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直播鑒寶,我竟成了國寶級專家?》第384章 看不住
  第384章 看不住

  方志傑去的快,來的也快。

  再一看,後面還跟了好多輛車。

  車隊停下,陸續下車:閆副廳、王永謙、聞副處、蘇秀、當地正副職、文物局領導……以及兩車技術員與探工。

  一群人看著李定安,神情格外複雜:

  他們就醒了一會酒、賴了一會床的功夫,李定安就找到了一座大墓?
  這也太快了點?

  幾句寒喧,王永謙四處看了看:地上劃了好多白線,東西交錯,南北縱橫,關鍵是:面積好大?
  南北東西至少都有二三百米長……幾萬個平方?

  他不由一愣:“又是墓葬群?”

  “只有三座墓,只是距離比較遠,所以算不上墓葬群……不過來頭挺大!”

  李定安吐了口氣,“應該是明代一品墓塋!”

  “明代?”

  王永謙努力的回憶,“當時這裡應該是兀良哈三衛的轄地,屬努爾乾都司管轄(為明代東北地區最高軍政機構,治所黑龍江)……怎麽會有一品官的墓?”

  “我也很奇怪,所以還得探。”

  “你這個明代……又是怎麽推測的?”

  “根據墓塋大小,以及三合土……關鍵是三合土:這東西出現的比較早,南北朝就有,用於墓頂澆漿卻已是明代時期,清朝也有,但與明代三合土的成份比例不一樣……”

  李定安抓起一把用扎子提出來的墓頂土,“灰(石灰)一、砂(河砂)三、土(黏土)六,用糯粳米汁、羊桃藤汁和勻……可能還加了點酒,這種配方比例,屬大明獨一份!”

  “酒?”

  “對,這樣的三合土,硬度直逼低標號的水泥……一鋼鏟下去,墓頂至多掉點皮……”

  “還有沒有發現?”

  “有!”李定安指了指內圈的白線,

  “主墓的墓室太大了點:長十三米半,既四丈二,寬五米八,既一丈八……按明製,這是民王(外姓封王,非戰功不授)之爵,而且是生前冊封,並非歿後封王……

  而這樣的情況,只出現於英宗(叫門天子)複僻之前,所以,墓主的身份范圍近一步縮小:明前至明中期武將,不姓朱,而且是生前封王,加官正一品,也是生前加封,而這一品階,就只有三公!”

  非宗室、民王,三公?

  一群人面面相覷:越來越誇張了……

  李定安叫過左朋和汪全:“汪市長,小孔鑽探、密封閉氧都會吧?”

  汪全猛點頭:“會!”

  這是文物考古工作者的基本功。

  “好,先鑽這四處:墓道、前室、左右內室……要小心,一定要做好密封!”

  “李老師放心!”

  “小方、小舒,開工,左局搭把手!”

  “好嘞!”

  驟然間,所有人都動了起來。

  張副導連忙讓攝攝師架起了大型攝像機,蘇秀也來幫忙。

  “徽音,李老師怎麽找到這裡的?”

  於徽音想了想:“就站在山頂上看了看!”

  “沒像以前一樣,圍著山轉一圈?”

  “沒有!”

  蘇秀愕然:李定安找墓,越來越熟練了?
  速度都挺快,不大的功夫,第一組就鑽開了墓道。

  李定安分析土層,左朋和方志傑幫忙下探鏡。

  研究了好一會,他們才知道,這座墓為什麽會埋這麽深:六層三合夯土,每層半米,中間夾澆漿磚層,然後才是一米左右厚的澆漿石磚券頂(拱形)。

  這樣的墓頂別說用洛陽鏟挖,沒有一拖拉機的黑火藥,就別想炸開。

  左右兩壁以及地底也一樣:先砌磚,再夯三合土,全是兩米多厚……盜墓賊哪怕想拐個彎,從地底下打盜洞都不可能。

  這已經不是墓葬,而是地下堡壘,可想而知,保存的有多好?
  再下探鏡:墓道很長,二十多米,足兩米寬,逐級向下,共四十階,正好符合大明民王之製。

  由此,墓室更深。

  走到盡頭,就是連接墓室與墓道的天井,擺有文武石人一對,石獸虎、馬、羊,及石柱各一對。

  再往前就是墓門:門樓是石刻仿木結構,通高近七米,寬三米,墓門只有一半高,上懸一塊長方形石製匾額:忠德威勝!
  這四個字……好像就漢武帝給金日磾賜過這樣的匾?
  至於明朝……沒什麽印象。

  “左局,汪市長,你們有沒有印象。”

  兩人齊齊的搖了搖頭。

  “李老師,前室鑽開了!”

  “好!”

  李定安跑了過去,一群領導也圍了上來。

  他先看碑碣,也就是墓志銘:

  螭首龜趺,牌身高九尺,寬三尺六寸,全高超過五米。

  再看志蓋:故泰寧衛都督、太保、忠勇王金公墓志銘……

  李定安恍然大悟:“這是金忠的墓!”

  汪全和左朋都瞪直了:“燕王長史,兵部尚書?”

  金忠是永樂、宣德時期的重臣,而且出身於江浙望族,怎麽可能埋這裡?
  “不是助朱棣‘靖難之役’的那個金忠,而是助朱棣北征,平定北元的那個金忠……原名也先土乾,成吉思汗七代孫,東蒙古(韃靼部)領主……

  朱棣第四次北征時舉族投附,成祖賜名金忠,封忠勇王……凶悍狡黠,卻又驍勇善戰,助朱棣五征北元,仁宗(朱高熾)登基後任泰寧衛都督,防備兀良哈三衛和瓦剌,頗有建樹,加太子太保,食雙俸……

  宣宗(朱瞻基)繼位,禦駕親征兀良哈,金忠為先鋒,頗有戰功,宣德讚他為“大明金日磾”,於宣德四年加太保……宣德六年時病逝,宣宗悼惜,賜賻祭,並命有司負責辦理喪事……”

  李定安歎了口氣:就說墓門上哪來的“忠德威勝”的賜匾?

  宣宗皇帝賜的。

  也確實是民王爵:忠勇王,也確實加官正一品:太保!

  其它人也聽明白了:金忠雖不是漢人,卻是明臣,而且是忠勇王,加官太保。

  皇帝肯定要賜賻祭,並命有司辦理,喪禮並下葬自然也要按《大明禮製》。
    關鍵是這麽遠:從這兒到京城,足足上千公裡,可見之恩寵,更可見明宣宗那句“大明金日磾”,絕對發自肺腑。

  “怎麽埋這了?”

  “不知道,但也不算奇怪:他是東蒙古領主,這裡本就是他的領地……”

  李定安想了想,又往後看了看:“譚書記,吳市長,要不要繼續探?”

  “探!”兩位點了一下頭,“麻煩李老師!”

  墓葬級別太高,肯定得往上報。但估計和青龍山的蕭氏墓葬一樣,上面不會批。

  但挖不挖是一回事,探不探又是另一回事。

  反正都到這會了……

  李定安點點頭,又探前室。

  內窺鏡剛下到墓室,一群領導的眼睛就花了:好大,近六十平方,抵的上兩居室小戶型的面積。

  關鍵是東西太多:木兵、木馬、女使、武士、翣人(執扇的宮女)、樂人、控士、門神、力士(儀仗兵)……光是陪葬的木俑,就足足有四十人。

  每位手裡都有東西:槍、斧、劍、旗、金、鼓、劍、弓……以及各式各類的傘蓋、禮扇、樂器。

  旁邊還有:牙仗、骨朵(兵器)、交椅、腳踏、馬杌(馬凳)、倉桌、箱桌、拄杖……甚至還有銅灶、銅釜(鍋)、銅盆、銅鋦(缸)……

  以及亂七八糟的廚房用具……全是銅的。

  看到半人多高,直徑近有八十公分的銅缸,左朋眼睛都瞪圓了:這麽大的銅器,故宮裡都少見。

  一瞬間,他又想起蕭氏墓室中的那些陪葬品:感覺……一點都不比那裡少?
  “李老師,只是前室,怎麽這麽多賠葬品?”

  “洪武五年,朱元璋規定官員喪禮用器:公候九十事……這裡的事不是件,而是套,也指喪禮期間的禮儀程序……”

  “意思是還有?”

  “對,這裡只是儀仗,主要的陪葬品在內室!”

  那還等什麽?
  肯定要探一探的。

  提鏡,下鏡……

  然後,李定安也愣住了:一座大槨,擺在墓室正中,什麽材料不知道,但外漆紅的刺眼。

  上蓋青羅罩,左右各飾牆翣(絲扇),頂蓋茶褐羅傘,四周再圍紅紵絲煖帳,再圍紅銷金紗廚,前後再插紅絹旗……

  保存的不是一般的好,既便落有灰,絲絹的顏色仍舊鮮亮。

  再往四周看,簡直能亮瞎人眼:四座大型祭台,上下左右擺滿了物件。

  水盆、台盞、壺、瓶、酒甕、唾盂、水罐、茶盅、茶盞、碗、杯……全是瓷的。

  而且不是單件,每一座祭台上,最少的水罐都是雙件,碗盞之類的更多。

  左朋的心臟“咚咚”的跳,越來越快,越來越快,兩隻眼睛像是釘到了電腦屏墓上。

  看了好久,他舔了舔嘴唇,聲音發顫:“李老師……那隻碗……碗邊上有祥雲那隻……是不是,八吉祥紋碗?”

  “是!”

  李定安微微點頭:前面還得加上“宣德鬥彩”四個字。

  前年滬上朵雲軒拍過一隻,四千萬出頭。

  “那隻盤?”

  “嗯,青花五彩供果紋盤!”

  “什麽時候的?”

  “你覺得呢?”

  金忠死於宣宗時期,陪葬品不是宣德,就是永樂。

  榮寶去年拍過一件,七千八百萬。

  “還有那隻扁壺?”

  “哦,那應該是永樂時期的。”

  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扁壺!
  京城盈時,成交價一億二。

  “那個……李老師,看那一件……”

  汪全的嘴唇微微發抖,“那兩件大水罐……”

  懂點古董的都認識:明青花五爪雲龍紋大罐。

  如果是正德後,價格差不多兩三千萬,如果是正德前,價格得翻一翻。如果加上“宣德”兩個字的前綴……再乘以三:一億五千萬。

  但還有:
  青花雲龍紋執壺,看著就像普通的酒壺,但絕對是永樂時期的東西,成交的歷史價格稍低點:一億出頭。

  兩隻高足杯,比現代的茶碗稍小點,紋飾為青花暗花海水遊龍,看著很普通。但如果是明宣德時期,成交紀錄也是一億五。

  兩隻梅瓶,全名叫永樂青花如意垂肩折枝花果紋梅瓶,李定安記得是蘇付比拍的,還是權英親自執槌,當是的成交價是一億七千八百萬。

  還有:青花魚藻紋十棱菱口大盌,其實就是一隻稍大點的碗,保力拍的:兩億二……

  還有銅器:匙箸連筒、燭台、燈盞、油碟、香盒……

  但最吸眼球的,是四座祭台上的那四座香爐……

  這要不是宣德爐,李定安敢嚼著吃了。

  要問值多少錢?

  四年前何賭王去世後,有何氏子孫轉手了一隻,據說是十多億。

  肯定值不了這麽多,也肯定有炒作的嫌疑,包括前面那些宣德禦器的成交紀錄,十件中有八件都是拍賣行和大收藏家炒起來的。

  但既便減個零,就隻說四座供台上下的瓷器,十個億也打不住。

  關鍵是現場這麽多人,想瞞也瞞不住……

  李定安想了想:“兩位領導,上報吧?”

  “好,現在就報……”

  他們也知道事情的嚴重性:就憑當地的治安力量和技術水平,根本看不住……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