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第308章 我好像見過你?
  “項教授,是張漢光給你通風報信的吧?”

  “和他沒關系,是你老師,說有八大山人的畫,我們就來了!”

  不可能。

  八大山人的畫是挺值錢,但並非多稀缺,傳世好幾百幅,三位老教授早見的不愛見了。

  故宮和國博也有,各有十好幾幅,何安邦和呂本之也不希罕。

  甚至馬獻明和楊麗川都犯不著跑一趟,既便出於求證的考慮,派個組長副組長來看一眼就可以。

  所以,就是衝著寶藏來的。

  算了,看就看吧!
  李定安歎了一口氣,打開地下室的門,一群人魚貫而入。

  剛邁過門檻,三位老教授就盯著柱子看,何安邦還伸頭往裡瞅了瞅。

  剩下的幾位雙眼放光,齊唰唰的圍了過來。

  層高四米,柱子也有四米,不是很寬,大概一米五六,四面又各砌了三層磚,中間也就剩五六十公分的空心,但架不住藏的東西不一般。

  再看,裡面空空如也,除了爛磚,還是爛磚。

  何安邦打著手電,上上下下瞅了好久:“東西呢?”

  李定安要多無辜有多無辜:“什麽?”

  當然是金子和銀子……

  嘴唇囁動,他剛要說什麽,陳叔才又攔了一下:“不急,先看畫!”

  “好,先看畫!”

  何安邦撓著額頭,一臉的想不通:就一晚上的功夫,他能藏到哪?
  壓根沒藏,就在旁邊的幾口箱子裡,箱蓋沒蓋嚴實,還露著銀光。

  但老何犯了燈下黑,睜著眼睛看不到。

  暗暗好笑,李定安帶他們往裡走。

  有點亂:箱子橫七豎八,東西倒沒亂丟,還做了分類,但既多且雜。

  僧袍、袈裟、經文、拓片、法器……一摞挨著一摞,隨意的堆在裡面。

  四件祭器,登、豆、簋、簠,全是鐵製,擺在另一邊。

  顏色漆黑,黑中泛藍,與道堂裡的那件香爐如出一輒:至少用了上百年。

  再看神像,如淨祖師、玄武真君……也根本不用李定安解釋,在場的人都知道這兩位是誰。

  等於從朱元璋到崇禎,大明十六代皇帝一位不少,這不是朱氏宗廟是什麽?
  幾人又看了看旁邊幾口箱子,蓋著蓋,不知道裡面是什麽,上面擺著二十多隻囊匣。

  不錯,待遇比上面那兩件祭藍和祭紅強多了,至少沒拿來墊桌腳……

  解開鎖扣,再按簧鈕,“崩”的一聲,匣蓋自動彈蓋,中間躺著一隻畫軸。

  項志清先戴上了手套,然後才把畫拿了出來。

  絹本立像,保存的極好,設色清晰,整體協調,衣紋線條嚴謹而又流暢,筆法簡練,形像立體且有特色。

  唯一不好,面相太猙獰了些,好好的禪宗六祖惠能,畫的跟鍾馗似的?

  “筆墨簡練,與八大一脈相承,筆意粗獷,鋒芒畢露,牛石慧執筆無疑!”

  項志清一錘定音,楊麗川頻頻點頭。

  這二位是國內字畫界的權威,他們下了斷論,其他人自然不會質疑。

  楊麗川又展開第二幅,這一張是道信神像,表情酷厲,滿臉凶相,畫法如出一輒。

  “還是牛石慧!”

  遞給楊麗川,重新裝進囊匣,項志清打開第三幅:“明顏、皓齒、紅唇、粉頰……濃妝豔抹,鬥綠爭緋,豔而不俗,氣象高華……唐寅真跡!”

  馬獻明呲著牙笑:“說不定就能拍個幾十億!”

  李定安瞪了他一眼:幾十億個嘚兒?

  網上倒是傳的滿天飛,說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收藏的唐伯虎的真跡《落花詩冊》,被拍賣機構開出了13億美元的估價,折合人民幣近100億。

  這就很扯淡了,真跡收藏在蘇州博物館,美國哪來的第二本?

  又稱,2013年,蘇富比在紐約拍賣唐寅立軸《廬山觀瀑圖》,3億美元起拍,最終5.9億美元成交,加手續費折人民幣四十億。

  但那幅畫現在都還好好的掛在灣島故宮博物館,就連蘇付比自己也納悶:我沒拍過啊?
  其實是收藏機構急於出手唐寅的畫,炮製的兩則假新聞。

  迄今為止,唐伯虎最貴的畫是《月泉圖卷》,2017年由保力秋拍,加傭金九千兩百萬。

  畫心只有三平尺,題跋卻是畫心的一倍半:祝枝山題字二百六十四,文徵明題了五十九個,以及二人各留兩方鈐印。

  這兩位有多出名,知道的都知道,字賣的比畫還貴,同樣的尺寸,書法作品的價格基本上是畫作的三倍。

  祝枝山稍差點,去年上拍一幅《草書長卷》,近千字,三千萬成交,平均一個字三萬。

  文徵明的書法作品要翻五六倍:行書《雜詠詩卷》拍了八千萬出頭,加手續費近一億,共六百七十個字,一個字十四萬。

  當然,這麽算有失公允,但平心而論:如果沒有這兩人的題跋,《月泉圖卷》的價格至少縮水三成。也就五六千萬。

  這一幅是唐寅最擅長的人物畫,價格應該稍高點,但如果站在“大明寧王朱宸濠夫婦畫像”的角度,百分百屬於“歷史重大人物,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妥妥的一級文物。

  不能賣,估價也是白估……

  楊麗川又放了回去,項志清打開第四幅,而後,頓然愣住。

  知道發現了更了不得的好東西,其他人猛往前湊。

  一幅題像,沒有任何襯景,和老早以前的語文書上的人圖插圖別無二致:白中泛黃的絲絹,畫著一位帶鬥笠的和尚。

  題為《不語小像》,不語是誰,當然不知道。

  三方鈐印:不語、耕山、顛而不巔……聽都沒聽過。

  問題是太有辯識度,無論是衣著、面相、以及神情,與故宮博物院收藏過的《個山小像》足有八成相似。

  連陳靜姝都能一眼認出來,何況是他們?

  看技法與筆意,卻與那一幅截然不同:
  衣皺如劍,利似刀削。須似披麻,縱橫交搭,笠孔錯落,疏密有間……斧劈皴、披麻皴、米點皴,山水畫中的經典技法,卻用來畫人物,也就八大山人乾過。

  筆簡意賅,形神兼備,惜墨如金,筆力嫻熟老辣,蕭索孤寂躍然紙上。正如鄭板橋的評價:墨點無多淚點多,山河仍是舊山河……

  楊麗川看了好久,長長的歎了一口氣:“故宮那幅是他朋友黃平安畫的,但這幅不是!”

  “肯定不是……看這裡!”項志清指了指題中的“為余作此!”

  自己畫的?

  再看時間,“時年五十有一”,是他請黃平安畫《個山小像》的三年後,所以十有八九就是照著那幅臨募的。

  關鍵的是前面半句:路過子宅,家小安康……
    史學界公認,八大山人無後,那這怎麽說?
  全推翻了。

  吳湘有的忙了……

  項志清繼續往下翻:朱元璋、朱棣、朱權、崇禎、馬皇后、徐皇后、周後……又是七幅。

  如果隻論經濟價值:八大山人傳世作品三百余幅,光是上拍紀錄就有一百多條,最高的一億多,最低的也要三千多萬。

  畫上無跋無款,不好推斷具體的創作時間,但看畫風,不比《不語小像》早,應該畫於五十歲之後,已是創作成時期。

  反正不管怎麽估,都不會比唐寅的那一幅低。

  但是,同樣的道理,這七幅全是題像,從考證歷史的角度考慮,已經不是值多少錢的問題……

  項志清收好最後一幅畫,欲言又止,猶豫了好久。

  其他人也是類似的表情,想說什麽,卻又不知道該怎麽說。

  李定安灑然一笑:“放心,沒準備賣!”

  眾人神情一松,竟齊齊的籲了一口氣。

  何安邦如釋重負,拍了拍李定安的肩膀:“不賣就好,害我擔心了一整夜!”

  “就算我想賣,也得有人敢買!”

  李定安既感動又不解:“你們不遠千裡,就為了來勸我?”

  “不止……”何安邦左右瞅瞅,“你先說,寶藏呢?”

  李定安故意逗他:“這還不夠?”

  “你痛快點……我說的是金錠和銀錠!”

  “哈哈……你早說啊?”

  李定安提起囊匣,順手一掀:半米見方的木箱,雞蛋大小的銀錠堆到了頂。

  何安邦精神一振,拿起一枚。

  上圓下平,清代十兩饅頭銀,色澤溫潤,通體銀灰,五面光滑,底部有細密的蜂窩狀。

  頂部銘刻有戳記:從右到左依次為嘉慶三年六月、江西官銀、號壹拾倆、南昌縣。

  沒什麽包漿,而且挺亮,乍一看,就像是仿的。

  真假不用懷疑,無需辯認,何安邦順手一丟,又拿起第二枚。

  四四方方,標準的江西十兩方寶,戳記為道光元年安福縣官銀。

  拿起第三錠,又成了萬載縣的馬蹄銀。

  再往箱子裡看,形狀不等,大小相近,全是十兩官錠。

  值點錢,差點的兩三千,貴點的四五萬,這一箱應該有個兩三百錠,旁邊還有兩箱,也裝的滿滿當當。

  是不少,如果上拍,兩三百萬還是有的,但要說是寶藏……好像扯不上?

  何安邦也懶的問,又掀開第二箱。

  這次大了好多,全是五十兩,有雍正船形錠,有乾隆馬蹄銀、有嘉慶方寶,也有光緒時才有的牌坊錠。

  都是拳頭大,將將一箱,但比起剛剛那三箱,價格隻高不低。

  價格最低的是乾隆馬蹄銀,因為在位時間長,錠形又最常見,一錠也就七八萬。嘉慶方寶稍好點,拍賣成交紀錄都在二十萬以上,最貴的是雍正官銀和牌坊錠,一錠多則上百萬,少則七八十萬。

  細細一數……總代約摸百來錠,也還行!
  掀開第三口,何安邦點了點頭:終於有了點寶藏的樣子。

  其他人的眼睛都不由的眯了一下:黃澄澄,亮晶晶,有金錁子,有金餅,也有類似琺碼,以及兩頭寬,中間細的束腰形。

  小的如指肚,也就一二兩,大的如拳頭,標準的百兩金錠。形狀不一,銘文也五花八門:福、、壽、喜,忠、孝、仁、義,還有太平、安康之類的戳記。

  “私鑄的?”

  “不然呢?”

  無論明清,官府不鑄金錠,民間只能私鑄。

  文物性值不算高,也就比黃金本身價值高個兩三倍,論起來,還不如剛剛那箱清代五十兩官銀……

  李定安掀開了第四口,所有人都舒了口氣:大明元寶,四十八兩官銀。

  五年前,中國法院網發布過一側案例:某市某文物部門接到舉報,某縣農民建房時從自家宅基地裡挖出了寶藏,工作人員趕赴現場,當場收繳大明元寶十余錠,銀錁子、銅錢若乾。

  過了大概半年,元寶被退了回來,稱是贗品。

  農民直覺有貓膩,拿地某機構測了一下,結果為新鑄的,鑄造時期不超過三個月,又用藥水做舊。

  然後,就扯出了震驚全國的銀錠調包案。

  當時,司法部門為確定案值,特地邀請了專家,每錠估值兩百萬。

  這兒,足足一箱,少些也有上百錠……

  但不知為什麽,何安邦總覺得差點什麽:所謂的寧王重寶,就這麽點?
  細細一想,才琢磨過來:金子銀子五六箱,卻抵不過幾幅畫?
  更遑論這麽大一座古宅?
  “就這麽多?”

  肯定不止這些,除了金銀,還有兩箱珍珠,但已經黃不拉幾,灰不溜秋,一摸一手灰……

  稍想了想,李定安歎了一口氣:都到這會了……

  他左右瞅瞅,從銀箱旁邊提起一隻木匣。

  經典的七八十年代的東西,匣面裱著龍鳳呈祥的圖案,鐵板鎖扣,已被擰成了兩截。

  打開匣蓋,一個木格挨著一個木格,縱橫交錯,每一格裡都塞著棉花,上面又蓋了一層,不知道裝的是什麽東西。

  “挺有年代感,再放幾十年,這隻匣子也成文物了。”

  隨口開著玩笑,馬獻明撕掉一格中的棉花,又瞅了一眼,猛的往後仰。

  這什麽?
  黃光鋥亮,底上四四方方,約摸一巴掌大小,但很薄,也就三公分。

  上面臥著一隻龜……

  他吞了一口口水,撚著龜鈕提了起來。

  四個篆書陽文:寧王之寶。

  何安邦就在旁邊,激靈的一下,手比電還快。

  一格……兩格……三格……

  寧王金冊……婁妃玉冊……世子銀冊……

  這特麽才是寶藏……(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