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點來登入喔~!!
《帶著系統來大唐》第1360章 打尖去叉不應省(第二更)
  第1360章 打尖去叉不應省(第二更)
  飯後,雪由大雪變中雪,沒有停下來的意思,風倒是不那麽瘋狂地吹了。

  李隆基等人松口氣,就怕沒完沒了下風吹雪。

  “易弟,下雪你最怕什麽?”李隆基站到一個蔬菜的大棚旁邊,看著百姓在那裡掃雪。

  “南移。”李易沒說壓倒房子什麽的,他擔心大雪下到南方去。

  “為何?”李隆基還以為什麽道路堵塞了、窩棚壞掉了。

  “南方見到的雪少,大雪一落,百姓驚慌失措,不好應對。

  出行都是問題,北方的人從小知道在冰面和雪面上怎麽走,還一樣摔,何況南方。

  南方又有作物種植,雪落下,作物被凍死,牲畜不適應。”

  李易說著情況,想起了曾經他那時的南方大雪。

  根本就走不了,車都不會開了,從北方調公交司機過去。

  掃雪工具不夠用,平時誰會準備那麽多的除雪設備?

  習慣了穿不厚的衣服,還得買衣服。

  等太陽出來,把堆積在路邊的雪撒到馬路上,又不理解,為什麽往路上弄雪,好不容易清理的。

  實際上北方堆在路邊的雪,等雪停了後,太陽一曬,也向路上撒,加快融化速度。

  後來到北方的南方人多了,他們過年回去,反而盼著下雪,因為會開車了。

  現在大唐的南方,屋裡的溫度比屋外還低,想暖和的時候要出去曬太陽。

  下大雪,屋外更冷,屋子裡還冷,會生病。

  李隆基眉頭挑挑:“今年會下到南邊?”

  “不會,今年關中地區不用擔心乾旱,京兆府水網多,要注意防洪。”

  李易提前考慮,之前太行山以東地區蝗災。

  接著關中大旱,由於打了水井,又采取一系列滅蝗措施,兩個危害全挺住。

  等著關中正常起來,水網容易造成水面過高,無法排出的情況。

  種水稻還行,種其他的作物,整天在水裡泡著,根全泡爛。

  不管水網怎麽鋪,最後的水要流進大河中,然後入海。

  李成器拍拍身上落的雪:“開春冰融,直接連黃河的運河好走了?”

  “好走,上下的時候需要額外操作,如壺口瀑布。”

  李易腦海中出現用死囚去排啞炮的人工運河。

  死了好幾十人呢,別以為是開玩笑,要麽死囚給機會呢。

  好在必須死的死囚留下,正好拿來練手作手術。

  運河一開,距離縮短很多,不用再繞‘幾’字。

  運河從長安過去,屬於逆流,到了山那裡,再進黃河的時候,屬於順流。

  由下河的位置往西北,還是逆流。

  方向操作也一樣,黃河順流,然後逆流,再順流到長安。

  理論上,從長安到幾字形的地方,走運河,一段的逆流就比較短,不然得從東邊的黃河走壺口瀑布過去。

  壺口瀑布兩邊岸上的石頭上有不少窟窿,以前有人拍視頻,說不知道幹什麽用的。

  還能幹什麽,當然是路上行舟時候打孔插木頭借力用。

  就跟長江一些地段,有纖夫拉纖的位置,都有窟窿,纖夫又不傻,能立根棍子的地方,為什麽不立棍子抓著走?非要摳石頭?
  “三哥、大哥,等著火車出來,蒸汽機船還用,長江咱們就拿蒸汽機船來運輸,
  黃河也行,到緊要處,來回接力,即便不接力,一樣提高效率。

  纖夫們呢,有非蒸汽機船和輪船的,幫忙拽,其實輪船想要在長江逆流而上,還是拽著比較快。”

  李易想到哪就說到哪,別人聊天聊家長裡短、詩賦。

  他聊天保證是民生,從他到大唐獨自撐起莊子開始,他為大唐出了好多主意。

  “自該如此。”李隆基忍著急切的心情,他恨不能一步到位。

  “張家村子好啊。”李旦不急,他習慣了。

  他最希望的是自己能多活一些年,多看看這個大唐,舍不得。

  他一生經歷得太多,一次次當皇帝,又一次次退下去。

  眼見著親人一個個因為內鬥而死去,早已心灰意冷、生無可戀。

  直到李易出現,他又舍不得死了。

  李易進大棚,看到有一拃長的小黃瓜,揪下來兩個,用手搓搓黃瓜刺兒,分給永穆公主一個。

  他吃一口,吧嗒吧嗒嘴兒:“追肥,追水肥。注意溫度,別太涼了。”

  永穆公主跟著吃一口:“嗯,不夠甜。”

  “東主,去我家大棚嘗個小茄子?”旁邊村民著急,吃一口就行了,去我那,我那有更多的。

  “其實要有麥飯石就好了,放在大棚黃瓜根的周圍澆水,或者是泡了水來澆。哪裡的麥飯石多呢?”

  李易又往前走,揪了人家種的茄子的一個小茄蛋子,兩寸長,用手擦擦,扔嘴裡。

  茄子甜,比黃瓜甜,罷園時霜打的小茄子更甜。

  還有罷園時候的小黃瓜什麽的,最適合用來醃製蝦油小菜。

  也就是李易那時的錦州小菜,正宗的都是罷園時候的小東西,包括豆角什麽的,還有螺絲轉。

  “多了,往下摘,不然影響生長,一株長這麽多,把遠離主乾的小茄子掰下來,醃鹹菜,不跟其他茄子爭養分。”

  李易說著從另一株上掰個了小茄子給永穆公主。

  “就是舍不得,知道報紙上有寫,以為多追個肥就行。”這個大棚的村民現在也糾結。

  “趁著過年賣個好價,小茄子你認為摘了心疼,我照三倍價錢收,當水果吃,生茄子。”

  李易愛吃生茄子,小一點的,大的那種皮都硬了的不吃,不好吃。

  “我自己處理。”村民想了下,決定還是不賣了,自己吃也行,東主都說好。

  “種菜,需要考慮養分,跟葡萄打尖一樣,打下來的尖還能吃,酸酸的。”

  李易繼續走,他不可能每家大棚都去逛。

  挑這一個,發現問題說出來,別的大棚按照此大棚來操作。

  看豇豆、扁豆、豌豆,這就不嘗了,不能生吃。

  茼蒿、生菜能吃,屬於蘸醬菜。

  “咱這是旅遊的地方,薑蒜夠不?我在北面種了不少薑,應該取回來了。”

  李易很有耐心,細節考慮到。

  “買了,蒜不用,我們自己有種,現在的蒜薹和蒜苗都是自己弄。”村民回答。

  “行,等一等,明年的冬天,你們用大棚來幫著種東西,不賣,大棚該賺的錢給你們。”

  李易想著種西紅柿和芸豆,大棚種一樣,加快繁殖速度。

  這兩個比較好留種,不像茄子和黃瓜。

  (本章完)
章節問題回報:
翻譯問題
內容不符
內容空白
內容殘缺
順序錯誤
久未更新
文章亂碼
缺失章節
章節重複
其他訊息