很高,認為當時朝中暗潮洶湧,大皇子野心勃勃、二皇子暗中觀望、三皇子四皇子異軍突起,太子又已經奠定了不菲聲望,一場皇位爭奪的慘烈鬥爭即將到來,晏朝又將面臨動蕩之時,凌蔚力挽狂瀾,經過兩次和皇子的密探,將四位皇子成功團了起來,之後,只剩下大皇子獨木難支,危機化解。

一個王朝從強轉弱,很多時候都是從內部鬥爭開始的。但是在凌蔚活著的時候,不,應該說只要是他活著的時候教過的皇子們,哪怕是剛啟蒙的皇子,都相互友愛的不像是皇室中人,一直未發生過皇位爭奪。

沒有內部爭鬥,這是晏朝達到封建王朝興盛的頂點,並且成功成為延續最長的王朝的原因之一。

而後晏朝雖然遭受內憂外患,但據說當時末代皇帝拿出了皇家的傳家寶——凌蔚留下的「預言書」,最後咬牙按照凌蔚所寫的行事,成功將國家從危難中解救出來。雖然晏朝被取代,封建帝製瓦解,但黎家一直作為國家上層家族延續下來。

這也成為凌蔚被神化的證據之一,各種版本的凌蔚「預言書」「預言詩」也開始流行,凌蔚後被尊為「聖人」之一,到處都有廟宇香火。

若是凌蔚在天有靈,估計得笑哭過去。

而這一切的開端,就是從史官們那堪比小說家的記載開始。

其實大家想一想也知道,史官們怎麼可能把細節知道得那麼詳細?很多記載都只有當事人在場的「密探」,有些還是深宮內院發生的事,甚至一些達官貴人的睡前小故事,史官們還能寫出具體的神態、動作、談話,感覺好像是史官們藏在房樑上、桌子下、床板底,時時偷窺似的。

顯然史官們並沒有那樣的「異能」,所以他們所記載的歷史雖然大體方向是對的,但是許多細節都是腦補的,咳咳,好吧,是合理衍生的。

這種合理衍生,再經過歷代史書編纂者的「繼續合理衍生」,就變得比小說還精彩了。

如果再加上野史,那就是神話小說了。

皇子兩次和太子去凌蔚府上,第二日才歸,其實只是討酒喝而已。他們什麼都沒談,就顧著拚酒,然後喝嗨了,繼續喝,最後醉倒,第二天神清氣爽盡興而歸。

結果到了史書上,就變成異常精彩的心理博弈,唇槍舌戰,最後凌蔚順利說服四位皇子,團結一致,共同為大晏朝發光發熱。

.....................................

史官們的記載,其實也是當時大部分人的想法——史官們也不是無的放矢,無中生有。他們的細節,都是當時人們認可的「細節」。

因此這一段精彩「博弈」,在正史野史中都有記載,也證明了這段歷史的真實性。

雖然其實正史野史都是亂說的。

大皇子一黨也是這麼認為的,然後慌神了。覺得還不容易把凌蔚扳倒了,怎麼凌蔚又出來搗亂。

雖然大皇子看不起連他兄弟在內的其他皇子,但還是狠心塞。

謝貴妃也很心塞。

這人的心,總是偏的。即使都是自己肚子裡爬出來的,也不一定個個都喜歡。

就像是華國歷史上,春秋時期某國主他媽,和清朝時某皇帝他媽一樣。

其區別只是在於這兩位媽偏疼小兒子,這位謝貴妃偏疼大兒子而已。

二兒子出生時她也難產,後來二兒子又是皇后帶大(她推說身體不好)後才回到她身邊,又不好好幫同胞兄弟而是「跪舔」太子皇后,謝貴妃對黎瑚若之前是漠視之餘叮囑黎瑚一定要以他哥為尊,現在就是厭惡敵視了。

黎瑚越來越心寒之餘,也徹底死了讓他娘和他哥清醒過來的心。

不管這朝中如何波濤洶湧,又因為倭國之行造成多大的震撼,又掀起了多大的風波,已經不上朝的凌蔚自以為已經遊離於風波之外,他現在唯一頭疼的就是熊太子帶著兄弟討酒喝。

熊太子倒還是很克制,只有開始喝醉之後再喝酒就比較悠著,但是他非常喜歡把別人灌醉。特別是他三個哥哥,還有現在圍在他身邊的青年才俊們。

似乎灌倒他人讓他很有成就感,算是減壓的一種方式——最近太子遇到的事情很多很煩,讓他積攢了許多壓力。

凌蔚可不管太子的新愛好,他只是心疼自己的酒。

他的酒剛釀好不久,太子就帶著人上門了。

凌蔚終於怒了,也不管太子已經成親,還是像他小時候那樣把人狠狠訓了一頓,還動手捏了臉。

太子可憐兮兮的說再也不會了,然後領著一堆作業回去了。

「啟辰是故意刺激你。」黎膺冷眼旁觀了這麼久,才道,「在他成親之後,你對他客氣恭敬許多,啟辰很不安。」

「所以訓他一頓他就安心了?」凌蔚又好氣又好笑。

「訓他才代表你還是把他當原來的啟辰,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太子。」黎膺道,「他還是當你是老師和兄長,並不希望改變這種相處模式。」

凌蔚沉默。

他之前沒看出來,現在是看出來了。但是太子畢竟長大了,要再讓他肆無忌憚的對待太子,他真的不敢。

他膽子小,他擔心人心會變。

雖然這樣其實他內心也是愧疚的。

「沒關係,我會看著的。」黎膺安撫道,「對於黎家人的心理,我看得透。你現在儘管放心,若真到了需要改變的時候,我會提醒你。而且你的分寸一直把握的很好,你可以對皇兄肆無忌憚,對太子自然更能。」

凌蔚點點頭。他最近似乎是太過小心翼翼了,這點不好。

他不就是靠著在皇帝一家面前當一個普通的家人才刷起他們的好感嗎?

可能是因為對太子感情太深,所以一想著太子會改變,自己先抗拒起來,才會行事上這麼奇怪了吧?

不過現在還可以彌補。

於是凌蔚找到皇帝陛下訴苦,說太子成親之後,他本來想像對待大人一樣對待太子,結果太子越來越孩子氣了,是不是皇帝陛下對太子太苛刻了。

凌蔚還拉他家小天使躺槍,說黎膺也越來越孩子氣了,肯定是皇帝陛下壓榨的太狠。

皇帝陛下說,怪我囉?

太子說,怪父皇,最近事情好多好煩,兒子不開心。

黎膺說,怪皇兄,最近京城好多暗潮,弟弟不開心。

皇帝陛下說,朕也不開心,朕也要任性,朕也要當一個熊孩子(大霧),於是皇帝陛下下旨,今年朕大壽,近幾年又這麼多喜事,朕要大辦,要兒子們綵衣娛親,其總策劃交給凌蔚。讓凌蔚編個節目出來讓他樂樂。嗯,這么弟是跟兒子般養大的,也歸在兒子那一類,也得參加。

凌蔚&黎膺&眾位皇子:…………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